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一本万利
叶蓁蓁满载而归,金颖萱和杨婉诗差不多与她同路,只不过是她回的是后衙,后者去了前衙。
下午的时候,衙门前的布告栏就贴上了慈善宴募捐得到的银子和对于的善主,这笔不菲的银子引来了全城关注的视线,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笔银子,赞颂的有、嫉妒的有,还有好事者在比较各家的捐赠多寡……
无论坊间的关注点如何,总而言之这些人都出名了,成了众所周知的大善人。那些官吏权贵、当地望族的人多了锦上添花的好名声,收益最明显的反而是那些商户。
衙门的布告广而告之,相当于一次官方推广,几乎整个明州府的百姓的都知道他们店铺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善举,再加上这种即时的热度,只要有需要购买商品的,大家的第一选择都会是布告上的商家。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这些商家发现,他们的客人迎来井喷式增长,他们忙得团团转,差点连存货都卖光了。
过了几天,明州府百姓们的热情渐渐回落,但客源依旧比以往来得多,很有可能以后就保持这样的常态了。
直至此时,各家店铺的商家才想到引起这番热潮的来源——金家慈善宴。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官府衙门张贴出来的布告。
若是没有那张布告,即便他们的捐赠出再多的银两,也相当于锦衣夜行,百姓们不知道,他们白做了工;有了布告,才让他们的付出有了实际的回报。
原来这就是广告的魅力。
所有收益的商家都由衷地感谢宁国夫人的点子,那些在旁边看着眼红的,也在心底暗暗打着主意,希望能够搭上宁国夫人这个大靠山。
实际上,宁国夫人在商人之间的名气一点儿也不差,她在京城时鼓捣出来的商业模式、记账方法等等,已经随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流向大江南北,她的名声随之流传,不少商人私下都说,宁国夫人是个财神爷。
明州府的人此前只当是风闻,如今眼见为实,才发现坊间传闻所言非虚。
宁国夫人真是个财神爷。
“什么?你说有人要给我送银子?”
叶蓁蓁怀疑自己听错了,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两位总管——张三和李越。
张三依旧还是正总管,负责管理崔府内外事务,李越是副总管主要的是管理崔府在明州府的铺子和田产,同时还要协助崔维桢跑一跑腿做一些事情。
他们两人今天突然一起过来告诉叶蓁蓁有人要给她送钱,可把她给吓坏了。
她可不能平白无故收别人的银子,那不是成了贪官了吗?她可不能给维桢的政途抹上污点。
于是她义正言辞地拒绝了:“都回绝了!告诉他们,咱们家不缺银子,不收礼!”
咱就是这么底气十足!
李越和张三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有些犯难,最终还是李越上前一步,仔细地解释了起来:“夫人,其实也不单纯是送银子,底下的那些商户主动给您送店铺的干股,这样的惯例是自古以来都有的,他们不一定是想让夫人您帮他们做些什么,只是求个庇护,以保行商平安罢了,以往那些知府都收下了的。”
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银子都是哪来的?不一定是剥削百姓的,有的是下面的人上赶着孝敬,其中商人就是个大头。
毕竟商人地位低,随便一些人都能踩上一脚,自然是要抱一抱当地最粗那条大腿了。
叶蓁蓁头一会儿当知府夫人,不了解其中的弯弯道道,原来还真有人上赶着送银子的。
如果这真的是官场和商场生态的话,那些收银子的官吏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不收白不收,送上门的银子何必拒绝呢?
但是叶蓁蓁不是很喜欢这种不明不白的银子,其实崔维桢都不一定有她廉政奉公呢,这人时不时给她送的那些玉石首饰,全都是下面人孝敬的。只不过他觉得可收,叶蓁蓁就不过问罢了。
想到这里,叶蓁蓁终于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在哪儿了,她可是从未受过下面人的孝敬,那些人不去找崔维桢,找她一个内宅妇人做什么?
“郎君可曾知道这回事?是他让我自行处置的?”
“没有,是这些商家越过了郎君,主动找上夫人您的。”
他们说这话时神情有异,似是另有内情,叶蓁蓁不免问了出来:“为何?”
张三神色愈发尴尬了,干笑了一声,说:“本地的商户都在传夫人您是财神爷转世,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故而都争抢着给您送银子,想要日后财运亨通呢。”
叶蓁蓁:“……”
这消息果然令人尴尬。
叶蓁蓁还是头一回听说自己是财神爷,以往在京城的时候,旁人都调侃她是散财童子,大把银子往外洒,从来不留财,比善财童子还要大方。
没想到来了明州府,居然成了财神爷了。
叶蓁蓁有些无语:“这是哪来的传闻?”
“都是那些商家自个儿传出来的,具体源头不可考了。不过,小人大概知道一些缘由。”
李越连忙把前阵子因为捐赠善款而生意火爆的商家列举了一通,才继续道:“夫人,说不定您是财神爷的消息就从中这里传来的。”
叶蓁蓁接过张三递过来的名单,上头的商户密密麻麻,位居前列的正好有参加捐款的那些商户,这种上赶着被割第二茬韭菜的架势,看起来他们在这次的慈善宴中收获不菲。
叶蓁蓁都无语了,不由问道:“如果我不收的话会怎样?”
李越想了下,道:“如果夫人您不收,他们大概会给明州府的其他权贵送干股,明州府的势力复杂,要送的人也不少,他们势必要大出血的。”
特别是上次参加捐款的商家,他们最近生意火爆,惹来的眼红也不少,如果不想招来麻烦,只能舍下血本四处打点了。
当然,与其四处打点,花费更多的银两,还不如直接打点知府这一条线,这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