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0151章 粮食,必须官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萧何正愁眉苦脸的走在蒿街,向阳城延解析刘盈‘禁贾屯粮令’所会导致的后果之时,未央宫内,送走萧何、阳城延二人的刘盈,也是等来了母亲吕雉的到来。
    同过去十数日般,将意图起身招呼的刘盈摁坐下来,吕雉便坐在了刘盈身边,问起了方才的事。
    “前些时日,盈儿言欲劝酂侯布令关中,以禁商贾屯粮、货粮事,又于长安南设粮市,售少府平价粮与关中民。”
    “酂侯方才入宫,可是为此事?”
    听闻此问,刘盈只面带微笑的一点头,稍有些感怀的长叹了口气。
    关中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其实并非是什么新出现的问题。
    无论是刘盈脑海中的那段陌生记忆里,汉室过往几年的粮价跌宕,亦或是前一世,刘盈成为傀儡天子后的那些年,粮价,一直都是长安朝堂的一大心病。
    结合刘盈尚未穿越而来时,对过去所保有的记忆,以及前世成为傀儡天子后的印象,‘粮价’一词,始终是朝议、廷议的主要内容。
    在刘盈脑海当中,关于粮价最早的记忆,便是汉五年,即垓下一战那年,刘盈被当时还只是汉王的老爹刘邦送往长安。
    刘盈清楚地记得,关中那一年的粮价区间,是每石二千五百钱到四千钱,秋收前后底,春、夏两季高。
    之后的汉六年,关中的粮价,便经历了有汉以来,第一次有人为痕迹的暴涨!
    在汉六年,也就是韩王信即将跳反,汉匈白登一战在即那一年夏天,关中的粮价,一度涨到了八千钱一石!
    八千钱一石的粮价,究竟对底层百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刘盈并不清楚。
    但有一个数据,或许能侧面说明,突然暴涨的粮价,究竟会对汉室、对天下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
    ——汉五年春,刘邦于洛阳继天子位,立汉国祚,几乎是同一时间下令:凡自山林走出,至官府登记户籍,以为汉民者,皆授公士之爵、百亩之田!
    在《授民田爵令》的带动下,在汉五年春天到秋天,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光是三千里秦中,便迎来了‘人口大喷发’。
    直到如今,都还储存在丞相的内史户籍档案里,那半年的时间,关中的户口,便从十五万,暴涨到了将近六十万!
    在籍人口,更是从不到八十万,暴涨到了将近三百万!
    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六年,同样是半年的时间,同样是春天到夏天,关中的户籍、人口,却诡异的没有丝毫增长!
    ——要知道今年,可已经是刘邦颁布《授民田爵令》的第七个年头了!
    而即便是如今,也依旧有不断从深山老林走下来,领取户籍、田亩的关中百姓,让关中的户口、人口按每年一成左右的速度增长!
    那为什么汉六年,《授民田爵令》刚颁布之后的第二年,关中的户口、人口,便诡异的没有再增长呢?
    难道是居高不下的粮价,让那些躲进深山老林,以躲避战乱的前秦、战国遗民不愿意下山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被记录在汉室的档案当中,刘盈也很确定未来,某位太史公的史书之上,也不会为这个问题,给出太过明确的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太过于残酷,又太过于令人悲痛······
    事实是:《授民田爵令》颁布的第二年,‘下山登记户籍可以领田亩’的消息传播的更为广泛的汉六年,关中新多出来的户口,比汉五年还要多!
    但在那一年,在那‘石八千钱’的天价粮食面前,有数之不尽的农民,从最开始的卖儿、卖女,到后来的易子相食,最终,沦落到了活活饿死的地步······
    才刚下山,从官府领到田亩的‘新民’,都没来得及适应自己‘汉人’得身份,就发现自己倾尽家财,都买不起春耕的粮种!
    早一些下山,或本身就没有上山避难的百姓们,更是欲哭无泪的看着手中,那一堆堆卖了几百石粮食才换来,如今却买不回几十石粮食的铜钱。
    就连官府、朝堂,乃至于天子刘邦,在如此令人发指的超高粮价面前,都只能祭出‘汉三铢’这种自掘坟墓、自毁根基的经济举措,以缓解中央财政的困局。
    自汉六年那次全关中范围内的粮价鼎沸起,关中人口锐减、户口减少,粮价举报不下,私铸三铢荚钱成风等一系列后遗症,都让汉室,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困顿。
    为了抚平那一次粮价暴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汉室容忍了‘面值半两的三铢钱’这种怪胎,在汉室存在了足足八年。
    直到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驾崩,太后吕雉亲颁诏谕,禁民私铸钱,汉室的货币市场才稍稍回到正轨。
    至于粮价,那就更不用说了。
    ——刘盈至今都还记得:前世,自己年满二十二岁的那一年,即汉十九年,关中的粮价,也依旧没有跌下每石千钱!
    在原本的历史之上,为了让关中的粮价,从汉六年的每石八千钱,降到汉武帝元年的每石六十钱,汉室,足足耗费了近百年的时间。
    而这百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便被后世史学家笼统的称之为:文景之治······
    “母后或有不知。”
    将沉重的心绪从瞎想中拉回眼前,对母亲吕雉稍一微笑,刘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带上了些许沉凝之色。
    “去岁秋九月,儿因整修郑国渠而往莲勺,沿途所见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之关中农户,不知凡几。”
    “至莲勺,得见自来而修渠之渭北民壮,儿更屡见民男岁三十余,却仍骨瘦嶙峋,面呈菜色者!”
    “——须知父皇授民田爵,至今不过六岁;凡关中之民,皆坐拥百亩良田!”
    “得此百亩良田,又身一户之栋梁,然粮米之缺,却仍使此辈食不饱腹啊······”
    面带哀愁的摇头一声长叹,便见刘盈将嘴唇稍抿紧了些。
    “先前,儿还不知个中详由,只当关中水利多年久失修,田亩累年减产,这才使民耕于田,而农获不足食。”
    “然往十数日,而卧榻静思良久,方知关中民食不饱腹,非因粮产不足。”
    说着说着,刘盈的情绪,也是稍有些激动起来。
    “——良田百亩,纵亩产二石,亦可得粮米二百石;去农税、口赋,亦余不下百九十石!”
    “得此粮百九十石,一户五口之家,安能不足食?”
    “须知今,纵南、北二军之卒,年食粮亦不过三十石!”
    “粮米百九十石,当可供养夫妻二人、父母双亲,另儿孙五、六,而另有余!”
    说到这里,刘盈终是按捺不住胸中恼意,将手紧紧握成拳,不轻不重的在自己膝盖上砸了一下。
    “若非往数年,关中粮商恶贾附食民血,如今朝堂,何愁父皇大军之粮草?”
    “何愁整修郑国渠之力役、兴建长安城之钱粮?!”
    “每念及此,儿恨不能提三尺之剑,尽屠关中之粮商米贾!!!”
    满是怒意的发出一声低吼,刘盈又是用拳头狠狠砸了一下身侧的软榻,一时间,竟气的连胸膛,都有些起伏不定起来。
    见刘盈这般作态,一旁的吕雉轻笑之语,暗地里,也是默然点了点头。
    “难得盈儿于粮贾、国本之事,得如此透彻之知解。”
    面带笑意的发出一声赞可,便见吕雉温柔的拍了拍刘盈的手背,稍带试探道:“然纵如此,盈儿也不当以偏概全才是。”
    “盈儿需知,低买高卖、牟其差利,乃商贾安身立命、发家致富之本。”
    “凡贾者,若不明此道,皆无以得利。”
    “及关中粮商,虽偶有不轨之举,却也有‘为民储量’之功;纵米价稍贵,亦不至言曰‘附食民血’之地······”
    温声抚慰着刘盈隐隐有些暴躁起来的情绪,便见吕雉面色稍一滞,旋即若有所思的低下头。
    只片刻之后,又见吕雉意味深长的一笑,稍凝望向刘盈目光深处。
    “盈儿方才言:粮商恶贾?”
    “莫非天下之奸商,只粮贾一类?”
    听闻老娘突兀的发出这么一问,刘盈只稍一思虑,便余怒未消的嘟囔道:“余者,儿不知。”
    “然粮贾,确当尽为意欲颠覆社稷,乱我汉家之逆贼!”
    见刘盈才刚平复下去些许的情绪,被自己一个问题又重新点燃,吕雉却并没有着急宽慰,而是笑着一仰头。
    “哦?”
    看着老娘几乎明写在脸上的‘展开说说’几个字,刘盈也是不得不暂且压抑住心中恼怒,稍一措辞,便侧过头。
    “吾汉家治天下者,其本有三。”
    “一曰:孝;二曰:农;三曰:陵。”
    “孝者,百善之先,为吾汉家用于引民向善。”
    “而农者,自三皇五帝以降,便乃为国本、民本。”
    “陵,便为邑;乃父皇取奉春君娄敬之议,广迁天下豪杰入关中,以为强本弱末之策。”
    “孝、农、陵,乃吾汉家治国之三本;又三者相辅相成。”
    面带笃定的道出此语,刘盈的目光中,也是迸发出了些许精光。
    “而今,粮商恶贾之所为,尽损此三者!”
    “——粮商恶贾屯粮居奇,哄抬粮价,首损者,便乃农本!”
    “今关中,每逢季夏之后、秋收在即之时,粮价立跌;及春、夏二季,民青黄不接之时,粮价又立涨!”
    “长此以往,若民皆因粮价之跌宕,而失农耕之欲,吾汉之国本,便当立为不稳!”
    听闻此言,吕雉只面色淡然的一点头,就见刘盈稍一清嗓,便继续道:“次损者,乃陵本!”
    “——陵邑之制,本乃关东远长安,又地方豪强富户尾大不掉,郡县二千石不能治,方借‘孝守帝陵’之名,强迁关中而弱之。”
    “然今关中,凡货粮之贾,几无一不为汉七年,萧相国自关东迁入长陵之地方豪强!”
    “长此以往,吾汉家强本弱末、强干弱枝,镇豪强而善黔首之陵邑制,岂不成了关东豪强迁居关中,以压剥关中民之进阶梯?”
    “待往后,闻‘迁关中帝陵而守灵’,恐关东豪强,当不复今如丧考妣之色,反尽弹冠相庆,以鱼肉关中民!”
    听到这里,吕雉的面容之上,顿时出现了些许异色。
    粮价的起伏,会影响农业生产,这一点自是无可厚非。
    ——粮价跌宕不定,谷贵伤农、谷贱害农,自然会导致百姓的耕种意愿下降,动力减少。
    这也是如今朝堂,乃至于整个天下的共识。
    而当刘盈说出‘粮价起伏,不单单伤害农本,还会破坏民风、孝道,以及陵邑制度’的时候,吕雉还没有太当回事儿。
    直到刘盈说出来这第二点,吕雉才猛然反应过来:对啊!
    如今关中,那些个哄抬粮价的粮商,可都是早年,从关东迁入的地方豪强!
    陵邑制度的本意,原是把这些地方官没法治理的刺儿头拉到关中,顺带压制一下,好巩固国本,以防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但如今的状况,可不正如刘盈所说:原本应该到关中被镇压的地方豪强,都如鱼得水的开始剥削起了关中的农民?
    照这样发展下去,真要过了百八十年,刘盈的猜测,还真有可能成为现实!
    ——听说自家被强制迁入关中,地方豪强非但不恐惧、不失落,反而兴高采烈地表示:终于可以换个地方,而且还是天子脚下,去鱼肉关中百姓了······
    “其三,孝本······”
    正思虑间,刘盈却是自顾自的,道出了自己的第三点看法。
    “孝道者,乃子孝父母亲长,妹弟恭兄姊;及孝行,亦不过供养以粮米、布帛。”
    “然今,关中民自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何来余财,行孝道的亲长?”
    “长此以往,岂不关中之民尽奔走于生计,而枉顾孝道?”
    “如此,孝本便不复存在,吾汉家之民,亦当不复见淳厚之风······”
    言罢,见老娘只若有所思的陷入思虑之中,刘盈却是没做停留,直接道出了自己的结论。
    “故儿以为:为吾汉家之万世计,粮商,必绝于关中,乃至于天下!”
    “粮米之货买,关乎吾汉家孝、农、陵三本,又乃兵马调动之时,不可或缺之重器!”
    “如此重器,绝不可付于贱商恶贾之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