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344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回去的路上,这个新王听见路边有人唱歌谣,歌谣的意思是国人还是不认同这个新王,觉得他的王位得来的不正。
    接着这一对君臣就又束手无策,儿子回家问父亲该怎办?这个回家养老的大臣就说这个好办,既然国人不认同,天下共主认同了就行。儿子说可是陛下是杀了哥哥才做国王的,共主也不认可这样的事儿,该如何取得共主的认可呢?大臣就回答这个好办,咱们邻国的国王在共主面前很有面子,你和陛下去请他帮忙,我再写信给他,你们带给邻国的陛下,到时候他陪着陛下去朝见共主,事情就能解决啦。
    于是这一对谋逆上位的君臣带上礼物去了邻国,邻国的国王打开信一看,上面说这一对是杀了国王的叛逆,请求邻国帮忙逮捕他们就地处决。邻国的国王不愿意插手别国的事物,就写了信给这个国家的大臣们,让他们把这一对谋逆的君臣带回去。
    结果这位回家养老的大臣就立即站了出来,说这一对谋逆的君臣千万不能回国,一旦回国之后他们的党羽必将掀起内乱,所以一力主张在国外把这一对君臣给杀了。然后经过这个大臣的主张,派出一个臣子去诛杀新王,这个大臣又派家臣去杀儿子。一时间,大家纷纷称赞这个大臣为了大义杀了亲儿子,称赞他是大义灭亲。
    这家臣到了大臣儿子面前,这个儿子说我有话要问我父亲,我宁肯坐着囚车回去,和他说完话再去死,请让我回到我父亲面前去。这个家臣立即动手,斩杀了少主,没给他说第二句话的机会。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故事。
    冬风摇了摇头:好多人呀,国王,大臣,儿子,家臣,臣子......姐姐我听得头晕。
    那就出去玩儿吧。
    对于这个年纪的冬风来说,玩才是最美的。欢呼了一声,他穿上鞋跳下去跑外面去了。
    大义灭亲!大义灭亲!!
    为了家族鼓动了叛乱,发现国人不认可新君,再杀了儿子和新君,舍弃了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孙子乃至子子孙孙避免背上弑君的罪名还可以接着享受荣华富贵。无论哪个国君当政,他们家族都是屹立不倒的,多划算的买卖啊,多精明的算计啊!
    国家的将来不重要,君主的性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臣把国王兄弟几个玩弄于鼓掌把持了朝政,还用一个儿子的性命给自己的废立国君的行为换来了好名声。
    秋叶此时想明白了,不可去赌人性。
    文官的权利要拆分。将来林荣不在了,武将的权利也要拆分。
    第163章 对峙 三
    到了年前, 无论是江北还是江南,大家都觉得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所以无论是从官方还是到民间, 大家都在欢喜的等待着新的一年。
    那么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上讨论的日程:那就是该怎么纪年?
    以前有皇帝的时候完全不用发愁,可现在不是这样,没了皇帝没了年号,该如何纪年呢?
    秋叶的想法等到他日江山一统再商量称帝的事情。可目前根据实际情况来说,秋叶的这种打算根本不适用。毕竟现在各方面都要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公告, 来往的公文书函也需要正确的称呼和印章, 在场的文武官员们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证明自己是正统。
    于是在刚进腊月,来劝秋叶称帝的人像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 话里话外表达出秋叶如果不称帝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好办, 从各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让秋叶意识到她如果登基,不仅朝廷里面运转起来更为方便, 还有就是在大义上能够收拢民心。
    秋叶自己也认真的考虑了一下,觉得称帝的日子也不能再往后推了, 只不过按照以往的规矩, 秋叶不可能在别人一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立即答应, 一定要三劝三让。
    反正有很多前辈给整个过程打过样了,要表示自己是赶鸭子上架迫不得已才做了皇帝,千万不能表现的急不可耐......秋叶和这一些大臣们心照不宣的按照这个流程走下去,这些大臣们立即欢欢喜喜的回去操办这件事, 可是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的问题。
    以往舆论造势的时候, 主力军是那些读书人, 出钱出力的是那些乡绅地主, 因为这些人才代表所谓的民心和民意。
    至于底层人是怎么想的,在那些当官的老爷们看来,那些泥腿子们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哪里知道什么大义?哪里知道什么是朝廷?所以,所谓的民心就是那些读书人的心,可如今在操作这个舆论的时候,这些官员发现境内竟然找不出几个读书人来,也不是没有所谓的读书人,反正秋叶规定无论男女只要是幼童都要入学,学的更多的还是耕种防治和数学,像是以往那些四书五经没几个人是熟读了的,只能说不是睁眼瞎,这样的算不得读书人。
    没有读书人写出如花团锦簇一般的文章,秋叶的登基大典就会显得褪色了许多。
    特别是金山老主管去世之后,当时老主管的几个副手包括周莲在内的几个人都没有得到晋升,大家分了老主管当年的权利,可是无论群臣如何进言,秋叶都不会吐口让某个人再进一步。这些人里面有不少人在想:如果把登基的事给办好了,说不定到时候女皇陛下高兴起来就会让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这些人非常积极,积极到居然派人到江南去买一篇文章。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