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老朱很无奈!
但要是直接册立四皇子朱棣,为太子的话,那麻烦肯定更大。
毕竟老大好歹是长子,至少有个大义名分先天就在,而且老大在诸兄弟当中的威望也不错。
册封老大那是几乎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不会有太多意外发生。
但要是册封老四的话,先不说老大的那批属官会闹什么幺蛾子。
单单其他儿子的心思,却是就没办法压的住了。
毕竟老子又不是嫡长子,老朱又不可能把这破书给别人看,谁会知道这老四最后抢了侄儿的皇位,而且干的还不赖?
也就是说:当下突然替换册立太子的人选,明显是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的。
虽然以朱元璋的威望完全能压的下去,但是老朱今年也40多快50的人了,虽然那本破书上记载的,他还能活个几十年,但是自己终究有要死的那天。
等到自己一死,除了先天上就有大义名分存在的老大朱标外,谁还能压的住那些个,跟随自己征战半生的悍勇儿子们?
这事儿他还不能和智囊商议,毕竟他的情报来源压根儿就没法和别人说。
那本让他糟心的破书,朱元璋可是不会给任何人看的。
别说是刘伯温与李善长了,即便是老夫老妻的马皇后他都不打算说。
毕竟这种事情干系重大,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变数。
结果就是:老朱这本就不算笨的脑子想了一路,等回到南京眼看就要正式登基了,他却仍旧没有想出一个解决方案。
最终在登机当天的前一天晚上,朱元璋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那就是:他需要时间,验证这书里所记述事件的真假。
等到验证完这本书的可靠与否,他就可以按结果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大半夜的老朱派人给礼部官员递了条子,原本准备在登基大典上同时册封太子的仪式直接被取消了。
反正不管那本破书上说的,自己还能活个几十年是真是假,当下的朱元璋觉得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康健的。
就算活不了几十年,至少再撑个几年,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所以他最终决定,册封太子这事儿还是先拖一拖再说。
老朱正式登基建元洪武,大明朝正式开始了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统治。
不过民间还是更乐意,把这一年称作天机十年!
对于朝中的文武百官来说,自家皇帝老大却明显有些反常。
不但突然叫停了太子的册封仪式,而且从那以后谁提“立储”之事他和谁急眼,谁也不知道老朱到底是怎么想的。
只有老朱自己知道,他提前十几年就搞出了锦衣卫,第一批锦衣卫的人手,全部是自大军的斥候之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精锐,可谓是真正的最强锦衣卫。
之所以提前搞出锦衣卫,倒不是老朱想打破那本书中的预言。
只是那本书中记载的明末,让他对官员不论文武在心底都没有以往那么信任了。
毕竟别说那些本没什么节操的文官,就连与国同休的的武将、勋贵同样大把的投降当带路党的。
虽然表面上并未表现出来,但是老朱心底下意识的已经不在怎么信任文武官员。
所以他提前秘密搞出锦衣卫,就是要重新弄出一条相对可靠的信息来源。
洪武三年,老朱忍无可忍把杨宪给杀了。
洪武四年,傅友德打破了成都,平定了四川。
洪武五年,廖永忠平定了广西,同年傅友德在甘肃大败元军残部,平定了甘肃。
洪武六年,铸铁榜,申戒公、候。
洪武八年,赐死廖永忠,汪广洋。
这些年的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在按照那本破书当中的记载发生。
虽然朱元璋已经尽量试图改变了,但是能被记录上历史的事件,那无一不是大势所趋之下的必然事件。
这些事情都是各方面的各种因素聚集之下的产物,朱元璋本人的意志当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要是他强制想改变这些事情,虽然不能彻底改变,但推迟时间或者改变其中轻重他还是能改的。
但是那些事情历史上之所以会发生,同样是以朱元璋的性格无法忍受之后做下的决定。
所以尽管很想避免书中的有些事情发生,但是事到临头朱元璋却发现自己不能忍,该办的还得办。
结果就是这么多年的一系列大世界印证之下,无不说明了那本糟心的破书却有神异之处。
但是朱元璋却已经没有下最终定论,他还在等、等着看看洪武十年是不是?真的会有一个叫朱允炆的小子,降生于太子府。
虽然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已然印证的大事件,但是这些个事儿在朱元璋看来,不要说神通广大的天机学院了。
即便是他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势,精心布局之下都足以促成这些事情的发生。
毕竟这些事情都是人为的,只要控制了其中关键的节点,想要控制整个事情的走向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大儿子朱标生儿子这事儿,却是相对更具有验证价值。
自洪武九年开始,朱元璋就暗中派锦衣卫把太子府上下,能换的人手基本都不声不响的都换掉了。
可以说太子府上下的一举一动完全瞒不过老朱的眼睛,就是在这样严密的监视之下,太子妃吕氏却是任就,在洪武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下了一名男婴,并被取名朱允炆!
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老朱,却是在也没法自欺欺人了,坐在龙踏上沉吟不语了大半夜。
第二日老朱在暗自加大了“天工院”投入的同时,把诸位皇子都喊进了宫。
谁也不知道老朱到底与诸位皇子都谈了些什么,但是朱允炆降生的第三天老朱却突然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那就是:他打算把诸位皇子分封出去,还不等大臣们提出反对意见,老朱直接就言明了,这些个儿子的封地都在大明之外。朝廷提供一部分的粮饷,
各皇子自筹一部分粮饷,出了大明无论是荒漠北疆、亦或者是飘渺海外。
各位皇子能打下多大地盘儿,他的封地就有多大地盘儿。
朱元璋最终想到的解决方案,却还是得到了天机学院建立分院的启示。
既然在大明本土,他们能用这种模式与天机学院心照不宣的配合。
那么让这诸多皇子出去自己打拼,也总比把他们都拴在大明,最后弄得相互争斗来的好。
最终在朱元璋的强势推动,以及诸位皇子的极力配合下,事儿很轻松的就在朝堂上通过了。
毕竟诸位皇子也知道:老头子虽然一直没有正式立储,但是从头至尾却是一直属意的老大。
但是后知后觉的马皇后,在知道了这件事后,确实颇为埋怨朱元璋。
为这事儿,马皇后足足有小半年没有理会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