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长安书满城
"是的,殿下说得对,宋之问确有过失。
不过殿下,请听老朽一言,像宋之问这样的文人在大唐难得一见,他的罪不至于丧命。
还请殿下看在老朽的面上,给宋之问一条生路。
"
杜审言说着,欲起身向李杰行礼,但被李杰阻止。
"杜老,此事无需过于自责,过错在于宋之问,非你之过。
你的歉意我心领了,我了解你的忧虑,长安培育一个文士确非易事。
但未来会有所不同,像宋之问这般之人,长安无需其存在。
我能给予他生存之路,但他不能再涉足长安,这是我能提供的最优解了。
"
李杰示意杜审言坐下,同时对着地上的宋之问说。
他并非嗜杀之人,能给出这样的条件已是仁至义尽。
"还不向殿下表达感激之情!"
见宋之问仍懵懂未醒,杜审言立刻提醒,殿下赐予生路,竟还犹豫不决。
"啊,感谢殿下的宽恕之恩。
"
宋之问苦涩应答,他在长安的一切人脉和资源都将失去,换做他人,又有谁能甘心接受,但此刻他别无选择。
此时的长安犹如日后的京都,是大唐的核心,离长安意味着失去许多机遇。
宋之问只能默默承受,眼下最佳去处便是洛阳,只是在那里,他必须从零开始。
至少,他所学的经史典籍可以随身携带,无法带走的是长安的人际网络。
"好吧,杜老,事情就这样处理吧。
我会安排宋之问迅速离开长安,确保他的安全,你无需挂念。
"
李杰充分尊重杜审言,毕竟这老头的外孙给自己提供了不少诗词灵感,也算是给杜甫的一点敬意。
"老朽多谢殿下,唉,如今大唐培养一个文士何其艰难。
"
杜审言向李杰致谢,却又无奈地叹了口气。
能供得起孩子读书的家庭本就不多,朝廷多年未举行科举,许多文人学成后也觉得无用武之地。
宋之问被高延福的手下带走,李杰正好有事要与杜审言商量。
"杜老,我有个计划,其实很早之前就想实施,只是当时力有未逮。
现在我觉得时机成熟,需要你的协助。
"
李杰对杜审言说。
"哦,殿下,请尽管说,老朽能有何助力,必当全力以赴。
"
杜审言听闻李杰还需要自己的帮助,连忙回应。
"嗯,很好。
其实我早就有了这个想法,我想在长安设立免费的学堂,让每个长安的孩子都有机会读书,都有书可读。
"
李杰向杜审言解释,这个想法他早已有之,只是当时缺乏资金和权力,对长安的掌控也不足。
但现在,他有了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可以着手实施了。
"啊,陛下,您打算开设学堂,这真是善举。
我杜审言代表长安的民众向您表达感激,不过陛下,此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诸多挑战啊。
"
听到李杰计划创办免费学堂,杜审言心中既欣喜又忧虑,他知道,这样的好事背后,远非金钱所能解决所有问题。
"杜老,请直言无碍,有何困难,我李杰必全力以赴去应对。
"李杰回应道,他清楚开办学堂定会遭遇困境,但他深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决心,总能迎刃而解。
"陛下,您或许只想到投入资金,但是否想过,为何大唐富饶,读书人却稀少?许多典籍被世家秘藏,不愿分享。
再者,纸张并非寻常人家能轻易购得,即便免去学费,书写工具依旧是一大难题。
"杜审言提出了关键所在,一是教材稀缺,二是学习用具昂贵,即便能上学,没有工具,又如何学习?
"嗯,杜老所虑,我已思虑周全。
这些问题其实不难,我自会安排人手处理,杜老无需挂念。
目前,我更需要杜老协助招募教师。
我会制定规章制度,确保他们能得到合理的薪酬。
"
李杰向杜审言解释,对于教材和用具,他已有解决方案,若有必要,他会亲自推动印刷和造纸技术。
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在他看来并非无法解决,他缺乏的只是人力,需要杜审言帮忙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既然陛下如此坚定,人手问题交由老夫来办。
若能实现,长安城中人人皆可读书,陛下的功德将无可估量。
"杜审言认真回应,如果真能如李杰所愿,那么长安将满城书香,识字之人遍布各地,这将是非凡的成就。
"很好,杜老,人手的事就拜托你了。
其余的,我这几日内会一一安排妥当。
到时候,我们要在长安各坊市寻觅合适的地点,让每个角落都回荡着孩子们的读书声。
"李杰的话语让杜审言心潮澎湃,每个坊市都有读书声,这是何等壮丽的愿景,这位太子的确是个有远见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