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算清楚他们欠了朕多少钱!
第687章 算清楚他们欠了朕多少钱!
“工匠们的怨气,已经像是沸腾的水,无论如何都无法遮掩了。”
“咱到了南衙,匠人们想要哭驾,而势要豪右们觉得咱是个居九重之上高高在上的君王,不会宣见匠人,他们错了,错的离谱,朕在北衙每年都要接见外官,匠人、军兵、穷民苦力,询问他们的难处,切实的解决他们的困难。”
“咱的确是皇帝,但咱也是个农户。”朱翊钧看这些匠人还是有些紧张,立刻告诉他们把自己当成农户看待就可以了。
这话看起来有点矛盾,皇帝和农户好像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没有多少关联,是矛盾的身份,皇帝有个朝廷,朝廷又有各地的衙门,朝廷似乎总是在从农夫的身上,抠出来银子,来贪图享乐,这看起来矛盾,但这两个身份,又在陛下身上统一了起来。
“陛下啊,草民心里有怨气,但又怕说不明白,还请陛下海涵。”一个匠人话事人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
朱翊钧依旧温和的说道:“慢慢说,不着急,时间很多。”
这种温和的态度,让匠人们的紧张情绪消散了许多,说话利索了起来,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样,把心里的怨气,啰啰嗦嗦的说了明白。
匠人们说的很絮叨,信息非常的散,具体的诉求也不明确,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但就是觉得不满,匠人不是读书人,他们无法总结的那么条理清楚,但朱翊钧很擅长从这些零散的信息,去总结问题的关键。
张居正认为陛下是很有政治天赋的,因为陛下擅长从现象中总结,基于矛盾说的四步分析法,现象、问题、原因、办法,只有围绕这四步去分析一件事,并且将千丝万缕、存在普遍联系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去分析,这需要政治智慧。
“咱听明白了,咱复述一遍,三位听一听对不对,冯大伴你让小黄门把话传到旁听那边,问问他们,咱说的对不对。”朱翊钧对着冯保叮嘱了一番,旁听是必须要听的,这涉及到了皇帝的脸面、朝廷的公信力。
“长工需要签订合同,需要到各县、州、府衙门的户房报备,而长工的劳务合同又有最低的劳动报酬标准,所以,江南普遍的做法是将长工变成了短工,就是不进行招工,而是专门找经纪买办招工。”朱翊钧开始了自己的复述。
三位匠人话事人随着陛下说话,一直不停地点头,陛下说自己文不成,这条理却非常的清晰。
自从朝廷开始推行劳动报酬保障之后,相应的势要豪右、工坊主们也拿出了自己的办法来。
对于工坊主而言,这是非常便利的。
通过经纪买办用工,就会更加灵活,手工作坊大多数的活儿,都受到土地产出的影响,而土地产出又受时令影响,不是一年四季都要忙到头,比如织娘们,春蚕吐丝前后是最忙碌的,但到了夏秋冬三季,工坊也不需要那么多人。
通过经纪买办用工,不用面对令人头疼的劳资矛盾,毕竟一切工价都是跟经纪买办们谈好的,有什么事,匠人去找这些经纪买办,而不是找工坊主,即便是积欠了某些劳动报酬没给,也可以通过别家经纪买办用工,不必过于担心。
通过经纪买办用工,最大的好处,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省钱。
省钱是全方位的,在工闲的时候,可以节省人工开支,在工忙的时候,可以加快生产;朝廷规定的各工种的最基本的劳动报酬,就可以不必遵守,毕竟没有劳务合同;而且可以把劳动报酬压得很低,大明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穷民苦力;而且容易分赃,只需要搞定经纪买办就足够了。
“这些势要豪右就是欺负咱们大明百姓勤劳,南洋那些土人、倭奴,还有大食人舶来的黑番,没有鞭子抽着,根本不干活,饿死也懒得干,守着那么好的地方,也不肯好好种地,可咱们大明的百姓们,闲不下来,一闲就心慌。”
“咱懂,就跟咱看不了土地抛荒一样,作孽啊。”
“但他们就是仗着大明百姓勤劳,欺负咱们。”朱翊钧开始说影响,他认为这件事是欺负人。
勤劳是个相对的概念,安南国入镇南关到广西、广东砍甘蔗的那些安南人,和大明这些习惯了不劳而获的贱儒们相比,那肯定是安南人勤劳,但如果拿大明百姓去比,就会得出大明人勤劳的结果。
通过经纪买办用工,影响是极为恶劣的。
最直接了当的就是大明工匠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报酬,生活困苦,而其产生的间接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哪怕不是站在受害者,穷民苦力的立场上,去看这个问题,而是站在势要豪右的立场上看,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时代变了。
在以前,肉食者可以完全不关心生产者的死活,贫困与否,而皇帝也可以心安理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因为生产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进取心和创造力,获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劳动报酬,以肉食者提供的微薄报酬为基础,如此活着,而生产者只能顺从,因为别无选择。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你离开了这一片天地,你还有哪里可以生存的吗?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但如果劳动者无法得到充足的劳动报酬,无法获得足够的希望,他们就会拒绝进步,拒绝自我积累,以南衙为例,这种通过经纪买办用人的方式,短期去看是受益的,但一旦时间线拉长到五年十年,就有个必然的问题出现。
如果任由这种用人方式蔓延下去,南衙的工坊,就没有足够的熟练工匠诞生,永远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地步上,工坊里全都是短工,没有长工,注定无法顺利、高效、迅速的完成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工坊就会被淘汰。
然后这些工坊主就会骂骂咧咧,这什么狗屁世道,朝廷什么狗屁朝廷,绝对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去问一问自己为何会被市场所淘汰,绝不会!他们会认为都是皇帝、朝廷、衙门、世道的错,而不是自己,再加上贱儒们的鼓噪,就更加煞有其事了。
哪怕是完全站在肉食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不仅仅是自己会被淘汰,还有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劳动力不再廉价。
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低廉的人工成本的结果导向就是利润下降,肉食者只会想方设法的竭尽所能的向下朘剥,来换取更加丰厚的利润,人力也是一种资源,当人力资源枯竭的时候,一切繁华,都会轰然倒塌。
朱翊钧自己用惑家拳,打出了矛盾说,他对问题的看法,从来不是单纯的一个立场去看问题,他从来不掩盖自己对穷民苦力的同情、对穷民苦力的偏袒立场。
过长的工作时间和致命的剥削程度,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不仅仅是保护生产者,同时也是在保护肉食者。
这个矛盾会随着大量白银流入,小农经济的逐渐蜕变,变得远比以前更加显著和复杂,而作为皇帝、朝廷,失去了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也会被淘汰。
朱翊钧笑着说道:“那么咱们来看一下,现在最为急迫的几件事。”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些经纪买办,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彻底消失,让他们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是当务之急,咱还真有几个办法,朕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让这些经纪买办消失。”
朱翊钧是要切实解决问题的,在陈述了现象问题之后,他没有跟匠人们深入的讨论具体的政策,而是给了一份承诺,一个月内,经纪买办这种用工制度,从大明的腹地消失。
“这很难,陛下,没有这些经纪买办,我们找不到活儿干啊,这要是闲着,一睁眼就是全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哎。”一个匠人颇为恳切的说道。
现在大明务工的方式,多数都是传帮带,就是口口相传,带着老家的人,来到南衙,离开了这些经纪买办,匠人们唯恐没活儿干。
朱翊钧点头说道:“安心,咱很清楚,要彻底让他们消失,就需要有替代的人出现,咱会给出办法来。”
“第二件事,就是衣食住行的问题。”
大明皇帝在匠人们啰啰嗦嗦中,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进行了整理,第二件事就是柴米油盐的大事,工匠在工坊里干活,婆娘在家里做饭,中午的时候去工坊里送饭,这衣食住行就是匠人们最头疼的问题了。
南京城的东西,都太贵了。
所有的匠人都很羡慕官厂的住坐工匠,因为住坐工匠有官舍可以住,吃饭的话,有大食堂,大锅饭都不好吃,但绝对能吃得饱,也不会有问题,官厂里有许多人吃坏了肚子,恐怕从总办到大把头,都要吃挂落(lào)。
按照这些匠人们的现身说法,只有住坐工匠,才算的上是工匠,他们这些民坊的工匠,都是当牛做马。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这个问题会随着经纪买办的消失,得到一些缓解,但也只是缓解,而不是解决,应天府、南衙,这些煤市口、菜市口、粮油米面坊,都掌握在一些人的手里,咱们北衙把煤市口进行官营,南衙这边,咱也保证能够官营,至于菜市口和粮油米面坊,朝廷也会想办法。”
“前段时间府库、常平仓都烧了,海总宪整饬了府库,也应该让常平仓发挥一些作用。”
“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其贾而粜。”
谷子价格低就买入,称之为籴,谷子价格贵的时候就卖出,称之为粜,常平仓就是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但这个职能失效了,现在朝廷需要想办法发挥常平仓的作用。
南衙常平仓的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南京是留都,南衙十三府是南直隶,朝廷派来的巡抚、巡按、御史、户房官员,都没有了用处,因为大明朝廷基本框架的‘条条块块’,只有块块,没有条条,所以局面才会如此的糜烂。
“第三件事就是上学的事儿了,实话讲,咱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朱翊钧叹了口气,他是个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神,面对匠人们最关切的第三件事,大明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按照一般规律,肉食者应该希望生产者们,识字、灵活、守纪律、讲规矩、懂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胜任工作,比如这船上的舟师,不识字怎么去学习牵星过洋之术?
但当下大明的肉食者似乎对生产者们识字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最好每个匠人都是目不识丁最好。
这种恐惧,和陈吾尹要给军兵附籍设一个极高的门槛、和南衙百官要夺了振武营妻室月粮的道理,是相同的,出于对政治权力垄断的诉求。
除了出于垄断权力的目的之外,对于肉食者而言,目不识丁的生产者更加容易控制。
大明官办学堂,总是在给学生灌输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集体主义,而私塾们则更加倾向于无根的个人主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构成了人,没有绝对的个人,所以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而现在,朱翊钧能做到的仅仅是给官厂设立学堂,而且主要也是培养工匠为主,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皇帝的极限了。
他既然做不到,就不会轻易给出承诺去。
但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他会把这件事记下来,公共教育投入,一旦开启,就是一项比军费还要庞大的支出,大明得更加富有一些,物质更加丰富一些,才有机会展开实施。
“最后一件事,和第一件事一样,一个月内,咱将这些游堕之人,清理一干二净,把他们都送去爪哇开拓去。”朱翊钧对匠人最关切的第四个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
匠人住的都比较近,一些不法分子就把目光看向了匠人,偷窃、抢劫、赌坊、拐卖等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这也是为何会有一个织娘被推荐出来的原因,因为很多织娘的孩子被拐卖了。
匠人絮叨了很多事儿,比如这偷窃,明明匠人也很穷,为何要偷窃、抢劫匠人?因为大门大户都有家丁,抓到要被吊起来打,打死了衙门也不会管,登门入室,打死勿论,这是大明律的明文规定,而匠人家里,风险更小。
而赌坊更是泛滥,这属于劳动报酬回收计划的一部分。
“陛下,出事了。”张宏急匆匆的跑到了皇帝面前,小声耳语着具体的情况,朱翊钧眉头紧蹙,而后舒展开来。
在皇帝和匠人的大把头见面的时候,发生了流血事件,幸好京营、衙役都在,没有出现更加严重的伤亡。
“没死人,就不算出事,既然敢鼓噪匠人们到福禧楼来,就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传朕的旨意,让衙役们把人放了吧。”朱翊钧说话声音比较大,他对张宏做出了具体的指示后,对着三位匠人解释起发生了什么事儿。
“刚才街上出了点小事,有些工坊主的家奴,意图伪装成匠人,对衙役袭击,想要把水搅浑,来个浑水摸鱼,这刚出手,反而被匠人们给抓了个现行,诸位,咱这双手是种地得手,都是老茧,这些个家奴们,可不干活儿,一眼就被认了出来。”
“好家伙,那场面,当即就打了起来,衙役们好不容易才把这些人分开,这些家奴被打的鼻青脸肿。”
朱翊钧手上都是老茧,甚至有些变形,掌纹也比较深,还有些伤疤,伤疤主要是习武的时候,不小心受伤,习武磕磕碰碰擦一下,都是正常,朱翊钧手上还有冻疮,是去年冬天去看永定河采冰时候,身体力行采冰,冻出来的。
家奴被送去了惠民药局看伤,衙役们把打人的工匠给抓了起来,一种暴躁的情绪在蔓延,朱翊钧选择放人,这是群体事件,不能以斗殴论,但凡是处理的不及时,这种暴躁情绪,就会更加剧烈,这和朱翊钧亲自出面安抚百姓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匠人们最关切的四件事,有三件事陛下给出了承诺,而且还给出了时限,有一件事,陛下记载了小本本上。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匠人,左右看了看,还是一脸为难的说道:“陛下啊,草民还有一件事,还请陛下做主,这海总宪说,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说劳役摊派到了田亩之中,这松江府推行了一条鞭法,后来南衙也在推行。”
“草民没理解错的话,是不是我们这些没有地的工匠,这个劳役就不用纳银了?”
“没错。”朱翊钧眉头一皱,十分确信的说道。
一条鞭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的劳役,都算到土地里去,需要用劳役的时候,出钱雇佣,这就是一条鞭法的本来面目,一条鞭法是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也是将名目繁多的劳役全都放在土地里。
“但为何我们这么没地的匠人也要交这个差役银,一年要七钱银子了。”这个匠人大胆的提问了起来。
“咱从来没说过要对没地的人收四差银。”朱翊钧坐的笔直,他看着匠人有些疑惑的问道:“有人扛着咱的龙旗大纛要这个钱了?”
匠人赶忙说道:“嗯,他们说是交的皇粮,七钱银子能买两石米了,够小孩子吃一年了。”
“咱没让人收过。”朱翊钧十分郑重的说道:“一条鞭法,本就是自桂萼以来,为了解决民困于役提出的办法,已经这么多年了,看来是执行中出现了问题,除了这个差役银之外,还要交什么钱吗?”
“有!”匠人们也意识到,这银子九成九没进皇帝的腰包,有人在捣鬼。
有一个词叫为虎作伥,就是被老虎杀死的人,冤魂不散变成伥鬼,吸引人到老虎的地盘,被老虎杀死,而大明朝廷就是老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衙役酷吏,都是伥鬼。
但现在,匠人们恍惚发现,老虎压根就没那么大的饭量!
这不对账不知道,一对账吓一跳,朱翊钧这才知道,匠人们身上有这么多名目繁多的税!
这些匠人只能在外郭活动,一入南京城,每待一天,就要交五文钱的进城费,每一天都要交,这五文钱是直接在工钱里扣的,当然也可以自己在城门交,匠人们交是全额的,匠人们猜测可能肉食者可以少交一点。
芦、茶、矿也全都征课,大明百姓过冬除了囤煤就是囤草,秋天晒干之后,铺在床上,盖在身上用来保暖,而芦苇就是最好的草料,去买草的时候,在集市囤了草,就得给坐在坊市门前的差役交钱,矿课主要是在矿上,金、银、铁、铜、铅、锡、水银、矾、朱砂等等都要缴,而且不收实物,只收银子。
有的时候窑主拖欠工钱,匠人们就是真正的付钱上工。
除了进城、芦、茶、矿之外还有门摊、市肆、房号等等名目繁多的税,这些都不是正赋,不在朝廷征税的名册上。
“不是,这怎么还问织娘收税?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两钱银,三十以上三钱银?”朱翊钧被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给吓到了,尤其是十五岁以上不嫁人,就要每年收两钱银子。
“等会儿,这笔银子,不会只对织娘收吧。”
朱翊钧九岁登基,至今已经有十三年的工作经验了,这种离谱的税,想要收上来,需要基层多么强悍的执行力量?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银子,只能在织娘这里收的上来,这里的女子最为集中。
“是。”织娘面色痛苦的说道:“那些个衙役们,每年都要到织造局收这笔银子,后来织造局代收,两钱银,我们只要交一钱银,但不是织造局的织娘,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织造局是官厂,大部分的织娘都是织造局的,为了体面织造局只好出面谈,最后织造局承担了一半,算是把这件事给糊弄了过去。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对着冯保说道:“告诉大司徒,府库到底有多少银子,务必盘清楚!打着朕的名义,横征暴敛,最后都进了自己口袋,敢动朕的银子,朕要找他们要个说法!”
“算清楚他们欠了朕多少钱!”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哪怕地方衙门说自己要收,非要打着皇帝的名义!
皇帝出了名的节俭,动皇帝的银子,这不等同于掏皇帝的心肝脾胃吗?一个江南名角还有魏国公府的关系,大明皇帝听了一曲,也就给了十银!
哪怕是名义上的银子,那也是陛下的!
“这事咱查清楚了,一定张榜公告,打着朕的名义胡乱收税,这件事不用一个月,三天内,就有皇榜!”朱翊钧给了具体的承诺。
“你们现在这样就很好,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得抱起团来取暖,就得闹一闹,只有闹一闹,这帮势要豪右才知道怕,要不然他们根本看不到你们的力量,力量是需要表现出来的!你们不抱团,他们就抱团欺负你们。”朱翊钧再次肯定了这次匠人们的行动。
这番行为是合乎礼法的,谁说不符合礼法,朱翊钧就把《大诰》拿出来糊到他脸上,顺便启动祖宗之法。
反正是朱元璋、朱棣先干的。
夕阳西下,福禧楼谈判顺利结束,朱翊钧给出了时限三天和一个月的承诺,比兑现承诺更早的是在次日清晨,皇榜张贴了新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说于天下百姓知道,若是这些缙绅再借着咱的名头,欺压你每(们),克扣、拖欠,甚至不给,你每就合起伙来,押解他们到有司,若是有司不管,押解入京,咱来亲断。钦此。”
这是俗文圣旨,就是给百姓颁的诏书,敢打着皇帝的名义横征暴敛,朱翊钧在《大诰》翻了翻,按照类似的格式,下了一道相似的圣旨。
值得注意的是,圣旨是下章到随扈内阁,而后由随扈的六科给事中张贴到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封圣旨,不是朱翊钧绕过文渊阁的阁老们让缇骑去颁布的,张居正、王崇古、万士和都赞同这份圣旨。
这是集体决策。
大司徒王国光在查账,比较忙,懒得了解原委,浮漂上就盖了赞同的章。
王崇古是工党党魁,对于扩大工匠利益的政令,他自然赞同,万士和是个帝党,皇帝说啥他都赞成,而且还专门研究了下大诰,堵了一些反对的声音。
张居正赞成的原因,比较有趣,在他看来:
矛盾相继才能循环向前,只有穷民苦力被欺压,一方过于强势,矛盾无法碰撞出火来,自然不可能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形成大家都接受的冲和状态,大明没办法往前走,闹一闹也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