海棠文

第242章 ,辽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242章 ,辽饷
    淮安。
    “大人,您吩咐之事,魏厂公不肯走,只交给我们此信……回来途中,听闻……自缢……”
    “既是魏厂公不愿,也非你们之过,此行你们有功,承诺的田地、银钱会如数发放,你们暂且去海外避一避吧!”
    方临既然敢做下接应魏忠贤之事,自然考虑过风险,安排的这二人,都是‘技能培训班’出身、海外堪磨多年、掌握家人的忠诚之士,又许诺了重赏,以他们的能力,这种小事基本不会出意外,真要遇到最坏情况,有被抓的可能,也会自裁,这边会给予家人丰厚抚恤。
    总之,相对来说,暴露风险极小。
    当然,他也做了最坏准备,淮安这边抽调回来了五百精兵、船只,配合多年在江淮之地的经营,别说听闻风吹草动,带着全家远遁海外,就算真的运气糟糕透顶,有朝廷派兵拦截,都能一路突围打出去。
    可以说,种种布置之下,基本万无一失。
    “是,多谢大人!”田豆二人听闻方临的话,脸上都是露出喜色,这次任务的赏赐可不少,比朝廷士卒的抚恤都高多了,对如今的他们来说,都算是一笔可传承儿孙的不菲家业。
    等这二人下去,方临踱步良久,唏嘘道:“无论前世时空,还是这个时空,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树大根深,盘根错节,若非真无反心,步步退让,岂能在短短二三月就被连根拔起?”
    “要说崇祥帝上台,为掌控权利,对魏忠贤动手也说得过去,但在魏忠贤主动退让的情况下,赶尽杀绝,不顾念一丝情分……着实令人心寒啊!”
    他叹息着,倒了杯酒,遥遥对着北方洒下:“魏厂公,一路好走!”
    要说魏忠贤,对方临算是极不错了,不说看在他面子上放过董祖诰,就说以锦衣卫、东厂的耳目,他这边几年间迁移百姓往海外,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没有干预,大概是看我此举,为各州府减轻了压力,同时,有什么情况也是在海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还有这份有能力的武将名单!”方临准备按图索骥,在这些人被文官集团清算之前,提前找去,看能不能拐到海外,为自己所用。
    “还是那句话,真要被发现,大不了提前出海……不过,如今朝廷连番动荡,组织力严重下滑,还真不一定能抓住我的马脚。”
    “并且,我所料不错的话,恐怕很快朝廷就顾不上这些了,如今魏忠贤倒台,接下来就是崇祥帝、文官集团面对这个烂摊子了。”
    自从崇祥帝登基,魏忠贤察觉到对方不喜,已然收敛,不再对王公贵族、江淮大族开刀,这二三月间,都是自掏腰包贴补辽东,不然,真以为他这位九千岁多年抄家,又有香露、肥皂生意日进斗金,离开京师之时,怎么可能只有一百大车的银钱珍宝?
    “可怜魏忠贤,‘贤’字算不上,但一个‘忠’却是无愧,竟落得如此下场。”
    方临喟叹一声,看向北方:“想必崇祥帝斗倒魏忠贤,掌握权力,走向台前,已经忍不住,准备大刀阔斧动手改革了。还有文官集团,再次粉墨登场,如今没有了魏忠贤压制,他们可以肆意暴露本性,放开手脚,挖大夏墙角……如今,京师朝堂恐怕是群魔乱舞!”
    ……
    京师。
    魏忠贤留给崇祥帝的书信,终究是没能被崇祥帝看到——下面人递上来后,崇祥帝看都没看,直接将此信烧了,并将此信传上来的太监重打三十大板。
    其后,又是下旨,将魏忠贤尸体弃市,以供百姓出气、发泄。
    对此,文官集团、民间反应不同。
    文官集团对崇祥帝这位扳倒魏忠贤、掀翻他们头顶这座大山的皇帝,自然是大唱赞歌,高呼拨乱反正,反贪肃清,清正严明,并在民间大肆宣传崇祥帝勤勉、节俭。
    京师百姓中,面对魏忠贤尸体,却多有哭诉者,毕竟他们心中有数,魏忠贤当政期间,真没残害过他们,反而生活水平颇有提升,尤其是肥皂、香露厂坊的工人,更是对魏忠贤心怀感激。
    文官一看,这怎么行?你们给魏忠贤哭诉,这种事情传到陛下耳中,让陛下怎么看?若是被记入史书,让后世人怎么看?
    这种恶意为魏忠贤哭诉的行为,打击!必须打击!
    某些做贼心虚的朝堂大人物,还没来得及动手,崇祥帝就是先一步听闻,大发雷霆,竟然有百姓为魏忠贤哭诉?这将他面子置于何地?更进一步来讲,这是不是证明,魏忠贤得人心,他杀错人了啊?
    简直是岂有此理!
    崇祥帝下令,文官集团顺水推舟,令官府驱散了为魏忠贤哭诉的百姓,一些想要为魏忠贤收尸的,更是直接被抓捕入狱。
    此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又过了几天,崇祥帝想了想,还觉得不解气,下令将魏忠贤尸体千刀万剐,并割下首级,悬于城门。
    如此行为,让一些还有良知的官员大感心寒,他们心中也是有数的,魏忠贤是有‘过’,可总有些许功劳吧?并且,魏忠贤对文官再如何,至少对大夏皇室是忠诚的,否则也不会不反抗让渡出权利……可纵使如此,仍是遭到清算,身家性命都没能保住,甚至,自缢之后,尸身都被千刀万剐,从此可看出崇祥帝的刻薄寡恩,有了这个例子,让他们以后还怎敢直言进谏,不计个人得失做事?
    ……
    皇宫。
    崇祥帝身穿暗黄龙袍,显然是一件旧衣服,正在灯前批阅奏折,身旁批阅过的奏折已然堆满了厚厚一叠,显然已经批阅许久。
    京师民间,传言他节俭、勤勉,这是真的,举一些例子吧:身为皇帝,吃饭只要一菜一汤;穿的衣服,破了旧了,缝缝补补继续穿;每日批阅奏折,要到深夜……
    如若只论简朴、勤勉,崇祥帝在历朝历代皇帝中都算是数一数二。
    “皇爷,周阁老求见。”王大伴轻声禀告道。
    “宣……不,朕亲自去迎。”崇祥帝起身。
    王大伴看着崇祥帝的背影,嘴唇嗫嚅了下,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说出口。
    他本想说,某些文官找到他,许以好处,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眼眼,管住自己的嘴,可想到魏忠贤的下场,以及那个递上魏忠贤书信被打了三十大板的太监,终究还是闭嘴了。
    “周阁老,请!”崇祥帝挽着周阁老胳膊,一同进入,赐座。得益于以周阁老为首的文官集团帮助,斗倒魏忠贤,迅速肃清魏忠贤在朝堂势力,如今京师,也传出他这个皇帝的好名声……这般种种,让他对周阁老很是信任。
    而崇祥帝这个人,若是对一个人信任,那就是极度信任,对方做什么都是好的。
    “陛下真是折煞老臣了。”周阁老行礼坐下,道:“陛下,魏忠贤虽已身死,朝堂魏党也已肃清,但地方中仍有魏党势力,臣此来,正是请陛下更进一步,澄清寰宇,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此言有理,这些就交给周阁老了,朕放心。”
    “多谢陛下!”周阁老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对魏党自然是要打击的,地方上、军队中,但同时,也可借着这次机会,党同伐异,将楚党、浙党、齐党……一同给搂草打兔子了。
    “对了,陛下,此次查抄魏忠贤,折卖产业,共计得银三百一十二万两……”
    三百万两,这是瞧不起谁呐?
    就算这二三月间,魏忠贤因为崇祥帝不喜,没有对京师王公贵族、江淮之地大族开刀,还自掏腰包贴补了辽东,剩下的银子也绝不止这个数字,别的不说,就那一百辆大车的银钱珍宝,就将近三百万两了,更不用说还有其他诸多产业。
    之所以只有这点,自然是因为,魏忠贤手下如肥皂、香露等如下金蛋母鸡的产业,被某些人左右倒右手贱卖了,转入了自家手中,比如这位周阁老,就吃下了不小一份。
    “嘶!”
    不过,崇祥帝却是不大有见识的,听闻这个天文数字,倒吸了一口凉气:“三百一十二万两银子,这一分一毫,都是民脂民膏,朕真是恨不得将魏忠贤活剐了,自缢真是便宜了他。”
    “是,魏忠贤之贪,天下皆知……陛下铲除魏忠贤……”
    周阁老对崇祥帝恭维一番,终于说出此行另一个目的:“魏忠贤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之时,对我江淮之地课以重税,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还请陛下对我江淮百姓一视同仁,取消这些恶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他口中的税收,其实是江淮之地的工商业税,至于说因为这个税种,‘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这话也是真的,不过这个百姓、民,具体指的是何人,就很值得商榷了。
    崇祥帝听到魏忠贤时期的政策,下意识就心生反感,如今他的心中,魏忠贤此人为恶,所做一切都是错的,都是需要推翻的、打倒的。
    然后,他具体听了此事,思考了下,觉得周阁老说的有道理:这大夏九州,都是他的子民,要一视同仁,怎么能厚此薄彼,苛待一地呢?可不能如魏忠贤一般倒行逆施。
    “可,允周阁老所请。”崇祥帝答应。
    “咳咳!”周阁老听闻,却是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周阁老,怎么了?”
    “没,没事,臣这是替江淮之地百姓高兴……陛下真乃圣天子也!”周阁老真心实意道。
    其实,他本来准备了诸多说辞,更准备深情表演一番,却没想到如此轻易就达成了目的,更直白点说,没想到崇祥帝这么好忽悠。
    “周阁老,若是取消江淮之地的重税,纵使有查抄魏忠贤的三百万两银子,以朕估算,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
    “陛下深谋远虑。”周阁老颔首,认同这个观点。
    下面人的秉性,他还不了解么?这次如他们这些高层吃的肚肥溜圆,下面人却还饿着肚子呐,这三百万两银子怎会放过?上下其手,消耗的确是会很快,支撑不了多久。
    “朕削减宫廷开销,厉行节俭,却也不过杯水车薪,大夏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周阁老可有教我?”崇祥帝问道。
    “无非开源节流四字……”周阁老不想背责任,只说方略,不言具体,可崇祥帝却不肯放过他,逼问急了,最后只能出了个骚主意:“陛下不妨征收辽饷……所谓辽饷,为供给辽东战事所设之税种……”
    这是没奈何的事情,取消江淮之地的工商业税,这处收的少了,自然要从别处找补回来,无非是巧立名目加税。
    “辽饷……如今我大夏各地多灾,再征收辽饷,会不会……”崇祥帝迟疑着,终究不是傻子。
    “陛下,我大夏有万万民,这辽饷分担到每个百姓头上,也并无多少……”
    “也是这个道理,面对辽东大敌,朕都在节衣缩食,朕的百姓也该再忍一忍……也就是暂时苦一苦,等灭了鞑子,就取消此税……”
    只能说,崇祥帝天真了。
    哪怕如今,大夏各地红薯已然推广开来,但天灾连年,许多地方百姓也就是将将能活,若是再加税……更不必说,时下吏治败坏,朝廷收一分税,下面官员就敢盘剥五分、十分,这是要将百姓往死里逼!
    这时,崇祥帝忽然灵机一动,自己又提出了一个主意:“周阁老说开源节流,这倒是提醒了朕……去岁皇兄病重,朕受诏前来京师,途中在驿站歇息,看到驿站人员多有腐败,不如裁撤了驿站,也能省些开支……”
    “啊?”周阁老没想到崇祥帝如此思维跳跃,都有些跟不上思路。
    不过,这是崇祥帝第一次提出施政方略,实在不好拒绝,再说,他思索了下,左右不过裁撤数万人的事情,想来不会有什么大影响,也就答应了。
    ——若是方临在这里,听到裁撤驿站,恐怕下意识就会想到前世的某位李姓闯王,对方不正是在裁撤驿站后,被逼得只能……
    ……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