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归家路途
第二天一早,李原没有等到徐芷兮来到逍遥茶楼,就离开了长安。带着孟子虚一路东行,李原看着白雪之下的荒原,不由的多吸了几口寒冷的空气。
二人骑马走在官道之上,官道上的车很多。因为长安是天子之所,很多的达官贵人所在。每到年末,大户人家都会采办年货,哪家不得十几车?所以,每到岁末,这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都是车马如龙。
“师尊,去年的时候,这条官道上还没有这么热闹?”孟子虚看着远去的车队说道。
李原停住胯下青鬃马,回头望了望往长安赶的的车队,说道:“去年的时候,四方刚刚平定,又签下了渭水之盟,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不富裕,也就可能置办那么多的年货了。经过一年的休息,大唐的元气总算是恢复了一点,现在这些不算什么,等过十年,二十年,那个时候再看,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盛世。”
孟子虚无法理解李原口中的盛世是什么,但是从唐代之前的历史,能够猜出一二,无非就是和文景之治,宣帝中兴一般的盛世吧。但是李原在历史中知道,贞观之治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盛世,虽说之后高宗、武朝朝局动荡,但是百姓的生活是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的,大唐仍然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仍然是万国来朝。
“行了,不要看了,赶紧往并州赶吧,天黑之前,我们必须得赶到前方的客栈。”李原和孟子虚天一大亮,城门刚刚打开,就离开长安城,一天行驶百里,人马很是疲倦,而且现在天已经有些灰蒙蒙的了,他们必须得快一些赶路,才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大唐最厉害的连锁店,悦来客栈。
有时候李原也在想,为什么后世的古装剧里面这多么的悦来客栈,到了唐朝李原才知道,不要为什么,悦来客栈都是一家人开的,他们一家子都喜欢这个名字。
终于当天色彻底变暗的时候,李原和孟子虚到达了悦来客栈,跟小二要了两间上房。李原和孟子虚来到各自的房间要休息,就看到又来了一个商队,大约二十几人,各个都带着兵器,李原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商队是见过血的。所谓的见过血,就是杀过道上的。
打头的是一个年轻公子,是看着是一个年轻公子,她的身边还有一个仆人,也是女扮男装。李原好歹在江湖上闯荡过,眼睛一扫就知道这两人都是少女。“真是个大胆的人!”
“师尊什么意思?”孟子虚站在一旁说道。
“哦,没什么意思,回去换个衣服,一会儿,我们下去吃个晚饭。”
“好的,师尊。”
过了一会儿,孟子虚和李原换了一身比较舒服的衣服,按照外人看的话,就是两个书生,手无搏鸡之力的书生。(其实手无缚鸡之力,原来应该手无搏鸡之力。)
叫了两个小菜,又要了一壶酒,李原和孟子虚坐在长条凳上,不说话,慢慢的吃着。这悦来客栈的饭菜不能说是可口,但是还能吃下去。酒的度数很低,远不是后世的白酒可以比的,这种酒李原自己能喝两壶。
“来四桌好的酒菜,再给我们弄一些草料送到马厩那里去。”一个中年男声说道。这人声若洪钟,一看就有很好的内功修为。
李原看了一眼,就见此人身着青色锦袍,腰间配有一把横刀,正递给客栈的老板三贯钱,那老板美滋滋的拿着钱走了。
“师尊,这人是那个商队的,看样子是商队里面的二号人物,相当于一个管家。”孟子虚看了看那个中年人,轻声的说道。
“这个商队,是从哪里来的。”李原问道。
“听那个中年人的口音,似乎是幽州的。”孟子虚回忆了一下刚才中年人的说话特征,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
“幽州的商队?幽州的商队?”李原在回想着什么,但是随后又摇了摇头,安心的喝着酒。
客栈的掌柜拿了钱,办事的速度非常的快,不消两刻钟,四桌好酒菜就给商队的人上齐了,客栈中其他的客人,看到着四桌酒菜,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说道:“真是豪气的人家。”
当商队的人都坐在桌子上准备吃饭的时候,李原和孟子虚刚刚吃完,上楼去了。
上楼的过程中,李原听到商队中有人还说了一句,“这两个书生还真是大胆,手无搏鸡之力,还敢远行,这岁末的时候,道上的人,可是很混乱。他们这样的也不怕被劫财抛尸。”
孟子虚听到后,还嘟囔了一句,“也不知道真遇到了劫匪,谁才是被抛尸劫财的那一个。”
李原听后,笑了笑,也没有说话。各自回房去了。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李原和孟子虚骑马上路,没想到那个商队竟然和他们二人同路,都是往并州去的。
那个商队的少女和她的丫鬟坐在马车之中,商队的其他人骑马护送着货物。货物有十几车,上边用布罩着,看不出是什么,但是从车辙的深度来看,应该是相当贵重之物。
李原和孟子虚本来是想要纵马赶路的,但是被商队中那个中年人给拦下来了。
“二位公子且慢,想必二位公子也是前往并州的的吧,我家公子怕二位公子路上危险,所以让二位公子和我们商队同行,也好照应一下。”
大唐的民风这么淳朴吗?李原穿越八年来,第一次产生了疑问。
“师尊这?”孟子虚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李原想了想,随后说道:“那就却之不恭了。打扰了。”
一番好意李原也是不忍心拒绝,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李原有些好奇,这家商队到底是哪位大户人家的,要给并州哪位人物送礼。
“小姐,我们为什么要带着那两个累赘呀,一路上还得照顾他们。”马车里面小丫鬟有些不解的问道。
“环儿,在这路上能帮一点是一点,都是远行人,而且那两个书生一看就是饱读诗书之人,也不是什么坏人,帮一下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