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文圣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文圣的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一。历史中,可称文圣者,寥寥可数。
但能被人称为文圣之人,一定是有着非凡成就。
说完神昭大帝的第一任老师柳尚,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说他的第三位老师元鸿。
他也是唯一一个被神昭大帝亲封文圣的男人,看他又有着怎样的伟大事迹
正式开始之前,古古抓紧时间喝口水润润嗓子,又看了看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已经开播一个小时,今天再讲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结束了。
因此他没有耽搁,整理了一下语言就开始。
底下聆听的众人严阵以待,认真的不能再认真。
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元鸿能被称为文圣,拥有这个文人毕生追求的最高称号。
文圣元鸿,生于庆安一十九年,出身自徐州的一个旧世家贵族,世代书香门第,祖上曾出过三任公卿,才子能人无数。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家中读书有天赋的只出了他这么一个好苗子,其他人的才干就很一般。
光幕外,徐州元家的族长和族老几人纷纷垂头叹气,可不是吗,对这一点他们亦是多有遗憾。
可惜就算是元鸿,一想到他当年做出的事,他们更想叹气了。
愁,实在是愁啊。
古古就好像知道他们心底为什么愁一样,开始笑的别有深意。
元鸿大抵明白自己的那些陈年往事是瞒不住了,无奈一笑。
罢了,惹人笑话就笑话罢,反正笑笑也就过去了,并非什么不可公之于众之事,顺其自然吧。
但元鸿这个好苗子的形容,可不同于柳尚这种人们印象里的天才。相反,他小时候其实在读书这方面的天赋也就平平。
但他小时候也是有过一鸣惊人的时候的,是因为什么事呢
古古嘿嘿笑的可乐极了,津津有味的乐道别看历史上记载的元鸿是个慈祥又和蔼的老人家,但他小时候那可是能干出火烧老师胡子的熊孩子
包括他青年时外出云游时,路见不平,拔剑狂追歹徒百里也要将其绳之以法的事可没少干整个一热血青年。
一番话落,好几人呆立当场。
景德帝半卧着躺在内监搬来的软榻上,像笑又不像是笑,眼神阴鸷,“孤竟不知,元老先生年轻时竟有如此风采”
他眼底的冰冷是对萧临渊的不满,还有对光幕上古古的气愤。
因此,此刻的心情很不好,只要是支持萧临渊的那就是跟他作对。
所以听见古古夸元鸿,就开始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暗恻恻嘲讽了。
但要数吃惊,还是现在元鸿书院里的那些学生和弟子。
听见这话,他们面上或多或少都露出惊诧之色。
一个个不敢置信,这是他们老师
坐在元鸿左侧的大弟子收回脸上的惊讶,转头看向元鸿,却见后者笑
呵呵的没有否认,神情淡定自若。
“没想老夫年少时的窘事竟也被御史写进了史书当中呐。”还写的这么详细。
这就是变相的承认了古古说的,不是假话。
底下一众弟子听的目瞪口呆。
看不出来,原谅他们真的看不出来,素日里待他们温和有礼又慈祥无比的老师,年少时竟还有这么热血的一面
据史书记载,元鸿七岁那年入族学听先生教学,但教书先生虽然学问好,然,教起书来晦涩难懂,元鸿当时听不懂他教的啊,于是就直白的表示自己听不懂。
刚开始一次两次还好,先生也愿意给元鸿详细讲解。但可能是年纪大了,精力也有限,这次数多了就不行了啊,于是那老先生也被惹毛了,开始觉得是元鸿自身有问题,而不是他教的有问题,毕竟他几十年来都是这么教学生的,教别人没事儿,怎么到元鸿这儿就各种不理解
于是,一次课上,才七岁的元鸿就被罚站室外。
在那个提倡尊师重道的年代里,要是换成一般小孩儿,估计早就被吓的又害怕、又愧疚了,心里肯定更多以为的是自己笨才学不会,才不会认为是教学方式的问题。
但元鸿他不一样,他在仔细的省视了自身一番后,他确定了,不是自己学的有问题,就是老师教的不好。
既然如此,那对方又凭什么罚他
昔日的小元鸿不理解,也不明白,古古接着说道,于是,一气之下,他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趁自己老师午睡的时候,偷偷放火点了自家老师的胡子
哈哈哈哈
古古笑了,但被提及这段黑历史的当事人就不那么可乐了。
思及自己幼时不懂事做下的事,当时可把那位老先生气的不轻,甚至是跳起脚来追打他,可惜,现在那位先生早已故去,想道歉也没机会。
元鸿想起记忆中的画面,亦是摇头失笑,半是无奈半是惭愧,“幼时莽撞,行事有失分寸,现在想来实在不该,你们可切莫学为师。”
当然,他面前围坐的这些弟子里,最小的也有十一岁了,年长的有三十多岁,又个个对他很是尊重,当然不会学他小时候做事。
因为气愤,放火烧老师胡子什么的
他最小的弟子忍俊不禁,脸上扬起一个笑,可爱的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
“老师,你是怕自己的胡子也被烧吗”
“小师弟,莫要胡言。”
他年轻俊雅的三师兄出言制止,但语气里并未有多少责怪,只是对小师弟不懂事的无奈。
其余师兄弟闻言也纷纷笑起来。
他们师兄弟间感情一向和睦,和老师间的相处也是。
因此,元鸿并未有被学生冒犯的不悦,反而是低头看了眼自己长长的白胡须,“是啊,彼时不懂先生对其的珍视,现在设身处地而想,才知”
“才知自己所烧不是几根须发,
而是先生脸面。”
元鸿语气更加无奈和歉疚。
十一岁的小弟子和他小时候一样,显然还不懂时人对一把好胡须的审美追求,或者等他哪天也老了,到了蓄须的时候才能理解吧
他疑惑的歪了歪脑袋,不再说什么。
也正是由于幼年时的这段经历,让他的心中早早的埋下一颗教书育人的种子。
小时候的元鸿知道是老师教书的方式有问题,不满自己受罚,所以一时不愤点了人家胡子,但长大后,历经人世险恶的元鸿却会开始思考,到底该怎么才能教好一个学生教育弟子成才的最好方式又是什么
古古微微一笑,用自己的言语带人走进这段故事,体会历史人物的一生。
元鸿七岁入族学,读书读到一十就不想再窝在徐州老家了,他要效仿古之圣人周游列国,寻访大贤,扩宽自己的眼界学识和行侠仗义。
当时宸国独大,周边小国都依附于大宸,天下初步迈入稳定。
元鸿带着一个书童,一个护卫,拉着一车书,说要周游列国,结果走了一年半,最后还没出大宸国境。
古古笑了,光幕外的元鸿也想起这段经历,知道是因为什么,未有出声。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一年半,他大半时间都行侠仗义去了,连看书的时间都很少,据他本人后来说,他最长有三个月的时间没翻开过书简,但元鸿却并不觉得懊悔。
听到他的话,相墨当时就不解,问道“三月不见书,何谈效仿先贤云游求学”
光幕外已是白发苍苍的元鸿面含浅笑,望着四畔疑惑看向他的弟子,轻声而语。
“真正的学问要用心去学,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亲身体会,而不是将书本上那些前人写下的字句背的滚瓜烂熟。”
“书只会告诉人们要向善,不要为恶,告诉你是非对错,但只有当你亲自去帮助弱小、惩治歹徒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懂得了善,也理解了恶。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个时候,看不看书已不那么重要了。”
正是元鸿的话毕,众人头顶,古古也随之说起了一样的话。
院中众弟子闻言心服,拱手行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的学问是读书读不来的,得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只有当你亲身去体会,你才能真正懂得书中的道理。
该说不说,年轻时的元鸿就已懂得了当时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不能明白的道理,是很难能可贵的。古古夸赞了一句。
可话又说回来,当时的大宸真的有那么多的不平事儿要管吗导致元鸿走了整整一年半都没出国去
回忆了一下几十年前的光景,有老一辈的人摇头表示疑惑。
景德帝听到这儿来,头脑已经慢慢恢复了冷静,淡声思索道,“先帝在世时,天下已然太平,何来如此多的不平事”
一旁的宫人
默不作声,纷纷装哑巴。
他们不敢反驳帝王,也不会去多嘴说什么。
古古的声音接着响起。
足够震惊当时世人的天大的不平事倒没有,至少没叫元鸿遇上。但人世间啊,人活着就很难了,更何况是古代那个封建阶级制度下的人们呢
有权有势、有美酒佳人相伴的人,他们不缺吃穿,还有奴仆伺候,生活过的是很滋润;但是天下还有八成的人是普通百姓,他们的日子始终奔着吃饱穿暖、有些甚至力求活着就行的目标去,有一口饭吃饿不死就满足了
古古没经历过这种生活,但光是想想,说出来的话中都带着心酸。
正是这种境况下,他才越发佩服历史上那些闪闪发光的英雄人物。
元鸿这一年半迟迟没走出大宸,是把时间花在了哪里呢
花在了他为一户人家寻找丢失的羊,结果漫山遍野的找了三天才找到。
花在了他送农户的孩子去医馆治病,事后因为没钱,他没敢告诉任何人,自己和书童侍卫在医馆做了一月工才还上药钱。
花在了他帮河边的渔夫捕鱼,两人费了一天的力气才终于收获了半船的鱼。
花在了他为帮人在府衙翻案,整整努力了半个月寻找线索、申冤想办法。
花在了他在街边无偿帮人写信,帮小孩取树上的纸鸢,帮迷路的人找到家,帮被偷了钱袋的人硬是追了贼两里地才终于把钱袋抢回来,帮生计艰难的孤儿寡母做工、务农、除一把草再撒上些种子,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从不觉得为难。
古古说着说着,鼻腔微酸。
路上碰到欺负人的恶徒时,他总免不了要管上一管;遇到弱小无助之人时,他又总免不了要上去帮上一帮。
这样的元鸿,又怎么可能走的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