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大明国师 第67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孔希路很笃定地说道:“根据老夫的长时间观察和总结、实验,一般来说,如同‘微型蜉蝣’一般的细菌,这些微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即单细胞生物,而植物与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体形极微,生命的运动、营养和繁衍,都是由这些细胞完成的,肉眼不可见,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正常的单细胞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植物细胞膜外有的还会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
    胡季牦又问道:“这么说,气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东西?”
    “你可以这么理解,甚至细胞本身就能进行分裂,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展示给你看,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
    曹端沉吟片刻之后说道:“换句话说,细胞其实就是卵,它们会从母体中孵化出来,然后繁育出更多的卵,这样,它们就会越来越多.”
    孔希路点点头:“你可以这么理解。”
    “等等.卵?”
    曹端愣住了:“那我们,人,是从这细胞生长出来的嘛?”
    孔希路看着年轻的小伙子。
    “人伦大道,父母精血,你不懂吗?”
    曹端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有点绷不住了。
    “孔公的意思是,咱们都是由这种小小的东西孵化而来的?”
    “嗯,理论上是这样的。”
    姜星火这时候补充道:“而且有一种假设,就是细胞本身就是为了自我繁衍,或者说传宗接代而生,如果人完成了这个任务,对于细胞来说,同样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那岂不是.”
    “嗯,它会吞噬完老旧细胞后,就会慢慢凋零,这就是人的衰老。”
    听到这里,周围的人脸上,都闪烁着一丝恐惧。
    这个时代的人,大概是没有办法想象,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可怕的事情。
    可就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规律,突然地、毫无征兆地,就被揭露在了他们面前。
    这种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站在大明现今思想界顶端的大儒们,基本都陷入了呆滞的宕机状态,只能被动地接受着孔希路研究成果的灌输。
    孔希路讲解的很详细,他并没有保留藏私的意思,因为这种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宝贵经验和规律,必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才能作为开宗立派名留青史的资本。
    孔希路清楚,姜星火需要他身份的背书,本质上其实是在利用他来打击程朱理学。
    但孔希路不在乎。
    不,孔希路不仅不在乎,反而非常非常的感激姜星火给他这个机会。
    程颐、朱熹,算个屁?
    老子姓孔!
    别说打击程朱理学,真要论起来,整个儒家都该是姓孔的好吧?反倒是现在的程朱理学,完全篡改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所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孔希路没有任何芥蒂。
    学术之争就是道统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要么不出手,要么就做足准备,一击必杀!
    此前就说过,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本身就无法解释详细宏观和微观的分界。
    宏观上,怎么破解“理”,孔希路管不着。
    但是从微观上,利用显微镜所发掘的全新的“体物之道”,则是可以完全地研究“气”或者说“物质世界”的构成的。
    而这份无上的荣耀,姜星火完全地、毫无藏私地交给了他。
    姜星火并不需要这份名声,亦如他从未对人说过,新心学的主要观点是由他所提出来的一样。
    同样,新的“体物之道”,这个能够将儒家世界观里最重要的“气本论”给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东西,姜星火交给了孔希路。
    孔希路,是最合适的人选。
    ——南孔家主,一代儒宗,世间美好的德行的化身,孔子的人间行走。
    当这个身份,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新方法,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这就是对本就连挨了“古今王霸义利”三拳的程朱理学的又一次重击!
    “看来大明果然非同一般.”胡季牦一边听,一边内心如是想道。
    当孔希路把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讲述完毕以后,现场已经变得极为寂静了。
    杨士奇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甚至是铁青色。
    他知道姜星火要干什么,也知道姜星火想做什么。
    他虽然不愿意接受事实,却仍然必须承认,姜星火是对的,他错的离谱。
    不,不是他杨士奇错的离谱,而是程朱理学的所有前辈,都错的离谱!
    这个世界,可以说是由“气”构成的,具体叫“细胞”,还是叫刚才姜星火提到过一嘴更为微观的“原子”,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是“气”的形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被揭露出来。
    原来,君子不是由正阳气构成的,小人也不是由邪阴气构成的。
    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就是“气”的基本表现结构,在空气尘埃中的微生物,大多都是单细胞的,而植物和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这些细胞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都承担着维持生命运转的功能。
    哪怕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由这些小小的细胞所构成的,并且从细胞在母体中长大成婴儿,继而成为大人,随着细胞的衰减凋零而老去,随着细胞的死亡而生病、死亡。
    事实胜于雄辩。
    这句话,现在表现的尤为明显。
    显微镜的原理,所有人都能理解;显微镜的材料和观察实验的材料,所有人都能找到;孔希路说的一切,都是基于实验观察的结果,所有人都可以复刻。
    那么,还有什么不相信的呢?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学术突破。
    从此以后,新的体物之道,将代替旧有的格物方法,把事物放到更微观的层次来考察,将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而过去模糊的、朦胧的、没人能说的清楚的“气”的真面目,也就此揭晓在众人面前。
    与之而来的,就是生命运转的真相。
    这种冲击力,实在是太过巨大,以至于现场沉默了很久很久。
    姜星火指了指显微镜,说道:“诸位,现在再来聊聊刚才的论点吧,渺渺虚空,寸寸空气,真的皆是太虚吗?或者说,太虚真的存在吗?”
    杨士奇勉力道:“确实能观测到‘细胞’是‘气’的表现形式,但并不能因此就证伪太虚的存在。”
    ——还在嘴硬。
    “那你觉得太虚是什么样子?”
    杨士奇沉默。
    “既然你说不出来,那我来说说。”
    姜星火又指向孔庙前的一片草地,说:“以我所见,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归根结底,太虚,实者也。”
    姜星火的意思就是说,人们所见的太虚,是气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虚空无物,看似虚无一物的太虚,实际充满了气,并非真的是绝对的虚空,归根结底,作为气的一种状态,太虚非无,而是实有。
    “与此同时,构成一切事物的‘气’也是实有,细胞是实际存在的,实有是‘气’的最本质的特征,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都是实有的,天下没有绝对的无,即使是无形,也非真无,而是实有。”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的第一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张宇初似有所悟,击节而歌。
    “无形者,非无也,静而求之,旷眇而观之,宇宙之间,无有无形者。”
    “太虚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张宇初歌声愈发高亢,而反方的大儒们,面色却愈发难看。
    “虚空皆气,显则谓之有,隐则谓之无,有是实有,无则非无,太虚之中,乃是实存之气,除此再无他物。”
    翻译翻译,什么意思?
    这就是将气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根源,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气之上还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没有给“天理”“人心”等形而上的超凡之物留下任何位置。
    姜星火他们不仅要证明“气”的存在就是细胞的客观物质存在,而且还要断绝程朱理学“理气二元论”的道统根基,摧毁程朱理学的世界观。
    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属于划时代,但在姜星火前世的明末却有个专属的学术名词。
    ——气一元论!
    而在姜星火手里,就是“物质一元世界论”。
    但是“气”这个概念,在儒家的理论结构里,还不完全等同于物质。
    “气一元论”给程朱理学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几乎在下一瞬间,就被众位大儒所意识到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之前所谓的“君子正阳气、小人阴邪气”,并不是单纯的无知,而是这里还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理学基础架构,那就是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还是恶,还是非善非恶,从孟子以来,就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张载第一次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人性问题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而张载的人性论在宋明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突破。
    就是因为张载把“太虚即气”的观点,延伸到了人与万物都源于天地之气,因此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自从鸿蒙开辟,才有阴阳五行的差别,而气质之性善恶混杂,是有个体差异的,与父母的遗传、地理环境、社会条件都有关系。
    也就是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弗性焉”。
    可是现在一旦“气”被证实成为细胞,那么固然也可以用遗传因素这些来解释人性,可最关键的“人性通于天性”就解释不通了。
    “人性通于天性”解释不通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程朱理学构建的人欲与天理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失去了跟脚逻辑。
    张载说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善,但实际上天地真的是如此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世界规律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天地之性”其实就是程朱理学推崇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给儒家伦理道德寻找一个超越性的、先验性的支撑。
    文丞相的那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这套理论。
    而“气一元论”,杀伤的不仅是所谓的正气、邪气,更是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必然逻辑。
    直到这时,杨士奇才明白,姜星火打算怎么破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绝杀。
    可惜,晚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