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化宋 第22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位刚刚继位数月的君主用力地呼吸着,却依然觉得喘不过气来。
    完颜宗干牵着一个单辫小孩儿,静静地坐在旁边。
    金国六大勃列极都立于房中,等着完颜斜也颁布召书。
    这位皇帝透过玻璃窗,看着远方的飞鸟,浑浊的目光里露出几许不甘,却又渐渐平静下来。
    “唉,怎会如此,”他低声叨念着,“明明,兄长传下皇位时,我大金那般无敌披靡,这才,这才一年啊……”
    旁边的六大亲王却未开口,他们心中亦有迷惑,一年前,金军还是纵横天下,少有敌手,辽国故地闻风而降。怎么才一年时间,便各处复叛,连先前南下,那般大好局势,也落个损失惨重,不得落荒而逃的局面?
    “罢了,”完颜斜也声音低微,“我这皇帝也当得无趣,今日便传位给合剌,你们需得相互扶持,护住这辛苦打下来的江山。”
    宗干应道:“您放心吧,这是当然。”
    完颜斜也又低声交代了后事,便挥手让其它人退下,只留下宗干。
    “斡本,”完颜斜也轻咳了一声,又紧了紧披风,轻声道,“这朝廷,要托付给你了。”
    宗干点头:“侄儿会尽力的。”
    “如今这局面,你可有什么打算?”完颜斜也问道。
    如今金国的局面十分不好。
    娄室等人在西京道另组了枢密院,金国如今相当于有了两个朝廷,上京道、中京道各族也纷纷起事,想要浑水摸鱼,朝廷中,内朝外朝对是否要更改勃烈极制改成中原朝廷制度而争论不休。
    但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今金国没有一个有威望,压得下那大群的骄悍之将。
    “先让宗望处理掉各地叛乱,”宗干沉吟了一下,然后苦笑道,“然后,便要提前让族人驻守各地。”
    必须让女真族人搬迁驻守到各地,才可能成功镇住各地反反复复的叛乱。
    完颜斜也长叹道:“你那条商路,还要继续么?”
    宗干脸色僵住,踌躇道:“便是我想停止,如今也止不住了啊。”
    完颜斜也没有回答。
    宗干抬头一看,却见这位老者已经看着窗外,停止了呼吸。
    他恍惚地后退了一步,过了好一会才定下神来。
    伸手,他为老人瞌上眼帘。
    他坐在老人床边,轻声道:“叔父,我知你放心不下,我也,不知如何是好……”
    一开始,他得到大宋那条商路时,是十分欣喜的,这些年,他也靠着那条商路获利无数,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觉得不对。
    尤其是在执掌内朝国库时,渐渐发现,金国这些年南征北战的无数钱财,都被那条商路吸食殆尽。
    前些年能攻城战力,搜刮天下时还不觉得,而今受挫,他才发现的,国库钱财的流失速度,快到了让他心惊胆战的地步。
    等同于这些年苦干,都让大宋赚光了。女真部已经全然没了十年前的俭朴勤奋,都以得到南国货物为荣,皮毛、冬珠、人参、金银,但凡能换的东西,全换成了陶瓷织料,还有各种玻璃脂膏,谁家若是没有一口铁锅,便在家族里丢人。
    他曾经想要禁止两地贸易,可这样做只催生了走私的路子,让货物价格越高。
    许多大户为了得到南国货物,可着劲压榨治下奴隶佃户们,常常有奴隶冻饿而死,以至于大量奴隶佃户向辽东等地逃亡。
    宗干发现不对后,调整了方向,专营了东京道的货物,免得被他们弄得货量过多,大家都赚不到钱,但这样的行为,遭致了许多不满,许多部族觉得他肯定在其中吃了差价。
    如此下去,再过几年,怕是朝廷连大军开拔的钱都拿不出来。
    回想当初,他心中渐渐泛起寒意。
    那个人,那人当初将商路交给他时,是否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
    -
    辽东,辽泽城。
    陈行舟正在海港上,举杯为各位王室宗亲饯行。
    他的笑意十分真诚,而对面的大小宗室们,也是十分温和恭敬,感谢着陈先生这八年来的照顾。
    双方都是一派宾主尽欢的态度。
    耶律雅里在一边看得十分快乐:“阿弟你看,那些人手在抖啊,你觉得那是激动还是害怕?”
    耶律敖卢斡轻声道:“阿兄你小声些,已有人在瞪你。”
    耶律雅里小声了点:“反正他们都要走了,我看个热闹怎么了,上次海钓,这些家伙可把我奚落惨了。”
    “原来是那位虾皇子啊。”一名宗室忍不住道,“要不要去东京城钓鱼啊,那里虾少,就算钓不到鱼,也不会只有虾。”
    “听说你们家宗室的也在我大宋安居,还能全家同钓。”
    “对啊,”另外一人也道,“我等消息闭塞,这几日才知道辽国亡了呢。”
    “什么,辽国亡了啊……”有人故做不知,阴阳怪气。
    “是呢,如今都住咱们东京了,回去大可认识认识。”阴阳怪气人数增加中。
    耶律雅里额头冒出青筋,被怼得哑口无言,看向了自己弟弟。
    耶律敖卢斡轻咳一声:“天色不早,大家还不上船,是想再留一天么?”
    “当然不会,你们兄弟不和我们一起,去大宋团聚么?”
    “对啊,辽东的哪有东京城好玩,”一名宗室冷笑着对耶律雅里道,“你的陈先生早晚要回去东京城呢,你现在不去,到时是想跟着陈先生去东京么?”
    耶律雅里顿时破防:“胡说,先生不会离开辽东的!”
    陈行舟看到,轻咳了一声,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众宗室纷纷戒备地看着这位辽东留守。
    将耶律雅里这个又菜又爱玩的家伙解救出来,陈行舟温和道:“天色不早,可惜不能与大家再聚,请……”
    这位可就不是能开玩笑的人了,于是众人纷纷上船。
    并不是所有宗室都来了——在前几日听说燕京大捷里有数万禁军溃败后,有几位左思右想,决定留在辽东,不再向往繁华的都城。
    耶律雅里松了一口气,疑惑地问道:“先生,为什么你突然放那些人回去了?”
    “当然是官家需要他们了,”陈行舟微微一笑,“对了,你也不要为辽国悲伤,如果你俩愿意,我可以帮你们要一块南洋土地,重建辽国……”
    耶律雅里一滞,然后看向弟弟。
    敖卢斡顿时恼了:“你我兄弟,有难同当,当然是一起去!”
    -
    燕京府的动荡平息,虽然没有直接宣布朝廷将要收回燕京府所在的数州,但朝廷大臣们都明白,没有意外的话,这事基本就算定了。
    对此,大小报纸都以最大的篇幅刊登讨论了此事,关于这事的前因后果都被挖掘出来,其中引起最大讨论的,就是……他们的皇帝陛下,是怎么做到不声不响就把这事完成的?
    他们回想着,按理来说,收回燕云,不应是对外用兵吗?
    不应该加税,不应该征兵,不应该在朝堂上讨论个几天几夜,贬掉一大波反对的言官么?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就是调拨了几拔兵马,和辽国签订了几次协议,就好像生活过日子一样,燕京府就回来了?
    这样的大事,他们这些平头百姓们完全没有一点参与感啊!
    好遗憾!
    “唉,爹,你真一点话都没说上么?”十四岁的少年在大热天里穿着半袖,光着脚丫,啃着西瓜,追问着自己的老父亲。
    “当然,都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还问!”三十多岁的青年官吏十分不悦,挥袖欲走,“有这闲工夫,看书去。”
    “可您是讲义司的人啊,是跟在官家面前的近臣啊!”少年放下西瓜,扯着老爹的衣袖,“这样的大事,你都没献上言半语,还怎么名留青史……”
    虞祺头上青筋直冒:“你懂什么,官家何等天人,区区数州之地,当然是挥手即得,你平时不是自诩聪明么,又能看出多少痕迹来?”
    虞允文哼了一声:“我还小,且平日忙于学业,等我考了进士,必然能成一代名臣……爹你别走啊,再给我讲讲,给我讲讲这次燕京大捷嘛。”
    虞祺冷漠道:“自己看报纸去。”
    “不要,报纸上都是些什么,”虞允文嫌弃地道,“什么官家挥手一招,请来流星灭敌、什么天神下凡,阎王生死薄上划下敌国皇帝姓名……我看这个还不如去看《搜神纪》,爹啊,给我讲讲嘛。”
    虞祺被儿子一撒娇,加上又是沐休日,便轻咳一声,把这次燕京府的前因后果,都讲给了孩儿听。
    少年听得眼睛闪亮:“那,爹爹,官家好厉害啊,可是他怎么从来不听大臣谏言呢,不都是要善于纳谏才是明君么?”
    “咱们的官家,不一样。”虞祺小声道,“将来入朝,你也得谨言慎行,官家不是凡人,做事劝谏,一定要三思而行。”
    “好吧……”
    吃完瓜,虞允文洗手换衣上了马车,去神霄院上课,他本来是准备考国子监的,但他爹却觉得将来神霄院才会是陛下看重的出生,加上这里也会教导诗书,便让他在这里求学。
    走了一半,便看到一个烟尘滚滚的工地,这会是神霄院扩建的新院,将会用来修书。
    话说最近大儒们都在讨论修书的事情,父亲似乎也想挤进去占一个名额,不过竞争太激烈了,虞允文不看好他爹能入围。
    到校门时,又看到长长的报名队伍,神霄院每月都有统考,考过了就可以入学,如今已经成为科举外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了。
    陛下还准备设立一个,普通科举为“文科”“理科”,将来为官也会提拔两科之人。
    等我再长成些,文理两科都要考上状元。
    小小少年看着长长的人群,骄傲地想着。
    第312章 亲情
    来到学校,虞允文坐到前排,拿出课本,这长宽一丈半的房间里,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其它大多已经十七□□,甚至有看着二三十岁的人也落座其中。
    翻开课本,趁着还没上课,他将一本的番文书籍摆在了课桌上,兴致勃勃地生啃起来——虽然书馆里有译本,但他总觉得这些书翻译得不是很不妥帖,加上老爹在四方馆认识不少番国使者,他也就顺带学了大食文字。
    不过,相比于他的淡定,周围到处都是哀叹气——今天有月末小测。
    虞允文是一点都不怕的,考试对于他来说只是应付老爹交差用的。
    他的空闲多到能帮人算画零件图纸,算应力,然后用赚的零花钱去泽园玩骑马射箭,教头们都说他是块当将军的料呢。
    这时,廊下的铜钟被敲响,他收起番书,从腰带里拿出自己的笔。
    这种竹管的软头笔是仿的宫廷御笔,但质量差上许多,虞允文馋老爹腰带里的御笔很久了,可惜老爹对这东西太过爱惜,他尽力表现,也就得了个等他考进士时把笔借他用三天的承诺。
    这时,师长已经让人收拾桌面,同时转身,把考题抄在黑板上。
    虞允文摊平白纸,一边写姓名,一边冷漠地想着,等我考上进士,我自然有机会向陛下讨要,哪还会稀罕你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