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9章 伐蜀大计
曹亮在西陵之战后并没有返回洛阳,虽然夏侯玄、桓范、裴秀等大臣一再上表,请求曹亮回京视事,但曹亮却是置之不理,驻留江陵,继续当他的甩手掌柜。
曹亮之所以一直滞留于荆州,还是有着他的战略考虑的。
灭掉了吴国之后,只剩下一个蜀国,按照其他的大臣的想法,连年用兵,兵疲民贫,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更何况蜀国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急切之下恐怕也难有收获,所以先缓上他几年,等魏军兵精粮足之后,再行征讨之事亦未迟也。
不过曹亮显然是不愿意等的,三国之,魏国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为黯弱,如今魏军连强吴也给灭掉了,只剩下最弱的蜀国,正是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将它拿下之时,为何还要等三五年呢?
现在曹亮一统天下的决心十分的强烈,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任何的力量来阻挡他实现这一壮举了。
天下一统,四海靖平,一直以来都是曹亮的夙愿,如今夙愿即将得偿,他又如何能轻易地放弃?
至于朝的政务,曹亮认为交给夏侯玄等人即可,反正曹亮自从登基之后,也基本上只管军事不管政务,这甩手掌柜当久了,曹亮也无心去理政了,他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平吴定蜀一统天下上面。
而且夏侯玄等人处理朝政也是井井有条,曹亮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将朝政诸事交给他们,自然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退一步说,夏侯玄等人真的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的话,曹亮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毕竟天下的兵马大权,那是牢牢地掌握在曹亮手的,谁敢谋反,曹亮弹指挥间即可灭之。
曹亮始终坚信一句话,真理永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内,只要自己牢牢地掌握兵马大权,任何人都掀不风浪的。
西陵之战后,吴国的残余力量也只剩下了交州,不过曹亮相信羊祜,应该可以很快地摆平交州,所以交州那边的事情基本上用不着曹亮去操心。
而且交州那边路途遥远,来回传递一个消息,也需要成月半月的时间,曹亮想要远程遥控指挥战斗也不太现实,所以干脆曹亮就放手让羊祜去打,一切让他便宜行事。
而曹亮在荆州也没有歇着,除了督促杜预的右军团向永安方向推进之外,曹亮还得通盘考虑伐蜀之战的战略安排。
伐蜀着实是一个大工程,无论是进攻路线的规划,还是兵力部署的安排,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都是需要曹亮做出全面考虑的。
这一战将会是曹亮平定天下一统九州的最后一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打赢了从此天下太平河清海晏,打不赢得话,那蜀国的割据势力必将会长久存在,将会彻底地破坏曹亮一统天下的计划。
所以那怕是最后一战,曹亮都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行,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心理。
虽然在关陇和西陵一带,曹亮与姜维两度交手,都取得了胜利,但姜维的兵力损失也并不太大,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司马伦和陆抗先后降蜀,让蜀国的实力是大大地增加了,现在蜀国的兵力甚至是超越其最鼎盛的时期,比诸葛亮当初北伐之时,还兵强马壮,实力直追刘备称帝蜀汉开国之时。
当年刘备在汉打赢曹操之后,声势浩大,兼拥益荆二州,带甲兵数十万,隐然有与曹操争雄天下的资本。
那是蜀汉最为风光的时候,不过随后盛极而衰,乐极生悲,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刘备败于猇亭亡于白帝城,蜀汉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纵然有天纵奇才诸葛亮力挽狂澜,但奈何力量悬殊时运不济,六伐原而无一功,最后星殒五丈原。
风雨飘摇之蜀汉政权摇摇欲坠,只不过是因为魏国的内乱而得以苟延残喘,但随着曹亮平定原,强势崛,蜀国的末日也来临了。
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国的流砥柱,如果没有姜维的话,蜀国能不能坚持到现在还真不好说。
对于姜维这样的对手,曹亮自然是十分谨慎的,丝毫不敢加以轻视,那怕是曹亮拥有天下大部分的州郡和疆域,都没有半分骄傲矜狂,因为他很清楚,行百里而半九十,不到最后一刻,曹亮都不敢有任何的松懈。
姜维在收纳了司马伦和陆抗的两支军队之后,实力大增,兵力将近扩充了将近一倍,由十多万人激增到了二十万人。
就益州一地的税赋收入,真要是去养活二十万的军队,也着实是勉为其难的,不过在司马伦和陆抗入蜀之时,还是带去了大量的粮草和辎重物资,短时间内可以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
大敌当前,姜维也不敢轻易地削减兵员,但如果继续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体系,对蜀国的经济民生也是一个不堪重负的结果。
不过姜维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屯田,这也是自诸葛亮时代蜀国就常用的一种解决军队粮草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益州号称是天府之国,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而最缺的是劳动力,由于人口不足,大量的土地撂荒,屯田既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又可以开垦荒地,那怕将来退耕于民,依然还是良田。
姜维退守益州之后,采取了轮守轮耕的办法,也就是一部分的军队戍边,一部分军队屯田,等到了战事,再征调全部军队参战,这样既可以保证边关有人值守,而且能获得大量的粮草来补充军队。
因为姜维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多长的时间,蜀国时刻饱受魏国的威胁,在战备上是不能有任何的松懈的,姜维做为大将军,他要考虑的问题是全面的,既要做出军事上的妥善安排,又要考虑到国计民生的事,所以姜维时刻地维持着平衡,让国家机器能有效地运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