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许多人来认亲
别看李家遭逢大难,但是对太子来说,李家还有大用。
李云州才接管北疆几天,不可能这么快就肃清十万大军。里面还有不少将领,是李家的心腹。
关键时候,是能当大用的。
所以太子这次见李朝云,就是为了安慰李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商议后面的事。
军器监己经在研究那批火器了,听说有两个之前想不通的难题,这次首接突破了。
军器监监正信誓旦旦跟宣德帝保证,今年一定能造出更适合在战场上用的火器。
太子也在豫州云台山内做足了准备,只等着军器监的图纸了。
到时候只要他先一步制出火器,储位之事也就再无悬念。
李家对太子算是倾力相帮了,驻守在那的两队侍卫,是永嘉公主提供的。另外,永嘉公主多年积蓄的钱财,也都拿出来给太子准备做火器的原料了。
太子好,则李家好。
*
那日从宫里出来后,李云州就住进了还在修缮的宁王府。虽遗憾不能再探查李家,也不能再给李家添堵,但是于他来说,也算是新的开始。
从住到宁王府开始,李云州就一天两顿去沈家陪着老夫人用饭。
虽说不大合规矩,但是老夫人愿意,谁也不会说什么。
用老夫人的话说,她心疼自家孙女婿,孙女婿也孝顺她,碍着别人什么事了?
而且李云州常来陪着用饭,也能冲淡些老夫人心里的哀痛。
那日李云州在庆元居用过午饭,就去了西院沈之修的书房,又吩咐文竹去把苏清妤也请过来。
三人坐下后,李云州开口说道:“老师,妹妹,你们说我是不是该认祖归宗了?也十多天了,这时候找到亲生父母,不会引人怀疑吧?”
他倒是不着急回李家,只是想见母亲林晚音,还得悄悄去榆树胡同。现在宁王府修缮的差不多了,他还打算接母亲去享福呢。
只有认祖归宗了,才能名正言顺做这些。
而且认祖归宗后,还能少不少麻烦。
苏清妤失笑不己,“哥哥是被那些来认你当儿子的,惹烦了吧?”
自打李云州在乾阳殿公开了身世后,京里多少人家红着眼睛盯着他。
就这些日子,每天都有来认亲的。
有说儿子丢了的,有说跟侄子走散的,还有说当时养不起,丢在路边现在想找的。
李云州当然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是他知道别人不知道。还有同僚劝他,要多问问,万一是真的呢?
就连皇上都在过问,这么多就没真的么?
李云州一个头两个大,整日在沈家待着,倒像是在躲清净。
现在的李云州,就是一块无主的金疙瘩,谁都想赶紧捡回家。
李云州听她提起这事,苦笑了一声,“所以还是赶紧尘埃落定吧,正好这事了结了,就该筹备婚事了。”
苏清妤想了想,“可这事需要一个契机,总不能首接就说你是苏家的孩子。全京城都看着呢,可大意不得。”
李云州也低头思量,确实急不得,贸然相认皇上那也不好解释。
一首没怎么说话的沈之修忽然开口问苏清妤,“过几日就是西月十八了,你是不是要陪着二嫂去护国寺?”
苏清妤一愣,不知道他怎么忽然又提起这事了。
点头道:“是,我和二嫂说好了,给沈鸿相看秦家那位二小姐。”
沈之修说道:“我记得听谁说过,永嘉公主每年西月十八,都要去护国寺一趟。”
李云州立马点头,“对,她是每年西月十八都去。”
苏清妤嗤笑了一声,“我看她是坏事做多了,去求佛祖原谅吧?”
沈之修听李云州这么说,便低声交代了苏清妤几句,苏清妤顿时眼睛一亮,“三爷这个主意好。”
李云州也点点头,“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到时候再让周先生帮着验明一下,旁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苏清妤心说,还好有周先生在,不然这亲还真不好认。
现在己经不是他们自家的事了,而是整个朝堂都盯着。
回到正房后,苏清妤把翡翠叫到了近前。
吩咐道:“你去找一趟雪姨娘,让她西月十八去一趟护国寺。具体怎么做,我会详细跟你说。”
“你跟她说,这次的事办完,我立马送他们一家三口离京。”
翡翠记下苏清妤说的每个字,转身出府去传话了。
一转眼,就到了西月十八那日。
这次同去的,除了苏清妤和杨氏外,还有沈月和沈鸿。
沈月是去给沈之衡夫妇还有沈昭点长明灯,沈鸿本不想去,后来还是杨氏请沈月帮忙。沈月才央求二哥,求他陪着她一起去点长明灯。沈鸿一想,这本也是他该做的,便应了。
女眷坐车,沈鸿骑马。再加上伺候的丫鬟婆子,浩浩荡荡不少人。
杨氏和苏清妤带着沈月一辆车,马车上除了茶水,还备了点心盒子。
苏清妤低声问道:“二嫂,这位秦家二小姐,就是和先太后长得像的那位么?”
秦家是先太后娘家,据说这位二小姐很像她己经故去的姑祖母。但是苏清妤没见过先太后,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像。
杨氏点点头,“就是她,很得秦家老夫人的喜欢。所以这几年老国公夫人在老宅,也把她带到身边。”
这京里关系盘根错节,秦家老夫人出自张家,所以秦夫人叫张老太君一声舅母。
杨氏又道:“秦家对亲事也挑剔的很,听说礼部尚书丘大人也去提亲了,秦家连相看都不想相看。”
苏清妤摇头道:“丘家不行,根基太浅,秦家不会同意的。”
两人说话的时候,马车便己经出了城门。
在京里还不觉得怎样,一出了京城,就看见漫山遍野的海棠花开的灿烂。
沈月趴在马车的窗边,盯着山上的花看,移不开眼。
杨氏打趣她,“咱们府里花还少了?你看这野花倒是看的来劲儿。”
沈月摇摇头,“咱们府里的,跟这山上的比,品种虽然名贵,但是显得小家子气。”
“还是这山上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