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直螺角石型远程导弹
第309章 直螺角石型远程导弹
小型化的炮塔式定向能武器让舰队的近防火力网越发密不透风,导弹之流爆炸武器要想取得战果,就只能通过尽可能的饱和攻击让敌方近防系统疲于应对,进行突破。
再加上庞大舰体带来的载弹量飞跃式提高,意味着每一次战斗中,发射出的导弹与各种一次性特殊结构弹头的数量是惊人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一支超科级舰队携带的导弹战斗部当量超过后世地球冷战时期全球核武库的总和。
即使是巢群这样惊人的资源利用率,也做不到给每一发导弹装上聚变推进器,进行远距离高速饱和打击。但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化学推进器,就意味着导弹的射程,速度都受到严重的限制。
并且现有的,以袋角石系列为代表的化学推进导弹,整个弹体中,战斗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存储在弹体中的推进燃料,也限制了战斗部威力。
因此,在技术讨论中,思维最为激进的奇虾巢群方面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整体式构造,不再有战斗部与推进部分之分,推进阶段,弹体内的聚变反应堆在约束下进行可控聚变推进,而引爆时,则直接转为不可控聚变。
虽然由于聚变反应堆成本问题,林易还是没有采用这一方案,但这却为他提供了灵感-虽然聚变反应堆当成消耗品用还是用不起的,但是如果折中一下,使用裂变反应堆,到也并非不能接受。
再不需要跨恒星系统航行的情况下,裂变推进器也足够用,只不过需要额外携带工质,而整体式构造的关键,就在于工质与其他结构部分。
此前,巢群采用的生体裂变推进器采用液氢作为推进工质,其并不参与裂变反应,只是被反应堆的高温加热膨胀后向后高速喷出。
而进入聚变时代后,聚变反应堆采用的氘氚燃料既可以在聚变反应后生成高温等离子态的氦与中子作为工质向后喷出,也可以直接被加热喷出。
这些聚变燃料作为裂变推进器的推进工质也是可行的,并且由于特殊的储存方式,也能瞬间发生不可控聚变反应,作为聚变弹头使用。
至于引爆这些聚变燃料的方法也很简单-引爆氢弹最简单的方法是先点燃一颗原子弹,而供推进使用的裂变反应堆结构也经过特殊设计,可以一次性作为裂变弹头使用。
这样一来,裂变反应堆为核心的推进器部分中,占比最大的推进工质部分同时作为战斗部装药,而核心反应堆则负责引爆这些推进工质。
比起传统的战斗部+推进部分的导弹,这种一体式导弹的优势在于同体积下的性价比更高,但劣势也十分明显-比起常规导弹可以很轻松通更换不同的战斗部实现不同功能,其只能担任一种用途。
甚至因为这个原因,其末端采用集束式分导弹头战斗部来实现饱和式突防都无法实现,而其单体造价又远超袋角石三型,如袋角石三型般的规模突防也不再现实,因此,其突防策略也就需要一定的改进。新型导弹的弹体直径与袋角石三型相仿,但长度却是袋角石三型的两倍,可以装填两枚袋角石三型的星虿垂直发射单元在去掉再装填系统后正好能容纳一枚新型生体导弹。
更长但直径基本没有变化的弹体是为了直接容纳在现有的垂直发射单元中做出的妥协,但这确实表明了完全不同的定位,即更注重通过自身能力而非数量优势突防
新型导弹的弹体具有一定的装甲防护,依然是耐高温材料基底附加多层鳞片反应装甲结构的标准构型。并且尾部的喷管结构更类似主力舰,具有一定的概率云机动能力。
这些喷管被大胆的设计成了可以通过一系列特殊肌肉组织调节,类似矢量喷口,但活动范围更大的结构,甚至内壁都能进行少量的调节,以更灵活的改变姿态。
这些结构的目的是,由于该型导弹的射程很远,并且要尽可能突防,需要同时兼顾高速与复杂概率云机动,并且需要根据距离调节概率云的范围与角度等。
设想中,远距离情况下,新型导弹将以完全无规律的概率云机动为主,主要防备敌舰威力较大的炮塔式副炮,而近距离情况下,更为精准的定向能近防炮则尽可能依靠鳞片反应装甲层硬抗。
毕竟,在近距离躲避定向能武器的光速攻击是不现实的,倒不如专心躲避威力更大,但也相对更容易躲避的近防导弹与动能近防系统。
埃兹基战舰采用的动能近防系统是转管式设计的多管电磁机炮,埃兹基文明内部称这套系统为“火风暴”,能通过泼洒如暴风骤雨般的密集弹幕拦截来袭物体。
尽管精度比起定向能武器略逊,但其对弹体能造成的破坏是惊人的。因此,面对这些近防系统,新导弹将尽可能的采用近距离规避机动,争取突防。
至于近防导弹,那就更好规避了-总之,新型导弹的突防模式核心便是让能瞬间摧毁自身的武器无法精确命中,能精确命中的武器又无法瞬间摧毁。
比起此前星球基的房角石系列和舰基的袋角石系列,新导弹的单体性能称得上是跨越式的,并且加上其因为为了更方便搭载,重新变回类似传统角石壳体轮廓外形的弹体,其名称也被林易很快决定。
直螺角石型,一方面,是致敬曾经的第一个称得上对手的对手,另一方面,确实是直螺角石那样同时具有房角石体型与直角石类游动掠食能力的大型角石比起寻常角石同样是跨越性的,正适合新型导弹。
而在直螺角石型远程重型生体导弹进行最终开发的同时,另一种关于远程导弹的设计方案也同时开始了测试-相比直螺角石型,这种方案的定位又有些不同,理论上,能很好的与直螺角石型形成互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