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二十章 建国前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作为前线将领的左良玉上书朝廷,其实也得到了朝廷诸公们的重视,但是吧,重视归重视,但是要炮却是没有的。
    结果洪承畴花费了一番手脚,给左良玉弄来了两门红夷炮,但都是两千多斤的大家伙,只能摆在叶县城头上充当防御火炮所用。
    至于小号的红夷炮一门都没有!
    反正明军里根本没这玩意,明王朝仿制红夷炮也有些年头了,虽然也仿造过不少的小一号的红夷炮,不过也都有大几百斤甚至上千斤,并且为了追求威力普遍都是倍径比较长,再加上明军根本没,也不理解新式的双轮炮架,还是用着那种小四轮的舰载火炮炮架。
    基本别指望能够拉着这些火炮到处跑。
    至于仿造,他们连见都没见过,鬼知道是什么样的,自然也就不可能给左良玉了。
    到目前为止,明军都没能缴获哪怕一门保乡军里的两斤半野战炮,别说缴获了,都没几个人能够靠近观察并活着回来。
    所以很多明军将领知道了保乡军有一种轻便小红夷炮,但是这玩意具体是怎么样的其实也搞不清楚。
    所以朝廷工部想要仿造保乡军的这种轻便小炮,还需要一些时日。
    倒是左良玉那边良玉一看上头没办法,为了自保,也算是为了扩充自家的实力底蕴,已经是琢磨着自己找工匠铸造这种小红夷火炮了。
    只是没有样品可以参考,甚至连具体结构都弄不清楚,只凭借着远远看那么一眼所画出来的图样就想要仿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左良玉不仅仅打算自行仿造保贼军里的轻便小红夷炮,更打算仿造保贼军里的那种大鸟铳。
    他对保贼军的大鸟铳喜欢的很。
    同样是单兵携带的火枪,但是威力比官兵现在用的鸟铳大了许多,一枪打过去,甭管啥重甲都会被打出一个洞来。
    而且贼军的这种大鸟铳还带有套筒卡扣的枪刺,这东西比鸟铳里的也用过的塞入式铳刀实用多了。
    意识到这种大鸟铳的优越性后,左良玉已经下令自己手底下的工匠们开始仿造这种大鸟铳了。
    和仿制保贼军里的轻便红夷炮比较困难不一样,仿制这种大鸟铳就容易多了。
    毕竟左良玉手中也有保贼军里的这种大鸟铳的洋枪,让工匠们照着样子仿造就行了。
    而技术上也没有任何的难题。
    毕竟保乡军里的十八毫米火绳枪,从技术特征来说其实和明军的鸟铳也没啥区别,其最核心的枪管都是使用卷皮法锻造。
    只不过在诸多工序上,保乡军的兵工厂会采用机械进行加工,而明王朝那边的工匠则是依旧采用纯手工加工。
    然而这影响的只是生产效率以及标准的统一性,并不妨碍明军那边大规模仿造这种火绳枪。
    左良玉这边琢磨着仿制保乡军里的枪炮,至于其他明军则是没这个想法了,或者是有这个想法也没那个实力。
    左良玉和寻常明军将领不一样,人家不仅仅是个将领,而且还是个拥兵自保,骄横跋扈的将领,这缺粮了直接抢,没钱了也直接抢。
    朝廷凑不出钱粮来大规模仿造新式军械,但是左良玉却是自己自行搜刮钱粮来仿制保乡军的军械。
    为了凑钱,人家左良玉直接在汝州,汝宁府一带设卡收钱,时不时还派兵直接下乡收粮,偶尔还恐吓各城内的士绅要钱粮。
    这弹劾他的奏折如同雪花片一样不断飞进紫禁城,但是他依旧屁事没有。
    谁让人家手底下有一万多大军呢。
    朝廷能不能把贼军扼制在楚北,避免贼军大举杀入中原,现在就只能指望着左良玉封堵住方城古道一线了。
    哪怕左良玉现在行事再让朝廷诸公们恶心,也得捏着鼻子忍着,甚至还要琢磨着给左良玉封赏。
    左良玉现在吞并叶县以及后方各地,和裕州一线的保乡军形成了对峙,如此也是让北线战事逐渐平息了下来。
    一个不打算反攻南阳,一个也不打算进军中原,于是乎黄丁权和左良玉非常有默契的选择了对峙。
    北线无战事,西线进展顺利,现在也就只剩下东南线,也就是德安府、黄州府一线的战事了。
    其中黄州府战事没多大,保乡军第一师拿下汉阳之后,派遣了第二步兵团再加若**兵,骑兵,组成一个混成加强团杀向了黄州府。
    因为黄州府内已经没多少明军兵力,因此该加强团顺利攻克了黄坡、麻城等地,在八月下旬又陆续拿下黄州府府治黄冈、蕲州等地。
    期间荆王渡江南逃前往九江,保乡军把荆王府洗掠一空后,继续推进到黄梅、宿松一带。
    因为连番战事将士疲困,加上陆地补给线过长,并且又在宿松一带遇到南直隶的大量明军堵截,因此第二步兵团这才停止了东进攻势,并开始就地构筑防线。
    而德安府一线则是比较谨慎了,这倒不是说德安府内的明军比较强悍,实际上哪怕是如今驻防德安府府治安陆城的六七千明军也不被保乡军看在眼里。
    但是考虑到这些明军擅长不战而逃,这万一己方大军推进过去后,又来一个望风而逃直接逃到义阳三关的话,那么后续就比较麻烦了。
    安陆城,这已经是保乡军碗里的菜,现在保乡军东进德安府的整体战略,并不是为了攻克安陆城,而是为了夺取义阳三关,为后续穿越大别山,杀入汝宁府乃至淮河一带做准备。
    为此,罗志学让参谋部那边制定了一个比较谨慎的作战计划,先拍一部少量兵力吸引敌军主力,但暗地里却是派遣一股兵力绕行抢占义阳三关。
    为此,保乡军调用了第一师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等兵力,又命令襄阳府一带的第三步兵师派遣一团兵力进军随州,抢占平靖关等地。
    准备来一个南北夹击,直接端掉德安府内的所有明军,避免明军逃亡义阳三关。
    如此情况下,八月二十七日,第二步兵旅所属一团奔袭德安府应山县成功,紧接着第二步兵旅另外一团兵力抢占了义阳三关的武阳关、九里关等地。
    随着上述一共三团兵力抢占了应山县城以及义阳三关后,也就意味着还龟速在安陆城里的七千明军被战略包围了……
    当后方的退路被保贼军抢占了后,安陆城内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城内众多文武官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争论之中,之前从宜城一路跑到安陆城的三千明军,再一次脚底抹油,试图在保贼军全面封锁之前冲出包围圈,然后找机会翻阅大别山逃到中原去。
    这三千明军一跑,剩下的四千明军也是瞬间士气暴跌。
    陆续开始有小规模的明军逃亡,官员们也是开始一个个不见踪影。
    等到保乡军最终掉头杀到安陆城的时候,安陆城内的守军已经只剩下区区两千多人了。
    而这两千多人也特别有意思,他们之所以留在安陆城没跑,那纯粹是为了等保乡军过来然后献城……
    不仅仅献城,这两千多明军还把城内诸多官员都抓了不少当成了投名状。
    安陆城,不战而下!
    对于这个结果,保乡军的诸多将士们已经是见惯不怪了。
    最近半年里,保乡军已经是经历过很多次明守军不战而降的情况,安陆城守军不战而降,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拿下安陆城后,这一方向的保贼军却也没闲着,除了第三师所属的第七步兵团受命带领临时整编的第五守备师驻防应山、安陆以及义阳三关等地外。
    第一师所属的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为核心的兵力则是追击逃走的三千明军去了。
    而事实证明了,这些人虽然跑得早,但是跑的还是不够快,没几天功夫就被第一骑兵旅给追上。
    这三千明军一看被追上了后,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
    鉴于该部明军的‘光辉’战绩,保乡军没有直接对该部进行整编,而是先派遣了军政部军官前往摸底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这三千明军不具备整编价值。
    不是说他们身体素质差,作战技巧差之类的,实际上能一路跑路到现在的这些明军士卒,身体素质都不太差,作战技巧也不差,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了。
    但是这些人连续多次不战而逃,最后连抵抗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长久以往已经让这些士兵畏战怯战,见敌既逃的惯性思维。
    甭管敌人强弱,一听到敌人过来了,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虽然整编过后,也能够经过思想教育,加强纪律等方式把他们扭转过来,但是保乡军一向来都不缺乏守备军的兵员。
    外头大把的降兵战俘等着他们整编呢,这没了降兵,也还有大量的流民青壮可以挑选,不差那么三千歪瓜裂枣了。
    所以该部明军,也成为了保乡军整编降兵历史上,第一支成编制不接受整编,清一色被改为建筑营、屯垦营或运输营的明军。
    不得不说,该部明军也算是创造了历史!
    随着德安府战事的结束,保乡军也完全掌控了整个楚北地区,甚至还把一只脚伸进了川东。
    同时外部战事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暂时平息,保乡军开始抽调部分驻防各地的兵力清剿楚北各地的残留明军乃至流贼,以加强对基层的掌控力度。
    九月三日,罗志学率领大批官员抵达汉阳,以便就近指挥南下各军,为后续的渡江攻打武昌,为夺取整个湖广而做准备。
    但是随着战事逐渐平息,保乡军内部却是没有平息,陆续有驻防外地的将领找各种借口申请前往汉阳。
    而有的人到了汉阳后,更是死活懒着不走。
    为何?
    因为保乡军内部众多人都在翘首以盼!
    他们盼什么?
    称帝建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