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438章 一路向好(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438章一路向好(下)
    谢家的游移不定,虽说给李胜利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问题不大,这类投入,他这边看的是预期收益,即便走不到一路,也算是结了善缘。
    对于老王、老谢这类用兵之人,李胜利其实是最看好的,因为他们的忧患意识,是在生死之中磨砺出来的。
    没准备那算没办法,有了提醒,他们的决断力也是顶尖的,就跟王家让王前进认干娘,嘴上说着考虑,动作上可没什么犹豫的。
    稍事调整心情之后,李胜利这边继续整理教材,花了几天时间成书,剩下的就是王芷再誊抄一遍,之后让王前进带走,付钱找劲松刊印一部分了。
    这茬就不能让公家出钱了,李胜利也没私人出,而是打着马店集的名义,拿出来五百块钱,至于能印多少,就得印刷厂那边看着办了。
    几千、几万,现在李胜利也能拿的出来,但来路就不好解释了,对马店集村部而言也是这样,挤一挤,挤出个千把块没啥问题,一挤就是几千、几万,那也是纯纯的没事儿找事了。
    教材整理好了,试建厂的预制板厂第一批产品也差不多养护完了,技术详解上的养护时间是三天七十二小时,考虑到技术、设备的差距,李胜利把时间延长到了一个星期。
    技术标准的评测,跟李胜利没多大关系,他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以及实际的效果。
    那边建筑设计院的评测完,场地上留下两块当样品,剩下的就要用到门面房上了。
    洼里的新村跟老村部那边的库房,也已经同时开工了,马大队带着马店集这边的两百多瓦匠在那边干活。
    之后还有山上别院的修缮,这些事只要安排好了,人员到位,速度还是很快的。
    这两天的时间,通过电话联系,洼里新村那边平均一天起五六座院子,十天二十天之后,就会有大概的模样。
    只要房子加了盖,后续的杂活就是洼里社员的了,李胜利这边需要赶工期,洼里、山上完活之后,马店集这边的门面房,也得加快一下速度了。
    随着蔫了吧唧的王庆平从口外赶着羊回来,李胜利也发现了最好的减肥办法,如今从口外到马店集这边,脚下紧一紧,七八天也就回来了。
    这一路,王庆平最少掉了十斤肉,颧骨突出、眼窝深陷、脸色青白,就是李胜利跟老支书见到他时候的形象。
    怕这货被吓死,李胜利也当场给他诊了脉,心火旺胆气虚,心慌失眠伴随了一路,王庆平也是备受煎熬。
    知道详情始末的老支书跟李胜利也不点破,只是李胜利这边给他开了点成药柏子养神丸跟安神定志丸。
    这茬口拖上三五个月,才会成为王庆平午夜惊醒的梦魇,如今么,慌乱一点也不是坏事,起码听话。
    腿已经好的差不多的王庆平,也被李胜利强制要求继续拄着双拐,许多事,村里也不是那么的风平浪静。
    王庆平慢慢接手老支书的事务之后,知情识趣的自然不会蹦出来闹事,但有些人,比如跟徐小丫的哥哥徐正清一样,心里憋着怨恨的,可不一定不会借机出来生事。
    这些人,对李胜利而言也是不安定因素,蹦出来了,事儿就好解决,还是那句话,这是村里,马店集村里,支书是王庆平、老支书是王胜庭。
    “胜利,一会儿去看看预制板厂那边的炮车?”
    自口外回来之后,李胜利让王庆平接手老支书跟马大队之前经手的事务。
    这位心里带着惊惧的马店集支书,张口喊了一声‘李叔’,结果就挨了他爹王老支书的一记嘴巴,嘴唇都给打裂了。
    村里虽说不太讲究,但辈分却是很讲究的,李胜利跟洼里的赵满奎论兄弟,老支书王胜庭跟海爷论兄弟。
    王庆平稀里糊涂一声‘李叔’,也是见李胜利跟老支书说话随便,老支书一记嘴巴甩出去,也算是彻底看清了儿子的本性,倒退二十来年,自家这儿子就是汉奸呐!
    所以老支书的一巴掌,也是卯着劲打的,恨不得一巴掌摔死这个不成器的儿子。
    对此,李胜利却是说法不同,认为王庆平只是惊惧之下,胡乱扒拉救命稻草,算是吃了教训。
    所以,在马大队跟王庆平之间,李胜利最终还是给了他机会,让他继续当马店集的支书。
    至于王庆平嘴上说的炮车,就是运原木的那种炮车做了修改,可以勾起整块预制板行进的简易运输车。
    “不去了,那玩意儿原木都能挑的动,一块预制板没有原木重的,勾不起来,再让轧钢厂那边改一下就好。
    门面房上盖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自己不懂技术,就让懂的来。
    给太平庄的关大拿打电话,让他们村出瓦匠,最少两三百人,村里人当小工,先收拾一下村里的旧房,再有一月,雨季也就来了,别塌了房,不然还得重修。
    修房子是小事,告诉当小工的,仔细看看太平庄来的瓦匠,人性次、嘴上没把门的、乐意撩骚的那些个物件,都给关大拿退回去。”
    提到炮车,就得说说马店集跟轧钢厂的关系了,没有这层关系,别说炮车了,马店集的瓦匠家什都弄不齐全的。
    老支书跟关大拿谈的第一笔工费,不是钱也不是粮食,而是让轧钢厂做了新农具之后,退下来的那批老农具。
    如今的铁器、粮食都是有数的,真要说到成粒的粮食,可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
    马店集能解决口粮的问题,那是用羊肉从酒厂换的,酒厂那边也不是粮食用起来没上限,出现的差额,都要用瓜干再补一下的。
    进的粮食要跟出的酒对上账,这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酒厂兑了高粱米,就得用瓜干补上这部分空缺。
    别说是粮食了,村里村外的榆树,头天刚刚冒了绿芽,第二天连着嫩芽带着嫩枝也就没了,榆树是不多的连皮带叶都能吃的。
    城里人想要挖野菜,那也得往山里去,村子周边,别说野菜了,毛都不剩一根的。
    春夏之交,正是缺菜的时候,真赶上了饥荒,这时节就叫青黄不接了。
    粮食很紧张,产销的数量是大致能对上的,农民想要粮食,除了瞒报之外,就得考虑开源了。
    老支书王胜庭勾连太平庄的关大拿,就是在考虑粮食开源的事儿。
    <divclass="contentadv">除了增加购粮的数额之外,老支书前两天还跟关大拿商量了一下,从造纸厂过来的肥水,让太平庄这边截用一下。
    造纸厂的肥水灌田或是废水灌田,也不是现在才兴起的,民国时的两江那边,这已经算是成熟的排污方式了。
    废纸再造不算,秸草造纸的废水还是很有肥力的,虽说不环保,但这个时候肚皮都吃不饱,谈环保,在农村可能会挨大嘴巴子。
    凭老支书王胜庭的经验,肥水灌田之后,两三年内都有肥力的,灌的太多,土壤反而会板结。
    马店集这边卡粮食的主意已经打定了,将今年的肥水匀给太平庄,让他们打灌浆水的时候掺上,提不了一成粮食产量也是差不多的。
    太平庄的一成粮食,那起码也是二十万斤朝上的,雨水再好点,三四十万斤也是他,藏粮于太平庄,老支书的法子在李胜利看来也是高明的。
    只要马店集这边不大规模的欠收,太平庄那边再瞒报一下,事情的首尾也就有了,到时候多出的粮食两个村平分,很公平的买卖,但就是有点违规。
    这些粮食也是李胜利需要的,人活着就得吃喝拉撒,吃是排在头一位的。
    各地名医,城里的医家,拖家带口的人数不少,再加上自训班的学员,除去自带的那一部分粮食,有了住的地方之后,首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吃的问题。
    如今老支书,借着一个关晴月就把问题解决了,李胜利这边也不客气,张嘴就是按照比例来的四成。
    对此老支书这边也没打磕巴,直接就点了头,太平庄的粮食,依附于李胜利开的买卖,四成的份子该给。
    跟太平庄的关大拿联系,老支书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唯一能大批弄到粮食的办法。
    虽说风险不小,但跟饿肚子相比,这点风险真的不算什么。
    李胜利在村里要了不少旧房子,又盖新房子,想必是要住人的,住人就要吃东西,这也是老支书展现手段的时候。
    有住的有吃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日报那边派傅山问过自习班的报名地址,李胜利也给了军营的地址,那边有柳爷接收想要参加自习班的人,也不用李胜利这边忙活。
    不过以现在的形势而言,报名去参加补习班的人只怕也不会有。
    下乡,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要躲着,对于没工作的年轻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当然,主动下乡的人也有,但人家是奔着建设去的,不一定瞧得上这个中医为主的自训班。
    现在李胜利可以预计的压力,主要来自中医这边,各地的名家还好些,像史老一样的京中名家,大多是有家口的,少则三五口人,多则十几口。
    再加上一些三亲六故之类,那人数就没法统计了。
    虽说没怎么跟京中的名家交流过,但他们也一直在李胜利的视线之中。
    召集各地的名老中医,其实是搂草打兔子,这些人的岁数相对大一些,承受能力相对低一些,连带上一起进京的家属,即便回不了故土,也能在这边给他们留下传承。
    大致解决了吃住,马店集这边的交接也开始了,因为形势的原因,新老两任支书同时在岗,也是李胜利必须要保持的。
    王庆平虽说被拿住了,但风雨初期的马店集,必须有老支书坐镇,过了初期的王炸,李胜利才会让王庆平慢慢的接手外部事务。
    如今王庆平还是先熟悉村里的大事小情,带着社员们重新提振信心为好。
    有活干、有钱拿、粮食上再紧一紧,这些手段也就差不多够用了。
    大食堂竣工之后,东门外、石景山两处大食堂,也会相继开工,初时就跟马店集这边的大食堂一样,直接上草棚,同时进行土地平整、打好地基。
    等拆城墙的时候,差不多也过了秋收的农忙时节,头着上冻盖好两处大食堂的建筑,同时观望一下风色,也就成了首选。
    至于现在,环绕整个马店集的门面房,就足够两个村子的瓦匠们忙活了。
    还有一个马上要正式建厂的预制板厂,也是需要不少人力的。
    跟老支书不大识字不同,王庆平算是正经的初中毕业生,不参与分配工作,那是因为马店集的支书位置更吸引人。
    老支书做事凭脑子,王庆平这边就正经了点,李胜利刚刚说的,他都记在了本子上。
    “胜利,瓦匠不能从咱们村多选一点吗?”
    跟老支书目光长远相比,王庆平更善于邀买人心,这点也算是不错的。
    “之前跟老支书说过,要请农学院的教授跟建筑学院的教授到村里授课、指导。
    咱们这边只管吃住,这事你跟老支书对一下,尽快落实……”
    无论是农学院还是建筑学院的老师、教授,对于马店集而言是机遇也是负担。
    跟李胜利看着的中医名家一样,这些人也多半是拖家带口的。
    有些早前就在京中任职的教授,可能一家人就有几十口,都住在一个大院里,真要跑,也得连着和尚带着庙,细算一下,人可是不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