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铁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黄宗羲等人神色古怪,懿安皇后这方面的经验已经很多,一定又是因为陈海平弄了什么幺蛾子,让人吃难受,但不吃又不行的东西出来。
    沉吟了一下,懿安皇后直切主旨,问道:“与修改合约相比,哪个更对我们有利?”
    没有犹豫,黄宗羲道:“长远而言,修改合约只是治标,所以,臣等以为现在的做法对我们更为有利。”
    果然如此,懿安皇后心里更肯定自己的判断,她接着问道:“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问题?”
    “是,皇后,他们是用一种叫蒸汽机的东西来作为动力,驱动机械织布,织的布又快又好,但用的人工极少。”说到这儿,黄宗羲苦笑,跟着道:“只是,这些东西我们做不了,只能买他们的。”
    懿安皇后明白了,咬了咬牙,问道:“是不是很贵?”
    “是的,皇后。”黄宗羲无奈地点了点头。
    全天下,最奸最奸的奸商就是陈海平这个王八蛋,懿安皇后牙疼。
    那小子肚子里的这坨坏不定憋多久了呢,她现在的反应就是这幕戏的高潮,这个王八蛋现在准定最想看的就是这个。
    懿安皇后兴致全无,道:“既然谈完了,那准备一下,我们明日启程,回南京。”
    迟疑了一下,黄宗羲道:“皇后,他们说过几天请我们看一样新东西。”
    懿安皇后问道:“什么新东西?”
    摇了摇头,黄宗羲道:“他们没说,但他们说那绝对是惊天动地的。”
    这个王八蛋,一环扣着一环,把她吃的死死的。不过,很奇怪,懿安皇后现在不再有先前的那种无力感,现在她只是感到牙很疼,疼的想咬人。
    黄宗羲等人离开后,懿安皇后直到夜幕降临,依然还是很生气。
    -----
    戌时刚过,陈海平来了,陈海平是和孙茜一起来的。
    大太监章程赶紧迎了出来,躬身道:“领政大人、夫人,您二位稍等,奴才这就去禀告皇后。”
    陈海平摆了摆手,道:“章程,不用了,我们自己进去。”
    对陈海平,章程是很有好感的,因为陈海平把太监当人看,这不仅是因为陈海平对所有的太监都极为照顾,更是因为他自己面对陈海平时的感受。
    作为贴身的大太监,章程对懿安皇后和陈海平的关系即便不是一清二楚,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所以陈海平不让通禀,他也只能咧咧嘴,站一边去了。
    一见陈海平突然进来,懿安皇后的眼睛冒火,但陈海平却不管不顾,二话不说,就把懿安皇后搂进了怀里。
    忽然,陈海平闷哼了一声,原来懿安皇后一口狠狠地咬住了他的肩头。
    血慢慢浸透了衣服,但陈海平一动不动,忍着。
    一开始,懿安皇后那是真使劲,但慢慢地,力道越来越小。当被某人的小手从后面抱住,懿安皇后的身子不觉又瘫软了下来。
    这又是一个癫狂之夜。
    癫狂中,谁胜,谁败,算计的心慢慢消融,消融在了销魂蚀骨的激情当中。
    -----
    腊月二十三,一八五六年的腊月二十三,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科学院自然会有很多的科研基地,在科学院的西北角,就有一个被高墙环绕的大院子,大院子里有一栋非常高大的厂房。
    上午巳时,天空飘着雪花,四五百位京城的高官巨贾、学界名流都被邀请到了这个大院子。
    “这是什么?”走进院子,看着那极其高大却从未见过的房屋,懿安皇后向身边的陈海平问道。
    陈海平道:“那是厂房,制造一些大东西的地方。”
    厂房的大门洞开,进去后,懿安皇后惊讶极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双眼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是一个黑乎乎的奇形怪状的大家伙,大家伙下面,还铺着两条长长的铁棒子。
    “这是什么?”懿安皇后第二次问起了同样的话。
    “这叫蒸汽机车。”陈海平轻声道。
    像蒸汽机这些东西,陈海平原本不想在他手里出现,他相信,只要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不出百年,这些东西都一定会一一出现的。
    但是,技术性的东西容易出现,可政治性的东西如果他不推动,那他心中理想的政治结构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他心中理想的政治结构就是建立士、农、工、商四个利益集团,然后让他们相互制约。
    这样一来,在华夏这块大地上,就可能有效制约全国性的战乱和动荡的发生。
    士、农、商这三个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要想把“工”这个利益集团建立起来,那没有初步的工业化是没有可能的。
    初步的工业化是建立“工”这个利益集团必须的基础,而要想催生工业化,蒸汽机以及蒸汽机车的出现就是必须的。
    蒸汽机的出现会直接催生纺织业的工业化,而蒸汽机车的出现则更是会让全面的工业化很快出现。
    不说蒸汽机车所引发的时空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铁路建设本身,也足以促使矿山开采、冶炼等相关行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当然,蒸汽机也好,蒸汽机车也罢,它们的出现和陈海平是半点关系也没有的。
    蒸汽机是训练营的一个叫李锐的工匠发明的,实际上,就是李锐自己,也以为这就是他发明的。
    至于蒸汽机车,那就更简单了,陈海平只是让科学院研制出一种东西来,可以大量运输煤炭,于是自然而然的,蒸汽机车就出现了。
    历史在发生,但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自己在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陈海平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道理:新技术的出现是因为需求,需求越强烈,新技术的出现就越迅速。
    对这个时代的技术和工艺而言,蒸汽机和蒸汽机车都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真要说和后世有什么差别,那就是进度太慢了。
    但是,陈海平相信,随着铁路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立刻显现的巨大效应,加工以及相关的各项技术都一定会得到飞速的进步。
    除了极少数人,没人知道这个黑乎乎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人人都在用惊异的目光看着。
    这时,一个身穿蓝色制服的中年人快步走到陈海平身前,打了个立正,然后高声道:“报告领政大人,我是司机长张鲁郑,请您点火!”
    摆了摆手,陈海平严肃地道:“这不该是我的荣耀。”然后对一旁的宋应星道:“宋院长,你看由谁点火合适?”
    对陈海平这位领政大人,宋应星早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他道:“大人,就由李锐大师和秦启贤大匠他们两人共同点火如何?”
    李锐是蒸汽机的发明人,蒸汽机车的点子最初就是由秦启贤提出来的。闻言,陈海平点了点头,道:“好,这份荣耀本该属于他们。”
    李锐和秦启贤出来,他们两人都激动的脸孔涨红,不能自已。
    当一声震耳欲聋的汽笛长鸣,一股巨大的白色烟柱腾空而起,懿安皇后眼睁睁地看着那黑乎乎的大家伙动了,沿着那两条铺在地上的铁棒子向前缓缓移动。
    蒸汽机车沿着铁轨从厂房的后门开了出去,然后在大院内绕圈。
    “它有什么用?”懿安皇后问道,她还没有从震惊中缓过神来。
    “皇后,地上铺的叫铁轨,如果我们把铁轨向路一样铺出去,而蒸汽机车的速度提高到跟骑马似的,你想想,它有什么用?”陈海平道。
    懿安皇后目瞪口呆。
    跟时间赛跑,这是懿安皇后以及所有明白这个什么蒸汽机车意义的人都有紧迫感。
    与陈海平等人一分开,懿安皇后就把旨意传了下去。第二天,懿安皇后启程,回南京。
    一个月后,懿安皇后刚刚回到南京,报告就送来了。
    看到报告,懿安皇后再度目瞪口呆,随后就面容扭曲,真是气疯了。原来,江南各地的好工匠,十之八九都已经举家去了北方。
    十天后,黄宗羲把评估结果送来,结论是:如果要想铁路发挥作用,即便现在就开始全力筹建,那至少也得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二十年,别说二十年,就是十年,黄瓜菜也都凉了。
    这个王八蛋,总在她以为稍微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就再毫不留情地把她打入深渊。
    -----
    一八五七年,七月十一日,消息传到南京,一支由万余人组成的西夷舰队出现在了东方的大洋之上。
    据说这是一支联合舰队,是由好几个国家组成的。
    果然又让陈海平说中了,听到这个消息,懿安皇后心里很是后悔。当初因为生气,所以就对陈海平共同经营外洋的提议一口回绝。
    如果没有那几夜的癫狂,懿安皇后是不会这么做的,但就因为有了,懿安皇后有了一种感觉,感觉到即使她一口回绝,陈海平也绝不会翻脸。
    陈海平果然没翻脸,就跟没有这回事似的,该怎么做依旧还是怎么做,答应的事情没有一样反悔,也没有丝毫刁难之处。
    虽然郑芝龙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可以把西夷人的联合舰队打败,但这件事太重要了,一旦受挫,那影响就太严重了。
    不要说战败,就是惨胜,后果都极其严重,因为还有一个陈海平,陈海平也有一支强大的舰队。
    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办法,现在只能相信郑芝龙,相信郑芝龙一定会大获全胜。
    好在,懿安皇后对陈海平有一种信心,相信陈海平绝不会落井下石,暗中帮助西夷人的舰队。
    如果换一个人,那这一刻,即使不和西夷人勾结,也会在他们和西夷人大战之后来趁火打劫的。
    但,陈海平不会。
    懿安皇后相信陈海平不会,不是因为相信陈海平和解的意愿真诚,为了和解才不会来趁火打劫,懿安皇后相信的就是陈海平这个人。
    陈海平虽然会把她整的难受之极,如果他们的舰队损失严重,陈海平的舰队也一定会过来,但陈海平是绝不会做趁火打劫这种事的。
    因为有这个信心,所以在艰难等待的日子里,懿安皇后还算好过点。
    两个月后,捷报终于传来,西夷人的联合舰队被全歼,无一漏网,俘虏近三千余人。但,美中不足的是,郑芝龙之所以能全歼西夷人的舰队,是因为在关键时刻,陈海平的舰队出现了。
    因为陈海平的舰队出现,他们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事后,陈海平的舰队随即便折返回师了。
    看着报告,懿安皇后也说不清自己是个什么心情。
    直到事情都发生了,都结束了,懿安皇后才把事情前前后后的脉络整个想清楚。原来陈海平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她,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陈海平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这件事,陈海平卖了一个天大的人情给南方,等到日后,陈海平把和解方案提出来后,有没有这件事,整个南方的反应绝对是有极大不同的。
    可笑,真是可笑!
    懿安皇后冷笑,她不是在笑别人,而是在笑她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更笑自己怎会如此愚蠢,这么清楚明白的事儿怎么会想不到?
    就是现在的反应也是不应该的,冷静下来后,懿安皇后终于不得不承认,不论在哪一个方面,在她和陈海平的争斗中,她始终都是一败再败,就没有胜过,一次都没有。
    -----
    就在懿安皇后担惊受怕的时候,北京城里风云再起。
    这次的风云起,是因为要组建中华铁路集团。这个简称中铁集团的公司今后将经营铁路,从兴建到营运,一条龙,包到底。
    谁都知道这其中蕴藏着多大的利益,以及多大的权势,所以也就可想而知,争夺会有多么激烈。
    等到陈海平把条件开出来,人人傻眼,生气,但还是一点辙都没有。
    中铁集团,国家占百分之三十三的股份,给高官的股份占百分之七,其余的股份一律采取换股的方式入股。
    国家的股份就不说了,给高官的股份是陈海平把以前拿自己的钱补贴高官的方式制度化了,他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
    这个机构不是国有的,而是私人的。
    凡是二品以及二品以上的大员,比如各省的军政大员的前几名,都可以进入这个机构的名单之内。
    一旦入了这个名单,只要能顺利混到退休,也就是说没有混到被撤职被开除的地步,那子子孙孙就可以享用这个福利五代。
    实际上,陈海平的这个设计,固然是极大地增加了高官违法乱纪的成本,但也因此而催生了一个影子内阁。
    陈海平不知道这个影子内阁将来会不会异化成一个怪胎,但目前,对官僚利益集团的组建却是绝对必要的。
    对很多人而言,钱到了某种程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归属感不一样,这个机构成立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建立这样的归属感。
    股份这样分配,官员们自然是毫无意见,但商人们全都咧嘴了。
    不够资格进行股份互换的,自然万分着急,嘴咧的都跟瓢似的,但就是那些够资格的,也咧嘴,因为陈海平一张嘴,就要他们三成的股份。
    太狠了!
    这还只是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虽然国家不参与经营,但国家占这三成股份却是绝对具有主导性的力量的,而一旦有了需要,那国家是不会站在商人的利益角度来决定怎么做的。
    而这也就是说,只要让国家占这三成股份,那他们实际上就失去了主导权。但是,主导权重要,可归根到底还是赚钱最重要啊!
    那个铁路,那个中铁集团,有多大的利益,人人闭着眼睛都看得到。
    谁都不甘心,没有资格的不甘心,有资格的也不甘心;有人犹豫,而有的人又铁了心要进去。于是,游说、各种各样的利益交换,每天不知道要进行多少。
    一八五七年,八月初一,中铁集团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由此,陈海平一举让国家入主了几乎所有的支柱性产业。
    这么做的好处是巨大的,也是绝对必要的。
    对那一世鼓吹的什么小政府大社会,陈海平一向都是嗤之以鼻的,商人从整体而言就是王八蛋,是不会管他人死活的,一旦整个社会出了什么大问题,靠商人是绝对靠不住的,所以支柱性的产业,比如矿山、粮食、布匹等等,国家必须得有绝对的主导权。
    要不一旦出了问题,比如有大灾什么的,政府必定抓瞎。
    这次之所以这么顺利,让那些大商人这么割肉,除了政府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陈海平掌握了大量的人才,也就是众多的工匠。
    建政之后,陈海平就定出了规矩,就是一切都按规矩来,在政府与商人的博弈中,政府的权力使用是有极为严格而明确的界限的。
    这几年下来,商人们都习惯了,所以也就不怎么怕政府咔他们的脖子了,因而做什么决定,完全都是从自身纯商业的角度出发,而几乎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涉了。
    要是他们也拥有这些人才,那就足可以和政府讨价还价了,但可惜,他们没有,所以,他们就只能按陈海平划下的道走。
    先见之明啊,这个教训真是太深刻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