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572章 大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至于说多五千兵额,这也不算什么。
    连刘宗周都不好说什么,毕竟皇帝连烈士遗孤都想到了,给了安排。
    讲武堂、海军学院、陆军学院,甚至炮兵学院、骑兵学院等,都是军官和专业技术兵种培养的地方,其招收的其实是现役士兵,就是从各镇选拔优秀士兵送去深造。
    各学院里的学生,也不是额外招收士兵,不增加兵额军饷,大家也没意见。
    讲武堂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军官,各学院则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兵种,互不冲突。
    朝廷也会继续开设武科举考试,武举考试,考武艺也考军事策略,军事谋略还置于军事武艺之上,武举相当于武官选拔制度的一个补充,主要是用以发现遗漏人才。
    各级学院、御营、外镇、屯镇、团练在编人员,甚至民间良家子,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和文科举一样,也三年一考,有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并有武状元等。
    通过不同的考试,可以录入不同的学院,或是进不同的军镇,到了举人进士一级,还能进讲武堂受训,然后出来就能授武职。
    大体上来说,武进士们,先在院校训练,然后先授为侍卫,再外放为军官,从副职干起。
    要想考武举不容易,毕竟要文武兼备,尤其是兵法战策的本事,还得在其个人骑射战技之上,甚至还要兼考点四书五经以及武经。
    骑马、射箭、拉硬弓、舞大刀、举大石。
    这一整套考试内容,其实只适合军官们来考,一般的民间百姓,读书识字的都不多,骑射更难。
    所以朱以海设立的这个武举,其实主要就是对现役武官选拔的一种补充,你要是真有本事,但因为没战功之类的没机会表现,那你参加武举考试,展示你的能力,不仅是骑射、力气,也展示你的兵法战策,只要你能证明,你达到某个层次,各级武举考试难度不同,以此筛选。
    达到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授以相应的官,给予提拔,甚至给予进讲武堂或专业院校培训的机会。
    升官不仅仅是打仗立功,毕竟有时没仗打,或者在后面协助等,那也无法证明。
    所以这也是一个补充。
    要求也高,文武兼备,所以一般士兵、军官,或是士族豪强子弟,普通百姓也很难通过。
    能考中武举人的,那肯定起码也是有个营官能力了,而能成为武进士,那说明至少是能带兵千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文武兼备,那只能在军中努力杀敌,用实际带兵能力来证明自己,以获得升迁,而不能走这条路子了。
    当然,如果是将门子弟,他们考武举,肯定有优势。
    大明罢撤卫所,取消了武官世袭制度,所以重开考举考试,未尝不是对武将们的一个补偿福利。
    朱以海为何突然要新设四卫、重开科举,其实不过是稳定皇权。
    权力的本质,其实就是排排坐,分果果。
    利益分配,就是权力本质。
    谁掌握了这个分配权,谁就握有真正权力。
    如何分配,则体现权力。
    有时甚至得妥协、让步,利益交换等等,都不过是细节。
    手握资源、利益分配大权,皇帝自然高高在上,但分配不好,利益不均,就容易出事,所以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权衡好,把利益分配好。
    就算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但起码得取一个优先的值。
    要尽量拉拢团练大多数人,否则位置就不稳了。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其实都是最懂这个的人,而许多亡国之君,就不懂这些,他们以为权力是来自于皇帝这个头衔,其实根本不是。
    甚至那些末代皇帝们,连真正的分配权都没了,所以圣旨出不了皇宫。
    就算皇帝,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组建一个利益同盟,拉拢绝大多数人站在自己的一边才行,否则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最终不是被绑架就是被抛弃、背叛。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但却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
    强盛如隋帝国,落到一意孤行的杨广手里,也一样二世而亡,就是因为他制订的决策,不管对错,但首先就已经彻底的背弃了他的核心支撑阶层。
    没有了底层支持,一切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所以杨广最后死在关陇集团手里,甚至死在他一手招募组建的禁卫骁果军的手里。
    朱以海起兵以来,一直定位自己是重建明朝,而不是中兴明朝,所以他不断的改革旧制,但不是如王莽那样的改,而是交换。
    每拿走一项权力,他都会先拿出一样等价权力来交换,甚至给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就好比朱以海以现在天下动荡饥荒四起为由,要求百姓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甚至要求统购统销,但这条政策红线的后面,是朱以海对统购粮价的提升,按市场需求制订合理价格,而不是简单的随便定个价格。
    就算他铸币,发行兑换券,也都是严格按一比一发行,决不敢跟朱元璋一样无准备金的随便印大明宝钞。
    朝廷搞粮食统购统销,但没有因为掌握垄断权力,就压低百姓粮食收购价,也没有因此肆意抬高粮食出售价格,他在努力的维持着平衡,既要保证粮食恢复生产,还得保证种粮百姓的收益,又不能让百姓吃不起粮。
    鞑子北京年后粮食都卖到十两银子一石了,黑市价格更高。
    而现在江南在夏收后,粮价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两一石左右,这个价格甚至到了崇祯初时了。
    把有限的宝贵粮食,尽量调度供应军民,不让人趁机哄抬粮价,保证一个较安稳合理的价格,这个耗费很大精力,甚至费力却不得利,但朱以海很坚持。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大战动荡之时,粮食不是简单的食物了,他代表的是稳定,是民心。他统购统销,不让那些地主豪强们借此贩粮弁利。
    但却又给他们机会,放开对盐茶酒矿等的合法经营权,粮食上限制,就给予其它方面的放开补偿。
    不让军官们吃空饷,就得给他们亲兵名粮补偿。
    不让他们克扣军饷,那就得提高俸禄,甚至额外给一笔公使银。
    有些东西,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一句不许贪污克扣,就真的能让下面人都遵守的。就好比一个县官,一年就那几十两银子俸禄,一个书吏,一月就一两工食银,他们不贪这可能吗?
    最终不过是又加到了百姓头上。
    就如当年崇祯朝加征三饷时一样,说是一亩地只加征二分银,说是根本没多少,他们却忘记了,以大明以前的制度,朝廷每征一两税赋银子,这背后面那些官吏们私自加征的火耗会有多少。
    只要当兵的敢战,有军纪,却连当兵的饱饭都供不了,这不是耍流氓吗。
    朱以海收回了火耗加征权,明确限制了火耗数量,把这些归公,然后再直接以养廉银、公使银的名义,再发放给各级官员们。
    一个总督给两万两,一个县令都给千两。
    有人觉得太多了,是俸禄几十倍。
    但他们却忘记了,其实就算是个县令,一年仅那些陋规,都有几千两收入,这还不是贪污克扣的。
    所以把灰色收入,变为合法收入,予以正式整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睁只眼闭只眼,底下都被掏空了。
    如果正规起来,起码一切放在阳光下,有法有据可依,如果有人乱来,真要查处起来也简单。
    而县令们有了明面上的这笔补贴,也能自在惬意,不用想办法搞那些东西,也能过的不错,自然不会人人都想着贪,贪官肯定还有,但不会成为普遍性的问题。
    朱以海从不自欺欺人,那没意思。
    大明烂到根子上,其实也不全是说制度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三百年左右,基本上都要烂到底。其实这不是制度问题,也不是什么天命气数问题。
    而是生产力限制问题,大一统的王朝,经过二三百年发展,其人口必然繁衍到一个极限数字,而王朝的制度经过这么多年,也必然到处都是问题。
    于是最终就是豪强兼并、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等等问题。
    唐朝不天下养朱,他也一样崩溃。
    宋朝没有藩镇割据,也架不住灭亡。
    满清入关,但一样也就二百多年国运。
    本质就是生产力达到限制了。
    所以经历一场大乱后,或十几年,或几十年,天下动荡,人口锐减,旧王朝倒下,新王朝诞生,那些旧的皇族宗室、勋臣外戚、甚至是士族豪强纷纷倒下。
    一批新的军功贵族、地方豪强也随之举起。
    权力洗牌,资源重新分配。
    于是各个王朝末年那些要命的问题,诸如土地兼并,政治腐败,农民失地、饥荒等都随之而去了。
    许多王朝因农民起义、异族入侵等灭亡,但实际上那些不过是表象,是引火索,王朝真正灭亡的因早就种下了。
    天下的土地产出,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了,尤其是生产资料被集中垄断在少数贵族豪强手里后,更加加剧了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矛盾越发尖锐,所以最终就会以灾荒饥饿、异族入侵,或农民起义等方式掀翻这个旧王朝,重新洗牌。
    崇祯年间大明有多少人?
    官方数量几千万,但后世推测应当有一亿多人口了。
    这个数字,在明末时,已经达到一个峰值极限,所以随便一场饥荒,一场战争,就会引发动荡,最终灭亡。
    朱以海是学过马克思的,也喜欢翻毛选。
    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明只能重建,无法中兴。
    必须另起炉灶重来。
    原来的那一套旧制度,再怎么抢救都没用了。
    他只是借用了大明的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对抗满鞑,但真正要稳固兴盛,还得搞出一套全新的架构纲领。
    朱以海的架构,可比满鞑高明多了。
    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不过就是群抢劫的野蛮人,喜欢烧杀抢掠。
    到了黄台吉时代,招降了些汉人文官武将,也开始玩制度了,但学的都是大明已经过时的那套东西。
    只不过当时他们还比较单纯,凝聚力比较强,也没那么多花花肠子,所以创业还是挺顺利的。
    等到他们入关后,其实搞满蒙汉合流的鞑子已经中毒了。
    甚至毒的不轻了。
    历史上他们成功了,也不是他们有多强,而是大明那个时代,没有鞑子,李自成也会取代,李自成就算不行,张献忠也会取代。
    甚至可能那些江南士大夫,再拥立一个皇族朱家藩王,再建一个明朝。
    但这些人都没超脱时代限制。
    就比如鞑子入关后的那些制度,没半点建设,很落后。
    他们面对朱以海的强力反击,只知道一个办法,加征税赋。当财政越来越危急时,便开始明着抢劫。
    对明宗室外戚勋臣的田地庄园财产,一开始还说优待保留,然后现在全都直接没收充公,甚至找理由大肆屠杀。
    对盐商等大商人,也开启杀猪割韭菜模式。
    面对各地反抗的义军,他们除了屠城杀人表达无能的愤怒外,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据从北京发来的秘报。
    鞑子现在已经开始在商量一些紧急的抢救办法,一是加大对汉人的抢掠,加征已经征不上来钱粮了,那就直接抢。
    其二就是降低八旗的粮饷。
    给他们多分些田地,把汉人划拔给他们做包衣奴才,然后取消八旗的粮饷,甚至让他们自备武器,掏银子买装备。
    战死什么的也不再给抚恤,或者先欠着。
    对绿营兵,也提议全都划拔给八旗做户下人,给予一定的地位、财产权等,但如此一来,就不用再给粮饷、抚恤这些了。
    既然原有的一套,已经维持不下去了,那就只能另寻他法。
    不管是文明还是野蛮,只要能改变困境,他们就顾不得了。
    大明这边在增加军饷,提高待遇,而鞑子那边却要开始减饷甚至欠饷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