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这就是过去的积累导致的不同了。
杨宜君过去直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明白在她所处的‘农业社会’,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就是,女子的力气不够,对社会的贡献不如男子多。同时,她也知道,后世女子是能与男子平起平坐的。
然而,知道归知道,真的亲身体会,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她搞事情的时候,她忽然就明白了——她现在做的事情,绝对称得上是大事了,而她做成这件事纯粹是靠脑子、靠把握时机的能力——只要不显露出自己的性别,不用靠力气,是男是女就没什么不同了。
对于杨宜君说的力气不力气的,婢女们有些不明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很难想象‘力气’不重要...种田要力气,做工要力气,打仗要力气,力气怎么可能会不重要呢?
对于没见过科技进步带来变化的人,很多事确实是难以想象的。杨宜君想着后世的世界,觉得那对于现在的人和仙界也没什么分别了。一时就觉得有些没意思了,摆了摆手:“...没什么,我随便说的。”
正要转移话题呢,就有杨段身边的人来请她。杨宜君以为是蜀中的事儿,最近因为她一直微操,确实多了很多事...想到这里,她都没有做任何准备,就以最快速度去了父亲的书房。
杨段见女儿来了,递给她一封书信:“娇娇,你也来看看,这是你外公送来的。”
杨宜君以为这是传递的成都消息,但看父亲的神情,又有些不像——光只看杨段的脸色的话,是有点儿热切,又有点儿犹豫的。不管怎么说,都不像是成都有了变故,他们这里要搞事情的样子。
杨宜君展开信纸观看,前面的一段都是家常话,很快就略过了。然后倒是说了一些成都的消息,可是杨宜君看着都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插手的必要...到了偏后的部分,杨宜君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脸色是那样。
简单来说,燕国发布了‘招贤令’...乘着大胜之威,燕国如今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这是成功才具有的威力,一旦成功,所有的问题都能掩盖下去。而一旦失败,就完全相反,所有的问题都会冒出来——所以杨宜君一直对后世影视剧里那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嗤之以鼻。
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其他方面自然也就起来了,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首先,燕国国主需要大量贤才出仕,所以发布了招贤令,这是人才缺乏的现实,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士人看到燕国国主如此,那肯定是心向往之的。
其次,招纳贤才也是为了接下来修书...别的书先不说,史书肯定是要先修一部的。
虽则,过去已经修了唐书了,可那是乱世之中一个割据政权修的,按照华夏政权承继时下一个王朝为上一个王朝修史的传统,到时候肯定要再修一部。而且,从唐灭以后,到天下再次一统,这中间也有百来年,这不能不管啊!
不管的话,岂不是成了空白的一百年了?所以这段时期,各国的史书也要修,先例可参考《三国志》。
盛世修书,最后的胜利者修书...燕国在招贤令中透露出这个意思,各国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呢。燕国此时的自信已经彻底表露了。
第66章 杨段并不是一个……
杨段并不是一个对出仕有想法的读书人,这在当下的士大夫中,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天下纷乱,有的人立志匡扶社稷,有的人就见惯了世道残酷、争权夺利,只想做个散淡的人...杨段就属于此种,不过他也不是要隐居山林,做个隐士。更具体一些说,他是个很纯粹的学者。
招贤纳士什么的,他不在意,但他一直想要参与到修史中,以史书为后世所铭,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这也是为什么岳父周革在听说‘招贤令’一事之后,立刻写信告知了他。
这可是杨段生平之夙愿!
杨宜君自然也了解自己的父亲,所以她看过书信之后立刻道:“此事甚好!爹爹该往洛阳去才是...说来,大兄也在洛阳为官,若往洛阳去,还能团圆呢——不如,我们一家都去洛阳罢!”
杨宜君忽然灵光一闪,有了这个主意。
杨段确实动了去洛阳,参与到修史盛事中的心思,但他还没有仔细想过这事儿。所以乍一听一家人搬去洛阳,还有些反应不来...这年头的人安土重迁,举家出行可不是小事儿。
但杨宜君这样一说,他也有些心动。不管怎么说,播州这地方确实是太偏远了,哪怕是自己的家乡呢。如果杨段是成都人,忽地让他居家搬到洛阳,那或许还要多考虑一会儿,可这不是播州么。
后世之人也是如此,如果老家在二线城市,那可能就回老家发展了,一线城市打拼是机会多,但也累的多啊!但如果老家是在十八线小城市,那很多人就索性去往北上广深了,都不带犹豫的。
离开播州这片偏远地,去到天下之中心发展,怎么看都是好处多多的——他可以参与到修书盛事,一家人可以团聚,儿子们在洛阳的话,机会肯定也更多。更不要说女儿了,杨宜君眼下之难,只要她去到洛阳,就都可以不用管了。
别看最近杨宜君搞事情那么凶,弄得孟钊都顾不上她了,但其实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孟钊到底什么时候完蛋,还是得看事情的发展...万一在他完蛋之前,他就是想要把杨宜君弄到身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