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观战
在第三特混舰队与第21特混舰队逼近的时候,一架侦察鹰已经飞到了第三特混舰队上空。这架侦察机的飞行员是屠健君少校,雷达手是水自清少尉。在与第三特混舰队联系上之后,这架侦察鹰就一直在舰队上空盘旋。他们有两个任务,一是监视第21特混舰队,二是在炮战开始后,帮助第三特混舰队确定炮击战果,也就是协助判断是否命中了敌舰。
屠健君少校与水自清少尉是第三舰队第二特混舰队最优秀的侦察机飞行员,两人是在近九点的时候到达第一舰队第一特混舰队的龙感湖号航母上的,当时侦察机需要补充燃料,还得检查雷达的状况,另外两人也要去领取具体的任务,还得抽时间吃晚饭,因为他们在离开台湾号航母的时候,还没有吃晚饭呢
等两人忙完了,最后去领取任务的时候,一架返航的侦察机已经现了第第第三特混舰队的距离已经相当近了,另外还有好几架侦察机已经围了上去,不再需要屠健君他们去寻找第21特混舰队。朱荣哲也在这个时候立即修改了侦察计划,让屠健君他们去跟踪第21特混舰队,再加上当时屠健君所在的第二特混舰队侦察机部队刚刚领到了一批新式装备,他们就接到了另外一个任务,即去判断炮击效果,也借此检验新装备的性能。
这种新装备就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由一艘从德国基尔港驶来的运输船送来的一批微光夜视仪。准确地说,是一副相当笨重的夜视眼镜。这是德国人刚搞出来的新明,通过技术交换,唐帝国从德国拿到了一百套这种夜视眼镜,当时就有一部分送到了金斯敦,由前线作战部队进行实战测试,而舰队分到了36套。谈仁皓将这36套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么万玩意的夜视眼镜全都交给了最喜欢搞技术的郝东觉去处理。而郝东觉自然就将这批眼镜先交给了需要在夜间执行侦察任务地侦察机飞行员了。
说白了,微光夜视仪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子仪器放大了光线的强度,达到了人眼可以接受与识别的程度。除了绝对密闭的环境之外,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光线的,只是光线的强度远低于人眼能够感应到地程度,所以让人觉得夜晚很黑。而微光夜视仪的作用就是放大光线,让人能够在夜间看清楚周围的环境。
可以说。当时德国人在搞这些技术方面是很卖力的,大概是在主要的军事技术方面拼不过唐帝国,而又想从唐帝国获得一些先进的技术,所以才剑走偏锋,重点展边缘科技,然后以此与唐帝国进行科技交换吧。不过,说实话,微光夜视仪肯定是很有展前途的装备,可问题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又能制造出多好的夜视仪呢
当时。屠健君少校就是第一批拿到这种奇怪眼镜的飞行员,说这是一副眼镜,那还真有点勉强。因为副眼镜不是架在鼻梁上地,而是用一个皮带编织成地套子套在头上的,而且其重量过了2公斤,还用一根电线连接到了外部电源上。而当时帝国6军步兵所使用的钢盔地重量也才1公斤左右,而飞行员用的飞行帽的重量就更轻了。可以想像,把一个重妇公斤,而且还连着一根不那么方便的电线的东西戴在头上会是个什么感觉。当时,飞行员还给这套设备取了个外号:钢盔。
最初的时候,飞行员都对这套仪器不那么敏感,说白了。侦察鹰的夜间侦察能力依靠的不是飞行员的眼睛,而是雷达。如果飞行员能够看到海面上的战舰的话,那么飞机出的噪音早就惊动了敌人,没有任何侦察鹰的飞行员希望飞到敌人的头顶上,跟敌人打个招呼。可是很快,飞行员就现这套仪器确实有一定的用处,而其最大的用途不是去寻找敌人,而是在返回航母的时候,可以让航母关闭引导降落的灯光。从而避免因为出了灯光而导致航母在夜间暴露的情况生。
这也是当时屠健君等飞行员能够想到地最好的用途了,当然,这是在指这次的作战行动之前。
老屠,你看到什么了
还远着呢,什么都看不到。屠健君揉了揉脖子,德国人真是五大三粗,什么东西都设计得这么大,也难怪他们能够造出重量过1oo吨的坦克了。
把钢盔给我用用。水自清拍了拍屠健君的肩膀。
得,我们要不换个位置吧。屠健君笑着摘下了夜视眼镜,可是飞行员座舱与后面导航员的座舱之间有一道金属栅栏,眼镜的体积太大了,根本就塞不过去。算了,等下次让你戴,我也免得受罪。
那我们可一言为定,到时候别反悔。
我还会骗你吗屠健君与水自清搭档飞行了一年半了,对了,你那有什么现,雷达没有出问题吧
还好,还在正常工作,现在双方正在娘的水自清猛的拍了几下雷达屏幕,这下好了,雷达失灵了,看样子,我可以休息了。
得,你就养养神,等下我会转为自动驾驶,你帮我盯紧点就行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着,而此时,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开始转向,双方的距离迅拉近。屠健君休息了一阵,重新戴上了钢盔。他先朝下方的第三特混舰队看了一眼。
在屠健君的眼里,海面是墨绿色的,而海面上的战舰都出了让他觉得有点奇怪的绿光。当时的夜视仪没有彩色显示功能,而且绿光最为明显,因此只能显示颜色的灰度,通过不同的亮度来显示出物体的轮廓。六艘庞大的战舰让屠健君感叹不已,他还是第一次在战列舰地上空俯瞰这些曾经统治海洋数百年的庞然大物呢,而且还是在夜间。
舰队在转向
对,我们跟上去,大概五分钟后转向飞回来。屠健君已经操纵飞机跟着舰队一起转向了。娘的。这些战舰的度真慢。要是他们能够跟我们一样快的话那多好
要是战舰也能飞,要我们这些飞行员做什么
屠健君笑了起来,然后朝北面看去。大海仍然是墨绿色的,接着就出现了几个绿色的亮点,这是因为夜视仪的地精度不够高,所以无法准确的显示出目标地细节轮廓,对于远处的目标。往往就只是一个亮点而已。
敌人来了。
来了有多远水自清立即兴奋了起来。
15到2o海里之间,娘的。德国人真是偷工减料,难道不能加上一个距离刻度吗
得,你就别挑剔了,我现在什么都看不到呢,战斗是不是要开始了
屠健君朝下面的第三特混舰队看了一眼,应该快要开始了,舰队正在转向,完成转向后。距离会缩短到15海里以内。大概在1o到12海里之间。
这时候,战列舰上的主炮炮塔已经开始转动。
战舰有动静了屠健君立即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接着他就朝北面的美舰队看去。距离在迅逼近。我们的战列舰已经将炮口对准了敌人
敌人有什么举动水自清只能干着急。
还没有什么反应。好像没有现我们的舰队一样,真是奇怪,难道美军舍不得让电机烧点柴油吗距离都这么近了。他们的雷达也真是差,竟然到现在还没有现我们的舰队。
这是好事,看来,这次的战斗没有什么悬念了。
屠健君微微点了点头,可立即感到脖子一阵酸痛。这该死的钢盔简直就如同压在他头顶上地一座大山一样。
娘地,我再试试雷达能不能启动,真是恼火,早不出问题,晚不出问题,偏偏在这个时候出问题
水自清先关闭了雷达地电源。好让雷达里的电子设备能够冷却下来,然后再接通电源,试着重新启动雷达。当时的机载雷达就经常因为过热而出故障。侦察机地雷达操作员都熟悉了这种情况,如果运气好,电子设备没有被烧坏,那么在冷却之后,还是有可能让雷达恢复正常的。
这时候,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完成了转向,与美军舰队保持同样的航向。度降低到了12节,六艘战列舰上的炮口都对准了在北面正在逼近的第21特混舰队里地两艘战列舰。此时双方的距离是13海里,美军舰队仍然没有任何的异动,仿佛还没有现危险一样。按照双方的相对度,十五分钟之内,两支舰队就将并行,且相对距离缩短到1o海里左右。可以说,常荐新在计算转向时间上非常的精确。
雷达搞好了吗
娘的,我还在弄呢,情况怎么样了水自清已经是满头大汗了,他就像即将错过一场精彩电影地看客一样。
正在逼近,第三特混舰队的度只有12节,美舰队继续保持高航行,真奇怪了,难道美军战舰上地官兵都睡着了吗这么近了,了望员的眼睛都瞎了吗,就算没有雷达,也早就应该有所现了。
得了,你盯紧点,我看看能不能让雷达启动。
尽量吧,别把雷达搞坏了。
屠健君的话刚落音,后面就传来了一阵劈里啪啦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接着他就嗅到了一股橡胶烧起来的刺鼻气味。
妈的,这下是彻底完蛋了水自清也出了一声感叹,没办法了,只有回舰队后维修,也许得换上新的雷达,真他妈地倒霉。
算了,别管那么多,战斗十分钟之内就将打响,做好记录准备。
看来我只能当听众,不能当观众了水自清一边嘀咕着,一边拿出了用来记录信息的本子。以往一般是用来记录侦察机的航线,水自清这种从导航员改行的雷达操作手都有这么一个本子,现在他将用这个来记录炮战的整个过程。
海面上,两支舰队仍然在迅逼近。在水自清手忙脚乱的做好记录战斗过程的准备工作时,常荐新下达了战斗命令,各艘战列舰上的枪炮军官开始解算炮击参数,然后通过战舰内部火控通信线路将解算出来的炮击参数给各炮塔的炮长,由炮长下达开火的命令。
这是远距离炮战中最基本的战术,特别是在由雷达引导炮击的时候,统一炮击参数是相当重要的。本来远距离炮战时,命中率就相当低,而要提高命中率,就得提高炮击的密度,因此就要至少保证每艘战列舰上的所有主炮同时开火,形成标准的齐射,这样同时打出的炮弹才能够提高命中率。因此,在远距离炮战中,炮击的频率是永远达不到最大射击度的,实际的开火度不再由火炮的最大射决定,而是由观瞄系统的反应度,以及枪炮军官解算炮击参数的度决定。在一般的情况下,能够达到2分钟一次齐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枪炮军官的能力突出的话,度还会稍微快一点。
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要力保整支编队里的所有战舰同时开火,当然,这个同时也是相对的,一般指在十五到三十秒内,所有战舰都完成一轮齐射。这样一来,各战舰之间的通信度就成为了另外一个影响到炮击度的因素。就算第三特混舰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指挥系统,在由旗舰引导六艘战列舰同时开火的情况下,能够在3分钟内打出一轮齐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屠健君一直在关注着第三特混舰队,当他现六艘战列舰上的炮管都扬了起来的时候,立即意识到战斗开始了。在他还来不及转移视线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阵强烈的闪光,屠健君只感到眼前一亮,接着就是满眼的光芒。等到他摘下了夜视眼镜的时候,猛烈的炮击声传了过来,炮战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