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90. 小结 终点与起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玄烨走后, 沈菡的心情仍是久久不能平静。
    她虽然面上只表现出了高兴,但其实心里的感受是有些五味杂陈的。
    怎么说呢
    感觉既高兴,又复杂。
    沈菡身处清朝的后宫, 而后宫妃嫔,是这个世界上离战争最远的一批人,但她们的切身利益又确实与这场战争的结果息息相关。
    所以哪怕只是偶尔传入内廷的零星消息,也很容易引起后妃们的紧张。
    特别是战争刚开始, 朝廷接连失利,各地纷纷响应叛军,大片国土被攻陷的时候,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很恐惧,只是谁都不敢说出来。
    沈菡虽然知道历史上清廷打赢了这场仗,但这里不是历史书,这是她的现实。
    而她距离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权力中心又是这么近,所以她也很难摆脱这种紧张的情绪。
    现在仗终于打赢了, 悬在众人头顶的这把铡刀也终于移开了。
    沈菡内心当然很高兴,但同时, 身为一个穿越者, 一个汉人,她的心底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感受, 难以言说。
    之前玄烨难得的一番内心剖白,沈菡虽然不能完全理解, 但有一点她听出来了这场战争让玄烨对满汉关系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了。
    他意识到了满汉之间存在的巨大裂痕,双方的矛盾不是用表面的政策就能缓和的, 需要更加怀柔的手段和国策。
    但同时他也对汉官、汉人更加警惕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以前沈菡对这个没什么太大的感觉,红旗下倡导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就算她穿越成了满人,这种满汉之间的差异给她的感觉也好像隔着一层纱,朦朦胧胧的。
    无非就是吃喝习惯,穿衣打扮,语言风俗有些不一样。
    她身处内廷,能接触到的也就是这几样,宫中汉女虽然地位低下,但她自己不会去歧视她们,接触又少,感觉也不太鲜明。
    但上次玄烨的话,和战争胜利带给她的现实感觉,却一下子把她心里这层自欺欺人的纱彻底捅破了。
    她现在的身份是满人,是嫔妃,是皇室,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获利者之一,也是汉人最大的敌对方。
    她的血统、出身、位置、立场,全都变了。
    纵使她的心里再如何不愿接受,这也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
    胤禛见额娘的面色不太好,关心道“额娘,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沈菡摇头“没事儿,快吃吧。”
    她递了个饽饽给他“你现在的课多了,光吃馄饨不顶饿,就着粥再吃个饽饽。”
    胤禛听话地接过来吃。
    满洲食俗,每餐必有饽饽。
    满族饽饽并不是汉族北方人常指代的馒头,通常是对所有点心类食物或非正餐类小餐的统称。
    满洲饽饽品种繁多,花样各异。
    民间流传比较广的,有水煮饽饽,也就是汉人的饺子、扁食。
    打糕搓条饽饽,类似打糕。
    豆面饽饽,也就是后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驴打滚。
    其他的还有像酸枣糕、淋浆糕、五花糕、铜盆糕等等。
    宫里各位主子和大小筵宴、祭品供献用的饽饽,主要是由内务府掌关防处,也就是平日所说的关防衙门下的内饽饽房和外饽饽房供应制作,送往各处的。
    除了民间这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还有很多做法更精致的饽饽品种。
    有的沈菡在现代也见过吃过,原以为是他们汉族的传统食品,没想到竟然是满洲饽饽流传下来的。
    其中最传统、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就是萨其马了。
    沈菡初次在宫里吃到这个的时候还挺惊讶,她一直以为这是个现代点心,原来这么早就有了吗
    宫里的萨其马是用冰糖、奶油和面,制成形如糯米粒似的小颗粒,用木灰木炉烤熟,外裹蜂蜜切成方块,因为是纯天然食材,纯手工现烤出来的,味道更醇香一点。
    不像民间饽饽多是只由米面制成,宫里的饽饽大多都是带馅心的。
    因为比起物资匮乏的普通旗民,宫里各种食材应有尽有,满人又喜甜,主子们当然更爱甜甜蜜蜜的饽饽,普通饽饽多是下人们吃的。
    饽饽的馅心种类很多,有糖馅、澄沙馅、椒盐馅、果料馅、甜酱馅、枣泥馅等等。
    其中每一种品类还分成无数种小品类,单是果料馅就有蜜南枣、蜜瓜条、蜜山楂、蜜桂花、桃脯、苹果、桂圆、橘饼、青梅、花生仁、松子仁、榛子仁等十多种南北特产配制而成。
    这里面有一些是宫中原就有的做法,有的是满人入关后,受到汉俗侵袭,兼容并包了汉家传统点心的做法,然后又影响了汉家点心。
    就像豆沙包,原本在沈菡的印象里,这是汉人的传统小吃,结果最早竟然是源自于澄沙馅的满洲饽饽吗
    可能是随着清朝入关日久,各种饽饽往后流传的时间久了,到了后世,慢慢地就演变成京津地区的传统小吃了吧。
    不过,不管到底是汉影响了满,还是满影响了汉,如果站在满清历史的终点看,这个融合都无疑是成功的
    胤禛见额娘盯着他面前的豆沙包看,伸手拿了一个递给她“额娘,给你。”
    沈菡接过来咬一口,又甜又糯。
    其实在现代,大家吃豆沙包的时候,哪有人会在意它是满族点心还是汉族点心呢
    好吃就行了呗。
    可惜她现在站在。
    而真正的满汉融合也不能像饽饽和点心融合起来这么简单啊
    沈菡不过是有感而发,真正为此头疼万分的是前朝的玄烨。
    不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在一时之功,现在的玄烨和朝廷且顾不上这个事,排在日程表前面的大事还多着呢
    云南大捷公布后,京城大喜这次真称得上是举国欢庆,终于打完仗了啊
    亲王以下及文武官员齐聚乾清门庆贺行礼,玄烨高兴归高兴,但回顾这八年艰难的平叛历程,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1
    胜利固然可喜,来之不易却也是真不易。
    座下的群臣却不考虑这些,只管一味地歌功颂德。
    这个说“天下太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
    那个说“万岁真乃不世出的奇才英主”
    这种是只会无脑吹的,没意思。
    但也有吹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的。
    比如明珠这等精明人,说话就好听多了“今有如此之功,全赖万岁不辞辛苦,统揽全局”
    明珠先是道,万岁这几年每天要手批军报三四百封,夜以继日地召集大臣,颁布御令,实在是辛苦已极呐
    明珠“万岁祁寒盛暑,不敢少闲,偶有违和,亦勉出听断,倘或中夜有机宜奏报,未尝不披衣而起”
    话里的情感十分丰沛,好像他亲眼见过一样,恨不能潸然泪下,道有如此勤奋之君,实乃我大清之福
    又道为什么说皇上是天纵英才呢
    因为皇上虽然未至前线,但只靠研读前线主帅绘制的敌我双方营垒形势图,就能发纵指示,洞的中窍,决定作战方略。
    明珠“遵命者罔不摧敌,违机者罔不钝驽”
    皇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是天才呀天才
    最后明珠又说,此次胜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朝圣主与旁人不同,于战时竟能克制己心,招抚得当。
    赞颂玄烨战时,既能及时拉拢那些尚未公开表示支持吴三桂的汉族将官,又能用恰当的政策招抚叛将,把大部分背离朝廷的人重新拉回朝廷一方来。
    明珠“圣上能始终禀公心而不移,才是此次制胜之法宝啊”
    索额图心里翻了个大白眼合着你同意的事儿就成法宝了,那当初不同意的人成什么了
    群臣“”
    哎,话都让他一个人说完了,我们说点儿啥呢
    怪不得人家才是明相呢
    剩下的人只能跟着附和明珠的话。
    也有脑子机灵的,颂圣比不过人家,那我直接上疏请加尊号吧
    玄烨“”
    明珠的话听起来是舒服,有些话也不能算错,玄烨这几年确实辛苦。
    但吹得太过了他心里就不爽了。
    实在是三藩这场仗和以前那些小事不一样
    玄烨根本不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可以称为他的功绩。
    说句实话,最后弄成这样,玄烨心里很懊悔当初年轻气盛,不会用更好的方法处理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溢美颂圣的话,玄烨通通都给打了回去。
    他不想藏着掖着,用胜利的结果来掩饰这场战争的惨痛。
    仗是打赢了,但那不代表朝廷和国家赢了,相反,他们付出了巨大且沉重的代价。
    所以不管是朝廷还是他,都应该好好地审视反省。
    玄烨直接明了地给这场战争定了性“此次能够平定三藩,实是朝廷侥幸,若说成是摧枯拉朽得来的成功,辞过其实,以后都不必再提了”
    国家成了这副样子,满目疮痍,还在这儿歌功颂德,真是可笑
    玄烨不希望朝堂臣属,包括他自己,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所以他给出的态度明确且严肃“吴三桂此次背叛圣恩,造反作乱,荼毒生灵,皆是朕德薄,不能绥抚之故。”
    当初主张撤藩的是他,太皇太后和众多臣子也都曾劝他不能草率,是他年轻气盛,觉得撤亦反,不撤亦反,力主撤藩。
    所以现在造成这样的后果,他也没理由怨怪当初支持他撤藩的明珠等人,这个锅他自己扛了。
    后世青史,自有评说。
    至于群臣的颂圣,虽然是例行公事,但此风却不可涨。
    玄烨直言道“八年战乱,你我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言以后加尊号一事,都不必再提朕也不是在这儿与你们粉饰推脱,就是朕的实话,以后这等折子,都别再往御前递了”
    玄烨口气有些不妙,群臣噤若寒蝉。
    把这股歪风邪气打下去后,剩下的就该办正事了。
    首要的自然是重惩叛贼。
    玄烨对于吴三桂可谓是恨之入骨,堪称他此生最恨的敌人之一。
    玄烨下令将其剖棺戮尸,付之一炬,骨灰分发各地,以警告众人,其子孙也被斩杀殆尽。
    吴世璠的首级到京后,交刑部悬挂于城门示众。
    其余一干人等,要么被凌迟处死,要么被军前正法,无一逃脱。
    早前率先投降,玄烨为了平叛没有追究的那批人,也全部被秋后算账,几乎都被革爵、赐死,耿精忠之子耿显祚更是将于百官之前凌迟处死。
    玄烨“早先有双亲及亲属曾为逆贼所害者,皆可参与此次执行。”
    当初他招抚优待逆贼,有很多人内心不满,如今允许众人亲自操刀复仇,也算是一种宽慰了。
    朝上显然有不少人亲属死于战乱,都对叛贼恨得咬牙切齿,纷纷赞颂“圣上英明。”
    倒是王辅臣,玄烨思量过后,放了其家人一马,没有再过多追究,只将其子撤职了事。
    不过,图海因此事被冷落在家后,大约是心中太过畏惧玄烨上次那句一样人等,加上久战在外,身体积劳成疾,实在无法再重回朝堂,便于十一月递上了乞休折子。
    玄烨正好也不想再看到这等背叛圣心之人,就准了。
    算他识相
    如此君臣也算好合好散了,等过段日子他气消了再说封赏的事吧。
    谁知不过九天之后,玄烨突然收到消息,说是图海死在了家中,其家人对外的说辞一律是病故。
    玄烨不明所以,怎么回事
    上次见图海,他虽说看着有些精力不济,但也不至于到大渐弥留的地步,难道是什么急症
    他让下面人去打探,结果
    玄烨拿着底下交上来的密奏,对着乾清宫空寂的大殿默然了许久。
    他其实,不过是气急了才说了那么句话,何至于
    玄烨叹了口气,人已经去了,多说无益。他只好命大臣侍卫去图海府上祭奠茶酒,又赐了他家人三千两银子和蟒缎鞍马,以宽其心。
    除了惩处反叛首恶,藩镇割据的隐患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玄烨和内阁几经商议,最终决定举凡此次反叛之藩属的官兵家口,要么遣散,要么划入佐领包衣。
    索额图“应将其分散于各省,不令聚集成势。”
    玄烨点头“准。”
    经此处理,割据多年的三藩势力终于烟消云散。
    玄烨为防再有藩镇做大,决定嗣后朝廷不再以兵权、土地赐予任何臣下。凡是立有大功的亲王,以后也全部只能留守于京师,不再分封。
    绵延中华大地上千年的分封制,至此彻底灰飞烟灭。
    损益百王一千年之法,至是而大定。
    至于满汉关系的修复,则更是重中之重。
    民族融合是个需要耗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也不是一条政策就能完成的。
    好在玄烨是个很有耐心的君主,他开始从小及大,由大到小,一点一点地对朝廷的政策进行调整。
    对内荡涤烦苛,维新庶政,整肃吏治,强调君臣之间必须益加修省。
    对外恤民养民,与民休息,争取民心。
    对那些一直不与朝廷合作,倡导大义的前明遗民,玄烨更是力争消除他们漠视新朝之意,不管是其本人还是子弟、学生,或令其入仕朝廷,或入馆编书,总之通通归属到朝廷管辖范围内。
    以遗民态度转变为契机,满清统治逐渐为广大汉族士大夫所接受,清王朝开始走向空前的巩固与统一。
    自康熙一十年以后,海内始有起色。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