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十三章 驱鞑虏,挽天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开完对清作战的军事会议后,时间已经到了深夜。身材高大,形象威严的西府大将军李定国来不及卸下身上的全副甲胄,便直接带着窦名望和靳统武两个心腹大将进到了临时帅府的书房。
    “看看信上说了什么!”李定国一走进书房,便将之前拿到手的秦王来信直接扔到了靳统武的怀中,让对方读来听。
    窦名望则是直接上前,帮李定国卸下身上的甲胄,书房里一时只剩下了甲叶摩擦触碰时发出的金属声。
    “将军,传闻是真的,秦王真的将皇上接到贵阳了,更是计划击退清军主力后,让皇上移驾长沙!”靳统武手上一顿,微微挑眉,面露惊色。
    其实,刚刚听到冯双礼,马进忠等孙系将领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李定国以及其手下的心腹大将们,都是不信的。
    “孙可望当真想通了?”李定国这时刚刚换上一身绯色官服,闻言一脸诧异,似乎并不相信孙可望真的会那样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兄弟两人多年的龃龉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化解的。
    窦名望刚将李定国的甲胄挂好,见屋内的气氛不对,当即出言缓和道:“除此之外,信上还说了什么?”
    “秦王还说,梧州城已经被清军攻占,清军驻防开建,大有进攻桂林之势。如今广西防务空虚,桂林岌岌可危,务必派一支偏师返回镇守,威慑清军,以防万一。”靳统武转述完,又抬头看着李定国。
    “孙可望居然听得进本将军的意见了?”李定国微微皱眉,一时间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话说,李定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天生的帅才:
    崇祯十年,不过十七岁的李定国便能独自统率多达两万人的部下,跟随张献忠一路攻打河南和湖北。
    而四年之后,也即崇祯十四年二月,他又乔装成明军的差官,仅率二十轻骑,便敢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直接取得了襄阳大捷,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所储军资十余万,皆为农民军所得,此战更成为了大西军开始走向强盛的转折点。
    三年后,即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张献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便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成为了诸将中仅次于孙可望的二号人物。而这时的李定国,才不过二十四岁。
    但美中不足,甚至令人遗憾的是,与军事上的飞速成长,从当年的“小尉迟”成了如今的“小诸葛”不同,李定国在政治上,远比孙可望要幼稚得多,更无能得多。
    其实,他一直都不服孙可望,四将军时期,艾能奇是孙可望的心腹,刘文秀随大流,李定国便一直被压制着。而随着艾能奇意外战死,刘文秀摇摆不定,李定国心中对于孙可望一贯的独裁和压制更是不满。
    不过,这样的不满,现如今暂时还只是心中久积的满腔怨气罢了,其中掺杂的,更多的是私人情绪,而非什么立场问题。
    换句话说,现在两兄弟的问题还只是以孙可望辈分,威望,见识以及做派,不足以让李定国服气,但两人并无什么根本上的矛盾。
    说到底,想让李定国这样的英豪服气,如果没有正统的辈分或者是远超过他的功绩加持,根本是不可能的!便是从张献忠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大西军中压过他一头的“一堵墙”,“平东将军”,义兄孙可望,也不行!
    这是只服从于绝对强者和天下大义的英雄气!
    回到广西的防务问题上:李定国原本是想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严防广东省内的清军,继续巩固大西军在广西的防务的。可之前孙可望为了抵御清军主力,一直急令他全军北上湖南,广西省内只留下了刚刚收编,还没来得及整合的数千南明军旧部以及万余杂牌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足以撑起广西的防务。
    “听说秦王坠马醒后,性情大变,莫不是与此有关?”窦名望盘手在胸前,若有所思道:“秦王醒来之后的种种举动,都和之前判若两人,现如今更是亲身前往夔东,联系李来亨出兵荆州,似乎真的是一心扑在了抗清大业。”
    窦名望原本是张献忠的皇城都指挥使,后来才归到了李定国的部下,其人智勇双全,心思缜密,颇有大将之才,更是李定国营中的重要谋士。
    “继续!”李定国对于窦名望的话不置可否,指了指靳统武说道。
    “秦王还说此次清军来势汹汹,他十一月会率殿前军东进辰州,常德,合击清军。在此之前,让我们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力量,特别是拉拢江西的刘京义军入湘,为日后经营湘赣防线做准备。”
    “还有什么吗?”听到这些教他做事的话,李定国心中一时不忿,语气也变得不耐烦起来。
    发觉李定国的语气不同,勒武统不敢怠慢,又赶紧转述道:
    “秦王说:湖南,广东两省乃是此次东征的重中之重,湖南战局当以击退清军主力,控制长江天险,湘赣山区与清军对峙为为目标;而广东战局务必要以广西,湖南两地尽在掌握之中,后方无虞,联合广东沿海的义军,水陆并进,方能取得。”
    “这些还不用他来教我,等打完湖南,我自会派人去联系郑成功,到时从东西两面夹击,不愁广东不破。”李定国冷哼一声,微微昂头,不以为然道。
    “可是......”靳统武顿了顿,然后又继续转述道:“秦王说郑成功靠不住,自身都难保,不能指望他来夹击清军。”
    李定国听罢,不由得微微皱眉,心中一时不知道在想什么。他扭头看了看窦名望,欲言又止,又看了看靳统武,然后又问道:“还有什么吗?”
    李定国其实心里也不确定郑成功是否可靠,但若是自己陈述利害,邀请他东西两面,水陆并进夹击清军,然后共享广东,难道不是于双方都有利无害吗?郑成功怎么会不来?
    就算到时郑成功只是拿下潮州一府,也远比现如今被困于金厦两座孤城要好得多啊!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堂堂国姓爷想不明白?
    而且,无粮如何养兵,又如何练兵,无训练有素,能战敢战之大军,又谈何恢复河山?
    对于这种有些微妙的气氛,窦名望和靳统武都已经习惯了。若是这两位军中的最高统帅意见有分歧,起了争执,除了南府刘将军,何人能插嘴?
    “秦王说他已经派遣使者前往广东沿海诸岛,去联系陈奇策,邓耀,陈上川,以及陆上的王兴,暂时投清的郝尚久等人。还有,如今寄居于郑成功辖下金厦的张名振、张煌言等鲁王旧部,也已经以皇上的名义派遣使者前往征召。
    秦王还说:若是能争取到他们南下广东,就算郑成功不来,汇合广东沿海义军,也足有三四万水师,除去家属老弱,精兵也有上万,到时借郝尚久潮州反正之机登陆,东西夹击,水陆并进,兴复广东必能成功。”勒武统又继续说道。
    这就是一个通读史书的现代人,开了上帝视角之后,对于局势的清晰认识和全局考虑了。
    无论是广东沿海的陈奇策,邓耀等南明军旧部,还是王兴,郝尚久等土著军头,孙可望都知道他们反清的立场是否足够坚定,是否腾得出手来。
    原本历史上,李定国联系郑成功的时候,其部刚刚经历了和清军的血战,损失惨重,急需休整,而且还在和清廷谈判,趁此时机抢夺粮草赋税,恢复元气,哪里还有余力支援李定国?
    而那个时候,张名振已经病重,张煌言领着尚未被郑成功吞并的旧部活动于浙江舟山,长江口等地,作用微乎其微。
    其实,鲁监国政权留下的文官武将,诸如如张名振、张煌言、徐孚远等人,是比郑成功更效忠于永历皇帝,南明朝廷的。只是由于江山阻隔,自身力量又不够强,既没有根据地,处境相当困难,也没有正确的指导,以至于这支还有相当实力的鲁王旧部一直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但是从他们希望同郑成功保持良好关系,共赴国难,和防止郑成功将自己有限的兵力悉数吞并,撇开永历朝廷同清朝媾和这两点来说,这绝对是一支可以争取的力量。
    对于广东以及更远地区的情况,李定国其实并不清楚,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非常低效,而且不准确,这也是他听完了孙可望的这份信之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原因了。
    其实正如前面所说的那般,兄弟两人的关系现在还没那么差,此时更多的是什么私下的不服气,还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如果孙可望不撤去冯双礼大军,刘文秀的儿子不来散布谣言,孙国主不趁着李定国广东大败之时派兵进入广西偷袭阻滞,李定国不直接去安龙救驾,两人也不至于撕破脸皮,倒戈相向。
    但这些都是两个人努力了整整四年,昏招迭出之后的事情了,现在李定国之所以沉默不语,甚至还有些微微叹气,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义兄说得真的有几分道理。
    李定国心里之所以对孙可望不服气,其实还有一层原因:他觉得他自己才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诸葛亮,“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的管仲。
    说得更直接一点,李定国想做的是忠君爱国的一代名臣,而不是曹莽窃国的奸佞之辈,这是他和孙可望在政治上最大的分歧,几乎不可调和——凭什么孙可望能做皇帝?
    “将军,你是觉得秦王的计划不妥吗?”见靳统武停了下来,李定国眉头紧锁,气氛一时僵硬,窦名望忍不住拱手抱拳,出言相问。
    而停下来思考了一番,想起了和孙可望这几十年兄弟之情的李定国,闻言却是摆了摆手,示意两位心腹退下。
    而靳统武见状,也是欲言又止,便直接将信摊开,放在了李定国的面前。
    等两位心腹走出书房,关上了房门之后,李定国看着信上最后的几行字,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匡扶天下,恢复河山,无定国不可,无可望亦不可。唯吾等兄弟同心,方能驱鞑虏,挽天倾!望弟弟定国知:兄非曹莽,帝非昭烈,勿信小人言,多读武穆书!
    附武穆词半首,与吾弟共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