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七十四章 辽东之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李兴在大方向上进行布置,各级官员进行补充提问,将辽东的发展布局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在不违背汉制律法的情况下,李兴几乎把各个方面的制度规划全部修改了个遍,整个辽东管理体系近乎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后,李兴就开始了摸鱼闲逛的日常。
    在草原之时因为危机四伏,一刻不敢放松。李兴每天都活的极为紧绷,如今终于有了一方立足之地,懒惫的本性便开始逐渐释放。
    每日的工作便是喝喝茶练练武,身边跟随的小吏会事无巨细的将每天各项工作进展汇报,发现不对的地方李兴都会随口提点几句,每日的工作便结束了。
    身边多是忠心能干之人,能动口就解决的事情,何必要累着自己呢。
    这段时间李兴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下访,今天军营里溜达一圈,明天田地里晃荡两次,后天市场酒馆里逛一逛。
    时而明察,时而暗访,一边刷着脸、收拢军心民心,一边体察民情、整顿吏治。
    繁重的工作换个方式就变得轻松了起来,忙半天、歇半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个时代的娱乐十分匮乏,为此李兴还把拔河、象棋之类有益身心的游戏弄了出来,并在军中和民间推广。
    当然,虽然心里紧绷的弦松了些,但李兴并没有彻底放下,毕竟平静也就是这两年的事,现在他管的也只是这一郡之地,此后的乱世一旦拉开帷幕,他怕是再没有了如今的轻松。
    与李兴的轻松愉悦相对,辽东的百姓这段时间是忙的不亦乐乎,但却都充满干劲。
    伴随着一项项政令的下拨,无数钱粮农具禽畜等物资,被官府以赈济、福利、借贷等方式纷纷下拨,各项赋税纷纷削减废除。
    巡逻士卒从早到晚,每天一边巡逻一边喊着新政策,就连稚子孩童都快能背下来了。
    但老百姓们并没有任何厌烦,每次听到都开心不已。
    一项项政策伴随着“真金白银”发下来,换谁谁不开心。
    之前还在担心今年家中存粮够不够吃到秋收,秋收时的粮食能留下几分。现在他们却开始犹豫今年的粮食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了。
    官府不仅以高价回收粮食,还推出了新粮换陈粮的政策,一斤新粮可根据粮食质量和新鲜情况换取一斤二两到一斤半的陈粮。
    虽然是陈粮,但存放的都很好,就是口感差了点,对于他们而言,这算什么?灾荒年里连草都吃,不换是傻子。
    ……
    赵二是苋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黑户。
    以前天高皇帝远,在辽东当地豪右就是土皇帝,肆意妄为,苛捐杂税数之不尽,百姓苦不堪言,赵二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家中贫寒,在族老的照顾护佑下,他和家中的几个兄弟都成为了黑户,与长兄共用一个户口,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
    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虽然饿不死,但是每天饥一顿饱一顿,时不时还要冒着被野兽袭击捕食的危险去山林野外刨食才能活下去。
    但随着辽东发生的剧变,这一切都改变了。
    官府的新政策和命令很快便传遍了整个辽东,就连他所在的村庄也每天都有人在喊着口号巡逻,据说一天能有十斤的粮食,整个村子就五个名额,年轻力壮的五个小伙子抢到了这个差事。
    赵二也想去,他年轻力壮,而且为了吃食,常年在山林里刨食,练就了一身不俗的本领。但只可惜他是个黑户,而且一开始他也不敢相信,认为这就是官府骗人的把戏。
    但后来,随着每天他们领走的一袋袋粮食,他们才相信官府说的是真话。
    而再之后,随着户籍在册的村民一个个更换领取了“身份证”,然后根据年龄和家庭情况从官府那里以人头为单位领取了不等的粮食、食盐、布匹等,整个村子的黑户都坐不住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李兴安排发放的补贴是有着明确标准的。
    这次因为是第一次,而且辽东贫困百姓较多,很多已经难以支撑,所以补贴力度较大。此后只会针对于一些老幼病残会有专门的补贴。
    看着老大领回家的十石大米,赵二眼睛都红了。家里已经断米一个多月了,每天靠着野菜果子为食,根本吃不饱。
    再想想天天喊得政策里说的以后再没有口赋、算赋等苛捐杂税,只留下农税和商税,徭役、兵役有偿而且全凭自愿。
    心里一横,赵二直接到了村里的户籍处。
    站在队伍后面,赵二打眼一瞅,两个半大小子坐在户籍处,拿着毛笔正认真的登记着。
    赵二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能当上了“官”呢?
    李兴也是没办法,为了尽快铺开,必须要宣传到村。可手下识字的人太少,不得不把族中培养的这些孩子拉了出来。
    他们的算学和文学都已经小学毕业,做这种工作绰绰有余。
    两个人相互对照之下,也出不了大问题,之后还会有人复审抽查。
    心里七上八下的赵二等了一会儿,终于轮到了自己。
    “姓名?”
    “赵二。”
    “年龄?”
    ……
    两个小先生一问一记,将他的情况盘问了个遍。
    随后从身后的箱子里掏出来一块牌子,在上面用刀深深刻上他的信息,交给了他。
    如获珍宝的将“身份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摸起来质感奇特。
    “好了,去领你的福利吧。”
    “好嘞,谢谢大人。”赵二轻舒了口气,连忙应是。
    待领完福利后,赵二扛着麻袋转身便欲离去。
    “等一下。”另一位小先生忽的开口道。
    赵二心中惶恐,低垂着头小心地看着那位小先生:“大人,何事?”。
    小先生打量了他两眼,这次发放的福利数量不少,一般人很难一次抗完。而赵二扛起麻袋来竟然一副毫不费力的样子,明显力气不小。
    “你身子挺壮实,又在野外生存多年,是个当兵的好材料。愿意的话,可以去旁边的征兵处报名。”
    “若是入伍成功,每月薪资100钱5石粮食,食宿全包,家里减免赋税,还有诸多福利,之后晋升的话待遇更好。趁着现在兵源稀缺,入伍条件松些,你可以去试一下。”
    赵二听到这话神情一愣。
    小先生似是习惯了这种反应,看穿了他的心思:“放心,我没骗你。你去看下就知道了,入伍就发钱,而且现在也没仗打。预备期半年,每天就是训练没有什么生命危险,预备期间想退伍随时可以回来。李太守亲自发令,不会骗人的。”
    也不怪赵二这般反应,李兴对于士卒的待遇确实好的过分。
    仅是一名寻常士卒的薪资就抵得过大汉寻常一户百姓一年的生产收入了,还不算食宿和其他福利。一人当兵足以养活一家。
    听到李太守这四个字,赵二条件反射想起了村里巡逻卫士的口号,打头都是李太守有令,心中顿时信了大办。
    “多谢大人!”赵二连忙道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