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页
要是有了安西大规模的宣传打低,他还不能卖出去哪怕一笔,那这个销售的话就得换人干了。
而只要第一批卖出去了,后面的销量就不会愁。
这个年代是比较困难,大家也都喜欢省吃俭用,但到哪都不缺有钱人的,省里市里的就更不缺了。
不说那些干部领导什么的,就是普通工人一个月买上一两盒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安西写了那么多文章勾着他们,就不信他们不动心,不想试试这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果然,一个星期之后,安实从省里回来,并带来了好几笔大的订单,加起来有四五百斤。
有的农产品,下河村有,但数量不够,还需要到别的村去买。
因此厂里又招了好几个年轻机灵的小伙子,他们有的去收购农产品,有的就跟着安实去跑销售。
一批订单怎么够,当然是越多越好,全省那么多个市,市里那么多个县,每个县又都有收购站,怎么也得让那些收购站都知道,有了这样一项高档的食品不是。
不管现在买不买,未来都是潜在的客户。
不管是收购还是销售,都是需要技术含量的,要会识字会算术,人还得机灵,进厂需要经过考核。
而明显的,知青们的教育水平,比村里的百姓好多了。因此这次选出来的七个小伙子,有五个都是知青,其中刘洪铭和张贺伟都被选上了,跟着安实跑销售。
这样一来,就让剩下的知青看到了希望,虽然那被选上的人也不是回城,但能脱离沉重的农活,也是备受期待的。
于是他们各显神通,各出奇招,目的只有一个,让安支书或者安西看到他们的能耐。
还别说,这其中,安西还真发现了一个管理方面的能手,叫李鹤宏,他父母原本就是厂里的领导,家里耳濡目染下,即使学习成绩不怎样,但在这方面,却比别人强出很多。
因此安西把他招进来,代替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安支书的副手。
安西不担心他会夺权,因为他家的条件确实好,要不是父母身为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他其实完全不必下乡,未来有机会肯定也是要回城的。
二来,安支书缺乏管理一个厂的经验,现在是以管理农村的模式来管的。短时间内没什么,但时间长了,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因此有个懂行的副手帮着,他还能学习一些经验。
除了李鹤宏之外,安西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村里那些被拉来劳改的人之中,其中有一位是大厨,是名厨。
他多有名呢?
他曾经是做过国宴的,在新华夏成立后,可以说是国内厨师当中最牛逼的那一批。
他会落到现在的地步,也是不小心被待如亲子的徒弟背叛了才会这样。
方师傅的厨艺是真的好,为人也极爱专研,到下河村好些年了,没抛弃以前的本事不说,还专研出了许多民间的美味。
一开始,方师傅只是想研究一些能保存食物的方法,但研究者研究者,他就发现,这里面有很多门道。
心里也有些明悟,不是新鲜的,精雕细琢的,就是美味的。
通过各种自然方式加工发酵的,也会展现出食物不同的风味。
有些是粗鄙,比不上国宴的高大上,也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无与伦比。
在没有条件下,能研究这些,也让方师傅整个人精神奕奕,活的非常有希望。
对于这样的厨痴来说,被人背叛是难过了点,没有好的研究环境也很遗憾,但只要有个安稳的生活,不打扰他的研究,他也很满足。
因此他对下河村还是很有好感的,尤其是安西。
知道安西提供的那些农产品加工方子后,他就觉得安西是同类了,非要和安西切磋,因此也让安西知道了,他到底研究出了哪些宝贝。
论忽悠,安西可不比安支书差,因此没多久,方师傅就正式以顾问的身份加入了厂里。
第81章 年代文世界21
至此,其实厂子已经走上了正轨,有负责管理的安支书和李鹤宏,有生产的工人,有收购原料的收购员,还有销售,以及来自方师傅的技术支持,和安西的宣传。
一个小却五脏俱全的厂子顺利运转起来。
尤其是在第一批产品出售之后,安实又带回来一个又一个订单,厂子开足马力,加工加点的生产。
等到了年底,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进了厂里,当上了正式工。
要不是安支书节制着,他们甚至想抛下土地,都进厂了。
这当然不行,不说上面会不会同意,就是每年按量上交的粮食就是个硬性指标,不能本末倒置。
为了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李鹤宏通过家里的人脉给村里弄来了先进好用的机器,有翻地的,播种的,割稻的等等。
这大大缓解了种地的辛苦,也保证了下河村稻米的产量。留一些种地好手打理,其他人就全都可以进入工厂了。
当然,即使有了机器,但种田肯定比厂里辛苦,所以村里给他们的工分也是格外的多,相当于工人工资的三倍。
众人也没有异议,毕竟他们是为了全村的任务粮,多给一些,他们才会更认真一些,保证任务不出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这才不到三个月,发的工资已经比往年整年的两倍还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