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9章 林甲的看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19章 林甲的看法
    “师兄,我觉得你们在su7上已经思考的非常清楚了,包括定位、定价,甚至连后续的营销策略,我想你们应该也已经想清楚了。”
    从ultra里出来后,陈元光和雷君来到小米生产基地的会议室,林甲则接着留在试车场,她也想试试小米的新车。
    林甲的驾驶经验可要比陈元光丰富得多,手上经手过的豪车也要多得多,她作为光甲科技的股东,股权穿透下来也算是小米汽车的股东,她同样好奇小米造出来的车到底怎么样。
    来到会议室后,陈元光从刚刚放松的神态变得严肃起来,他完全不确定小米su7是否能取得成功,也无法改变这辆车的设计和定位,因为太晚了。
    但是ultra还有可能做大的调整,它还只是工程车,离正式投产还有时间。
    “元光,你说,欢迎伱提意见,我们也会认真思考你给的意见的。”雷君见陈元光变得严肃起来,他也作出认真倾听状。
    无论陈元光股东还是说核心供应商又或者说成功企业家,这些身份无论是哪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值得雷君认真听他的观点,更别说这么多身份重叠在一起了。
    陈元光说:“我觉得ultra很好,但是它还差点元素。
    单单只靠全车恒温系统和无界影音系统,是否能撑起它五十万的定价,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我觉得还得打问号。
    我们是不是还能再给它加一些独有技术或者说元素上去?”
    陈元光还想再加料,不加的话他总感觉不够稳。
    雷君听完后神色中满是无奈,“如果可以,我们自然也希望有独家技术加进去,但问题是小米目前在汽车领域的独家技术都还在自研中。
    更多拿得出手的是小米汽车和小米之前智能生态链的打通,小米汽车、小米家电和小米手机整个智能生态全覆盖,是小米汽车最大的特色。
    而在汽车技术上,我们暂时还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一些内部项目多数都在研发阶段,而外部采购的话,能采购到的技术就不会是什么独家技术。”
    这不是发布会,陈元光也不是潜在消费者,雷君非常坦诚。
    雷君接着说:“你看过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吗?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里面的未来汽车
    使用的是球形轮胎。
    我们在内部头脑风暴的时候同样考虑过是不是能用球形轮胎制造一辆汽车,哪怕只是概念车,结果发现太难了。
    球形轮胎涉及到更复杂的转动控制装置,和柱形轮胎相比接触面更小,它的摩擦力也就更大。
    完全是好看而不实际的设计。
    汽车行业发展了两百多年,电动车也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想在技术层面做文字,小米的积累还不够。”
    陈元光心想,在未来时空,豪华跑车用的就是球形轮胎,磁悬浮材料和常温超导材料解决了球形轮胎控制转向的问题,而新型橡胶材料解决了摩擦力的问题。
    球形轮胎在控制灵敏度上有飞跃式提升,因此豪华跑车采用的全是球形轮胎。
    不过这类跑车一年都卖不出几辆。
    对普通人来说,有这个钱不如花二十分之一的钱买个虚拟头盔,在里面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陈元光说:“ok,我理解,技术上短期内确实难以突破,应用上的创新也是创新。
    之前我们也聊到了,为了能让太阳能吸收率最大化,整个顶部用的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天窗。
    是否能把这个平面变成屏幕,它分成两层,外面那层是太阳能电池,然后里面那层是一整块屏幕,这块屏幕可以由手机来操控,把手机上的图片甚至是gif动画投影上去。
    这也是智能化的体现,除了这上面,另外在人车交互上,可以有更多的智能模块加进去,比如说在主驾驶上增加重量传感器,根据驾驶者重量和过往驾驶习惯,自动调整方向盘和座椅位置?
    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不是强调,什么可以记录驾驶员的状态,但他们那个记录需要自己选择,需要自己控制,小米可以根据重量来自动调整。
    智能化程度一下就体现了。
    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我们把着力点放在车机系统、座舱的智能化上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突破的方向。
    当然这只是我临时的一些想法,具体可实施性还得看你们具体排期和上市时间。”
    雷君显然在思考陈元光提到这些点的可行性,像车顶内部做成一整块屏幕,如果是曲面车顶有难度,成本很高,但是平面的车顶就没有问题了。
    至于智能化这些,都基础得不能再基础,只是看谁能想到这么多细节,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去做开发。
    雷君神色要放松了一些,他看着陈元光语气坚定:“师弟,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
    在这些上面着手做改进。
    目前我们计划是在明年年初的时候上市小米su7,以及发布ultra,然后在明年三季度开启ultra的预定,四季度正式发售。
    这是初步的时间表,ultra按照你的建议做调整完全来得及。”
    在和雷君聊完离开小米汽车的路上,林甲开着他爸在燕京留下的老款s级奔驰,感慨道:“开过新能源车之后,即便是奔驰我都觉得哪哪不习惯。”
    林甲是直接从烟台和陈元光一起飞燕京的,在和航空科技集团签约仪式上的灰色西装也是林甲找的服装店临时做的。
    林甲一直不喜欢燕京,她觉得燕京的氛围太压抑了,当年她在浙省的分可以上燕京师范或者燕京理工,单纯因为不喜欢燕京而没有选这两所学校。
    一般他们两个出去,都是林甲开车,陈元光属于能不开就不开:“这是因为你开的电动车都比较贵。
    这些比较贵的电动车,它采取了一体化浇筑的手段把车身电池一体化。
    这样做降低车辆重心的同时,能够提高车身抗扭刚度来减少转弯时的变形量,进而达到提高操控性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就是电动车的电驱动平台比起油车来说要简单的多,这让很多二十万价位的电动车有比六七十万油车更好的操控性。”
    陈元光说完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他在考入江大的时候,作为理科生,大学阶段又是在化学学院,思维方式以理性为主,后来开始写网文后慢慢地感性色彩和注重情绪面的表达取代了理性。
    而这几年,他感觉自己的感性色彩几乎要消失殆尽了,谈到什么问题都试图从其背后原理出发给予合理解释。
    过于看重合理性和逻辑性,陈元光心想要是自己现在再回去写东京恋爱小说,估计一个读者都没有吧。
    林甲听得头大,她直接转移话题:“元光,你觉得小米汽车能成吗?”
    陈元光说:“它有很多能成的因素,小米长期经营的线下渠道,这么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强大的自有资金储备,师兄自己也投资过小鹏这样的新能源车企,不算完全没有经验开始造车。
    小米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有辨识度的,我觉得大概率能成吧。”
    这也是小米决定造车后,外界的一致看法,和乐视、恒大相比,小米起步造车的禀赋太好了。
    林甲摇摇头,打开的车窗把她的头发吹得有些乱,她一边认真开车,一边说:“当巨头跨领域创业的时候,它过往看上去的一切优势都是浮云。      他们过往的成功经验反而会成为桎梏。
    如果小米的这些所谓成功因素真的管用的话,那么微软也不会一心想推他们的浏览器,市场占有率却一直上不去了。
    facebook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到了短视频领域却无法复制,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战胜tik tok。
    这些是软件层面的,硬件上,索尼过去在消费电子、半导体和游戏上的积累够深吧,他们的前身爱立信就是造手机的,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却只能是全球市场的others,勉强靠着母公司苟延残喘,市占率百分之一都没有。
    传统车企的成功因素总更多吧,为什么他们从油车进军新能源被压着打,之前积累的品牌声誉甚至成了负担?
    如此多案例摆在眼前,小米造车真的能成吗?我很怀疑,吉利进军新能源要用新的品牌来打这场仗,长安、长城莫不如是,小米直接自己就上了,一旦失败,它还有辗转腾挪的余地吗?
    而且小米的品牌形象未必真的能给小米造车起到正面作用,说不定就和传统车企一样,在手机领域积累的品牌形象反而成了负担。
    我试驾了一下,操控感还不错,我觉得还是看定价,如果走高性价比路线的话,还有得救,先走量再说,要是和小米手机这几年的旗舰机一样一心想走高端路线,那我觉得大概率凉凉了。”
    林甲的看法和陈元光截然不同,她的认知来源于之前在经管学院学过的案例,包括她对小米这个品牌就不看好。
    陈元光问:“那当时和小米合作你怎么不提出异议?”
    “要是你当时提出异议,我们还能换合作对象。”陈元光语气不忿道。
    他倒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对林甲不爽,而是单纯想质问林甲,想看到对方慌张的样子。
    林甲捂嘴笑道:“因为当我知道的时候你都已经和雷君聊得差不多了,我这时候再给你建议,不是在打你的脸吗?”
    陈元光凑近在林甲耳边:“听不清。”
    林甲把车窗摇下来,把刚刚说得话重复了一遍,然后继续道:“我们才花了五个亿就拿到了小米汽车百分之二十的股权。
    就算小米汽车失败了,这笔交易还是很赚的,尤其是考虑到你计划后续小行星挖矿后,用矿石来作为噱头,打造豪华车。
    有这个打算的话,那肯定不可能用小米的品牌,未来要么和豪车合作,要么自己打造一个品牌。
    基于这样的考虑,那么投资小米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再说才五个亿又不多,光甲科技账面上的流动资金绰绰有余。”
    林甲说完后,陈元光问:“为什么小米做不成豪车?
    比亚迪可以做一百多万的仰望,小米在光甲航天衍生技术的加持下,未必不能做成豪华品牌。”
    林甲摇了摇头:“我没说不可能,只是概率问题吧,它做成豪华品牌的概率太低了,商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
    不如从国外收购二线豪华品牌,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然后再由我们给它注入全新的科技基因。
    我是这样考虑的。
    所以给小米投资算是探路了。
    再说小米汽车失败不意味着搭载光甲系技术的ultra会失败,ultra成功等于你成功了。
    一旦ultra成功,后续小米汽车会更加依赖光甲科技和光甲航天,我们可以派一些高管到小米汽车去任职,为后续自己造车做准备。”
    陈元光又问,“你刚刚不是说了和其他豪华品牌合作吗?”
    林甲继续解释道:“因为太空矿石是噱头,它和地球本身的矿石不会有本质区别。不会说因为你用了太空矿石,汽车百米加速更快,或者刹车更灵敏。
    它只是你为了打造豪华品牌,让消费者为超额溢价买单的噱头,既然这是噱头,如果你和其他豪华品牌合作,大家都用上了,那这个噱头还有价值吗?
    而且合作你能享受到的超额利润是极其有限的,对于收回前期小行星挖矿成本花的费用来说压根是九牛一毛。
    保时捷全年利润大概在70亿欧元左右,这是利润最高的豪华品牌了,它如果用你的矿石能给你分多少利润?百分之五顶天了,这对光甲航天来说毫无意义。
    为了保证噱头有价值,你最多给一到两家豪华车企授权,这点收益太少了,最终我们肯定是会走上自己打造豪华品牌的路,不管是收购还是另起炉灶。”
    林甲看得非常透彻,陈元光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而林甲则是把这个想法做了具象化的思考。
    陈元光不会去思考这种细节,当他们具体要开始做这件事之后,高管们自然会拿出好几个解决方案来给他做选择。
    陈元光觉得有点困难:“做汽车的话,少说也是数千人的架构,这对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林甲觉得陈元光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走出来过,她哀叹道:“你知道光甲科技现在有多少人吗?”
    陈元光思考半天,想不出结果,他只能看到公司oa里的部门和地方分公司在增加,每次高管会议上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孙仁杰和他的见面频率从每周一次降低到每月一次。
    “不知道。”
    林甲说:“光是华国公司总部是1761人,各省分公司一共有963人,然后海外一共是758人,一共的话已经超过三千人了。
    更别说未来光甲航天,按照我们现在组织架构的膨胀速度,以及光甲航天的远景来看,我们得有两万人的规模,才能实现小行星挖矿这个目标。
    当你都驾驭了两万人的组织,做汽车又有什么难度呢?”
    航天工程绝对是比造车要难得多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因为管理的人更多,历史上阿美利肯登月的时候一共花了四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耗时八年时间。
    这是漫长而艰辛的征途。
    虽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但小行星挖矿依然是庞大的工程,光甲航天才在可回收火箭上迈出第一步呢。
    因此林甲觉得陈元光没有考虑过这件事的难度,需要多少人的规模,她去申海交大上公选课的时候,公选课上教授给他们布置过一项作业:
    “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思考题,最近随着开拓者火箭的成功回收,陈博士旗下的光甲航天在小行星挖矿上又前进了一步,回去后请大家计算一下光甲航天要实现他们的目标要花多少人。
    如果大家还有空可以再统计一下每年航天专业的毕业生有多少,这样你们就能对未来毕业时的就业情况有个初步估计,是乐观还是悲观。”
    后来教授结合定量分析法算出来的人数是两万名工程师和研发人员,不包含制造的蓝领工人。
    陈元光说:“这是以现有技术估计,随着ai技术的进步,实际上要不了这么多人。”
    他心想,在未来阿尔法一个人就把这一切都包办了,压根不需要人类。
    林甲见陈元光解释,她淡淡道:“那造车需要的人数下降比例应该比小行星挖矿下降的更多才对。”
    陈元光从林甲语气中听出了讥讽的味道,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之前只是一个想法,从这个想法到我们后续是否要亲自下场造车,打造品牌,它有很远的距离。
    我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
    不过现在看来你的思考有道理,所以你有没有考虑去小米汽车担任高管?”
    第一次尝试加插图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