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淮南攻防
位于淮河南岸的纪灵本来受袁术任命在此阻拦曹军过河,打算固守不出与曹军打消耗战,虽说兖州在曹宇的谋划与曹操的治理下相比之前实力提升了一大截。
然而此时的兖州仍然没办法与淮南地区相比,光是人口,淮南地区就是兖州的三倍。袁术让纪灵固守,就是冲着双方实力有差距,打算与曹操打持久战,淮南富庶能和曹操消耗,但曹操就不一定敢和袁术打持久战。
可随着曹宇将纪灵的后勤给掐断之后,几日没有收到寿春粮草的纪灵意识到曹军一定是截断了自己的粮草。
早已经料到曹军会如此的纪灵,临行前就请求袁术调拨了大量粮草,此时的纪灵大营中的粮草至少能坚持三月左右。
此时的纪灵完全不担心粮草的问题,反而是曹宇将他与寿春的联系切断更让纪灵难受。
一连在纪灵大营后方折腾几日,曹都没有发现有寿春向纪灵运粮的迹象,这让曹宇不得不怀疑纪灵大营中到底囤积了多少粮草。
整整折腾了十日之后,仍没有发现运粮迹象的曹宇果断的放弃了原本切断粮草逼迫其作战的作战计划。
同时曹宇也把自己对纪灵大营的猜测传信给了曹操,并言原本的计划难以执行,在等下去,纪灵那还没缺粮,反而是曹宇自己要缺粮了。
既然纪灵打死不出,那曹宇也懒得在管身后的十万大军,直接带着四万骑兵向着淮南地区奔袭而去。
虽说自己所带都是骑兵,强攻敌人重兵防守的寿春城可能十分困难,但欺负欺负周边的县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随后的一段时间,曹宇的军队如旋风般席卷了淮南地区的多个县城,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既是慑于曹宇的威名,也是苦于袁术的残暴统治,曹宇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夹道欢迎,百姓满眼都是对王师到来的欣喜。
除了少数死忠于袁术的县令、校尉,曹宇几乎都没有收到太多的抵抗。
因此,曹宇也没有滥杀无辜,他严令士兵们保持克制,只抢夺官府之中大军需要的粮食和财物。
这样的别树一帜的行为让一些县城的官员感到惊惧,百姓感到安心。所有淮南官员都觉得这是曹宇的一种策略,为的就是试图动摇淮南地区的民心。
在连续攻占了几个县城后,曹宇的名声在淮南地区逐渐传播开来,事情很快传到了寿春城中的袁术手中,袁术得知曹宇的消息后惊怒万分。
他怎么也没想到曹宇仅仅四万骑兵就敢深入自己地盘的腹地,并且肆无忌惮的攻打自己的领地。
此时的寿春城中仍有足足二十万大军,在袁术的眼里,曹宇此举是找死无疑,连忙召集众臣表达了自己试图出兵歼灭曹宇的想法。
阎象连忙站出来反对:“曹宇所带尽是骑兵,就算吾等十万大军尽出,只要曹军想逃吾等也不可能伤到曹军分毫,反而徒耗粮草,还是坚持原本计划,坚守不出为好!”
杨弘却连忙驳斥道:“难道吾等就静待曹宇将除寿春城之外的郡县全部攻下,阎象大人才出兵吗?哪怕不能将曹宇留下,也必须将其赶出淮南之敌,还望陛下明察!”
袁术觉得杨弘说的十分有道理,哪怕不能击破曹军,至少也要保证自己治下不受干扰,不然何谈持久战啊。
下定好决心的袁术当即命令张勋带领十万大军前去围剿肆虐淮南的曹军,务必将曹军赶出淮南之敌。
张勋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一路追击着曹军。曹宇在得知袁军来袭后,并未惊慌失措。深知敌我兵力悬殊,不能与敌军正面对抗。
于是,他巧妙地利用了淮南地区的地形优势,以及自己骑兵的强大机动性,设下了重重陷阱。张勋的军队在追击中不断落入曹军的圈套,损失惨重。
曹宇采取正面诱敌侧面袭扰的方法且战且退,将张勋大军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且由于张勋大军出发仓促根本不可能携带大量粮草,曹宇还特意让兄长曹纯带领本部虎豹骑负责截断张勋大军的粮草。
在曹宇的不断牵制下,张勋完全就是被曹宇牵着鼻子走,追又追不上,随着袁军的粮草供应被切断,袁军士气大挫。
灰头土脸的张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前进则完全被曹宇戏耍风筝,后退则面临着曹军的追击。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不知不觉间竟然已经远离寿春甚远。
眼看时机成熟,曹宇决定对张勋大军发起致命一击,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曹军对张勋大军发起了突然的偷袭。
本来就被曹宇折磨的精疲力竭的张勋大军,被曹军突如其来的夜袭打了个措手不及,已经精疲力竭的袁术军根本不是曹军的一合之敌。
狼狈不堪的张勋在丢下近三万袁军的尸体,仓皇逃回了寿春城不敢再出来。
解决掉张勋之后,曹宇又开始了洗劫淮南之路,料定袁家不敢再出兵的曹宇直接让赵云、张辽、牵昭、马超四人各带本部四处攻伐淮南各地,誓要将寿春城变为一座孤城。
被困于寿春的袁术此时已经大发雷霆,本来好好的坚守战术竟然演变成如今这种情况,眼看已经不能再如此龟缩下去了,袁术当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最后在袁涣的强烈建议下,袁术决定召回纪灵,集结寿春三十万兵力与曹操决一死战,如此还能有几分胜算,毕竟自己兵力是曹操的两倍还多。
收到袁术命令的纪灵连夜就拔营撤离了淮河南岸连夜逃回了寿春城,第二日清晨,发现纪灵大军不见踪影的曹操,这才不急不慢的命令大军过河。
在曹操看来,此次征伐袁术已经大获成功,袁术龟缩寿春城不可能坚持太久。
然后等曹操带领大军来到寿春城下的时候,袁术竟然根本不做进攻,一副死守就等你来攻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