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真实的生活
清晨五点钟,云起就被苏青喊起来。
“云老师,走了,去买菜。”
听到去买菜,云起连忙起来,简单的穿搭一下,口罩也没带,直接下楼。
两人走出烂尾楼时,红旗已经停在这里,车里,昨天的警察叔叔和一位云起不认识的小姐姐正坐里面吃早餐。
看到二人来了,小姐姐从旁边的袋子里拿出两块紫米煎饼,两杯黑米粥。
苏青接过来,云起也毫不客气的接过吃起来。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王洁,我一般叫她王姐。”
王洁瞥一眼苏青,也不说话,你虽然是我老板,可你总让我加班,牺牲我睡美容觉的时间,我也是会讨厌你的。
云起对着王洁笑笑,打个招呼。
车笔直的开向城外。
五点钟,在小县城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起来干活了。
“我们要去的是一个比较贫困的村落。”
化遵是一个丘陵地区的县城,过了护城河,出了县城后,路边的房子也都变成瓦房,越往外开,路越不好走。
拐进某一处胡同后,又豁然开朗,里面是一排排的瓦房。
穿过这里,水泥板的道路也没有了,只剩下坑坑洼洼的一片土道。
两边的房子也都是过去的小矮房。
“为什么这里的房子突然变矮了?”
云起想着一路上的变化,疑惑的道。
城里还是高楼大厦,城边是一片片大瓦房,等来这里后,怎么就变成了小矮房。
这整个路程也不到一个小时吧。
“这里的房子还都是过去建立的。”
“过去穷的时候,房子就建造的矮,小,这样可以省砖,省钱。”
在一片小矮房前,已经有一位位老头老太太拎着菜篮子走出家门,在往一处走。
看着他们手里拎着的菜,就知道这是要卖给他们的菜。
矮房村中间有一处空地,这里此时停着一辆城管车,四五名城管正在给老太太们承菜。
有几个中年大叔也在帮忙搭手,一些看起来年轻点的女人坐在一旁,把分好的菜摘好,放在一旁的菜箱中。
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警察叔叔把车停在一边,云起跟着苏青三人下车。
苏青就站在一旁,也不说话,也不帮忙,就看着。
云起有点不知所措,就这样看着,不上前吗?
苏青看出他的想法,淡淡的道:“我已经花钱买菜,买了大家的劳动力,干嘛还要上前帮忙干活,我有病啊?”
王洁鄙夷的看一眼他,该死的资本家。
“云老师,帮我一起上前发钱。”
云起点点头,好。
看到王洁来,赶紧有两位老爷爷从旁边的人家搬来一张桌子,一张椅子。
上面还给铺了一张报纸。
警察叔叔从后备箱里搬出一个纸箱,放在桌旁,打开,里面是一沓沓一块,五块,十块,二十块的现金。
负责称菜的城管中有人拿来一个本。
上面记着谁家谁家,多少菜,多少钱。
云起扫一眼,看着上面写着王春生,白菜3斤,14元。
刘铁花,三瓶桃罐头,20元。
张建国,五斤花椒,35元。
等等,一排排名字下来,标注的非常详细。
云起帮忙喊名字,来一个人,签字按手印一个,王洁就给发一次钱。
等这些老大爷老太太们结束后,一位城管从他们车的后备箱中推出一辆电动车,拿着喇叭,开始四处喊。
“卖肉的,卖鸡的,卖鹅的,赶紧出来喽。”
这段时间,云起坐在一旁,和那些老人们聊天,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些人都年纪大了,干不动多少活,只能种一些菜,平时拿着去他们来的城边那里卖。
靠着这个赚一些平时生活的费用。
自从苏青来了之后,他们就不用出去,苏青会来这里收。
他们这个村,也说不上太穷,但肯定是不富裕,家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的都出去打工了。
之前他们这里有个建龙钢铁厂,现在搬迁走了,很多年轻人跟着钢铁厂去外地工作,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待两天又得走。
他们都说苏青是一个好人,真的帮了他们。
本来他们还想帮着自己亲戚一起卖,现在直接拒绝。
人家直接来帮他们,他们不能不知好歹的坑害人家。
老人告诉云起,他们也知道,自己家的菜说不上太好,而且城管和警察,也带着他们去城里的大超市看过,看那些菜的价格,苏青都是按照大超市的价格给。
他们自己也托人去问过。
而苏青对于他们问的事,表现的特别平淡。
云起和老大爷们聊天时,也时刻观察着他们的表情,注意他们的态度。
最好确定,他们说的都是真心话。
这时,云起才放下心来。
苏青此时正坐在车里,把座放下,抱着一本漫画书看漫画。
云起找来时,苏青的脸上充满百无聊赖的表情,可以看出,漫画书已经无法满足他。
“真想不到,你在网上毫无下限的炒热度,在这里竟然能做好人好事。”
云起一想到苏青在网上的态度,就觉得他很矛盾。
漫画书也不放下,苏青头也不抬,随意的回道:“网上的那些人都是一群吃饱了撑的,闲的没事干,又有所图的饿狼,和他们讲什么情面,讲什么下限。”
“这里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为自己一日三餐,为自己后代真实谋划,积攒实力的人,我当然要真心实意的做事。”
说着,苏青坐直身体,用手透过车窗指着某位牵着五岁孙子的老大爷。
“那位老大爷,今年六十,没有劳保,也干不动耕地的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年就靠着种点地,卖点菜活着,可是他还是攒了三万块钱,要给自己儿子留着,因为他儿子身体也不好,总咳嗦,现在在外面打工。”
说完,苏青又指向旁边的老大娘。
“这位大娘是肾病,需要透析,现在就算国家给报一大部分,一次也要一百多,一周三次,一个月十几次,每年冬天还要去住院,得天天透析。
“他儿子跟着建龙钢铁厂去了宁夏。”
说完后苏青又靠回去,道:“云老师,他们过的才是最真实,最普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