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典礼
今年开始,全国的经济都在大踏步的往前走着,而顺意这边显然更领先了几步。就在前不久,这边还只是京城附近一个普通的县城,但现在却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技术开发区。
大片的建筑正拔地而起,每天都有大量新成立的企业,很多公司只有区区一间办公室, 但谁也说不准哪个以后就成气候了。
一河之隔的征途公司园区依然安静如初,但影响力却无处不在。徐柠是不愿意公司什么都做的,所以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培养合作厂商,比如资金跟技术支持,很多产品的次要零部件都是由外部企业供应的。
在这个过程中,征途公司还放出了大量技术, 其中很多都只是实验室意料之外的技术副产品,但对很多小企业来说却已经是能吃饱的高科技了。
这些都导致了,依托征途公司的产业迅速聚集。
不过,除了新增了很多的公司外,顺意这边还有一个大事,联合理工大学建成了。
建成典礼上,教育界的官员跟学者都来了不少,对国内高等教育来说,这是一次实验,一次把高校跟产业界紧密联系起来的尝试,就像硅谷那样。
很多人都抱着巨大的期待,当然包括徐柠。
原定的启动资金被他一再抬高,除了建筑花费,又拿出十几个亿购置实验设备,后续每年的学校经费都不会低于十个亿,而且还会递增。这笔钱在美元计价下, 也不过是两亿美元而已。
但在国内高校中, 这已经是富得流油了。相比之下,作为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京大跟隔壁那家,去年的研发经费仅仅只有七八千万。
这种经费上的巨大差距,就使得联合理工大学的意义更加重大,多十几倍的科研经费,意味着很多科研项目可以借着这个平台更加顺利开展,很多本来没条件的科研项目也可以开始。
徐柠当然也是要去的。
一大早,他就跟公司几个高管驱车赶到了。车子在门口停下,下了车,面前是只有个水泥门框的大门,倒也不觉得寒酸。
陆明正站在门口欢迎来客,看到徐柠他们,也过来打招呼。
“人来多少了?”徐柠问道。
“有一多半了,估计再有个半小时也就差不多了。要不你们先去校园里转转,我这边等人都到了就过去。”陆明说道。
“你还要在这一直等人到齐了?”
“多一些礼数总是好的。”陆明笑了笑。
徐柠点点头。“那我们先过去了啊。”
“好。你们快去吧。”
过了大门,几人继续往校园里走着,迎面就是办公大楼,然后再往里,是实验大楼,跟着是教学楼, 接着又是实验大楼。
整个学校,实验大楼占了一半地方, 教学楼占两成地方,老师家属院跟学生宿舍则占剩下的三成。从这种分配也能看出来,学校的重点在研究,硕博才是招生的重点,学生尽可能的少而优。
一边走,一边参观,他们很快就到了地方。
学校的建成典礼在图书馆前举行,这里也是学校最后建成的建筑。
很多人已经在三三两两的聚一块聊天了,徐柠大部分都不认识,但都过去一一握手寒暄。
对徐柠,大部分人同样也不认识,但一介绍,又都熟悉的很了。这位可掌握着学校的钱袋子,当然得热情一些。
等了不久,人总算到齐了,陆明也匆匆回来。然后就是剪彩,讲话。
陆明作为校长先讲。他拿着稿子,讲的还是那一套,不外乎大家共同努力,建设好学校一类的。
接着是几位教育部门的领导,一直到最后,徐柠才走上了台。
他没拿稿子,毕竟也不算什么重大活动,随便讲几句就好了。
接过话筒,徐柠向大家挥挥手,道:“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其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台下响起礼貌的掌声。
“怎么办好一所大学,你们都是行家,比我懂得多,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不过,如果说到高校怎么跟企业对接,怎么把科研跟产业联系起来,我的经验显然更多一些。
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国家近些年的科研经费不多,产出当然也不多。不过呢,我想请大家换个思路,怎么自力更生?我的答案是,科研还要跟产业界紧密联系。一项成果做出来,不能发几篇论文,得个奖就结束了,花了经费做出来的东西不能是没用的,还要能变成实际的应用。
这一点,美国显然是榜样,他们的很多技术都是高校先做出来,然后跟企业合作完成商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也能获得大量收益,从而支撑进一步的科研投入。
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做?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私立大学的灵活性,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有生存的压力。我们不一样,很多大学在办企业,但经费多数还要指着拨款。如果是做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那我们这样的高校体制也许更适合,但如果面向市场,那就不得不重新适应。
而联合理工大学,就是一次尝试,怎么把高校跟市场联系起来,不能闭门造车,要用实验室里的东西创造收入,变成继续科研的资金。所以,在这一开始就应该确定一个宗旨,科研要摒弃那些无意义的部分,要做就做有创新性的,有实际价值的。尤其是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严格掌控,这是要起导向作用的。”
徐柠不紧不慢的说了半个小时,台下众人听的倒也觉得新鲜,很多问题大家其实都隐约能感觉到,现在让徐柠一说就立刻清楚起来。
国内的高校跟科研机构运作是学习的苏联,是大团队的研发,是很多部门聚集在一块,本质上是为了集中力量攻克大型研发项目,所以后来能够在超算跟国防等重点项目上快速追赶西方。
而西方的科研是分散式,高校跟企业里有一个个的小研究团队,各自做一个项目,需要的时候很多小团队聚一块,不需要的时候各做各的。
这样的好处是全面不会有短板,但坏处是难以集中力量。这也是在一些明明西方领先很多年的领域,为什么会被国内迅速赶超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个是重点攻克,一个是全面开花。
当然,在探索前沿科学的情况下,显然是那种小团队更适合一些。因为西方的前面没有追赶的目标,必须探索新事物,只能广撒网,以增加探索到新发现的机会。
但是,这种历史惯性造成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就会带来一些问题。西方某方面的科技如果落后了,就很难再集中力量追赶回来,也没有那个动力。而国内如果某方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怎么探索基础科研的未知领域同样是个大问题。
很难说不同模式的好坏,但确实是各自适应现阶段发展情况的科研模式。
国内现在基本都是低端制造,不需要探索,只要跟着西方发展方向走就对了,正适合那种集中力量攻克技术。
但是,征途公司明显走得太快了。只说研发的投资力度,他们公司基本领先所有同行,技术追赶极快。
公司内部评估,以现在的科研投资力度递增,用不了几年就能在行业内登顶,所以必须从现在就重视前沿技术的研究。这也是徐柠热衷基础科研投资,以及花大力气成立这个联合大学的原因。
……
ps:下一章到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