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百六十人
整座太阳系的直径约120亿公里。
我们的“先驱”在绕着地球做了3周的加速后,成功利用地球引力加速到最大速度,仅用了107个小时就飞出了太阳系,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功绩,全世界为之惊叹,而那些杂七杂八的质疑声全都不攻自破了。
曾几何时,我们到火星的平均时长是3888小时,而现在,在不考虑加速时间的条件下,我们只需要107个小时就能飞出太阳系,这是何其恐怖的技术进步,仅这一技术就足以使我国傲然于全球。
“先驱”只是开始,我们有更大的谋划。
远太空探索计划重要的环节开始了,我们开始筛选宇航员了。
我们是进行一场有去无回的探险,所有登船的船员还担负了繁衍下一代的使命,生态学理论显示,物种灭绝的最小种群数量应该是50,小于50就会进入物种灭绝漩涡,以致真正灭绝。
雌雄比例:雌性:雄性=3:1。这个数字是很残酷的,至少在现有社会规则下挑战了法制与道德底线,所以我们必须计算出更加合理的比例。
为此,全世界的人类学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各种各样的数字出台,不论是120人,还是500人都有一定的根据,我们结合了太空殖民需要时间,按照200年计算,得出了一个最小基数——160人。
根据这个数字我们向全世界发出了征召令。
我们知道,因为这个数字,一些人给我们抹了黑,但是仍然阻止不了我们的远太空探索计划,报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自愿。
虽然已经事先声明这是一项有去无回的太空之旅,但是仍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争先报名,事后有人统计,全球正式向邮箱投递报名意愿的人高达2300万,因为我们的报名条件极为苛刻,所以计算机才筛选出11000名备选人员,即便如此,这个数字还是太恐怖了。
“我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报名,必须做进一步筛选。”
何教授是本计划的最高指挥,当他看到这一数字时都惊讶得合不拢嘴。
“年龄不超过35周岁,必须有两项以上专业技能,身体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病,还要考虑血型及基因的多样性,这……”
我们都清楚,名义上是向全世界发出征召,但是为了避免计划遭到破坏,最多只能在几个战略伙伴之间挑选一两位优秀人员参与,其飞船主体必须由本国人担任,虽是有排外嫌疑,但是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呀。
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舆论了,也许第二艘船的人员配置会更开放一些,但是为了保证首次起航的成功,第一艘船的国籍配置只能保守些了。
排除了国籍因素的影响,再有就是专业技能,因为要求的年龄太年轻,我们必须挑选那些“天才”,生物学是必须的,地质学也不能少,系统工程师必须登船,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得有那么一两位来做导师,地球化学家,水文工作者,医生必不可少,职业教师……
我简直数不过来我们到底要配比出多少种职业,技术大爆炸也意味着职业越来越细化,而我们既要带走这些人,还要把人类文明一并带走,想想这些职业吧,你就会想象到底是什么人有条件登船,同等职业技能的按照年龄再筛选一遍,即便如此,还是有近千人入围,真正做到了百里挑一。
可还有这么大的富余怎么办?
何教授的方法也简单,面试!
不是见一面就定下的那种面试,而是要随队参与训练,在磨合中进行淘汰,在百里挑一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十里挑一,而第一期的封闭训练就是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将决定一些人的去留,余下的作为预备队员,甚至有可能参与第二艘船的航行计划,我们这些一直从事宇航飞行的老手自然成了他们的导师。
有人善于评估风险,有人善于计算利弊,但是这些在我们的团队中间都不需要。
我们是一个整体,出去后代表全人类的整体,未来的时间只有我们在一起,目标、信念与行动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东西,如果因为风险而放弃、因为利弊而选择,那么我们永远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点名的时候,最后确定的名单上有998人,很高的一个数字,这些就是经过最后体检和测试留下的所有人。
我合上花名册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容,大多数人都很年轻,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青年,有理想,有干劲,就不知道这些青年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了,长期的太空旅行可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
……
我在队伍里看到了韦妙菡的身影,她并没有明确表示出特殊示好的态度,但是本以为会来的凌燕最终没有到报名现场。
我以为李泽浩会失落一阵,但是他没有,他的表现依旧很亢奋,不知道是坚强呢,还是太过中二。
我们依旧在“这里是星辰大海的起点”那行金字下宣誓,上千人的喊声洪亮而震撼,宇航中心肯定容纳不了这么多人,这里只是第一站,走个过场,真正的训练基地设在了海南文昌。
在大多数的发射场逐一关闭的今天,文昌成了全国唯一保留的一座发射场,发射任务逐年减少的基地,改造成训练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况这里还有海,秀美的风景让集训不会太单调,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热。
首批人员抵达文昌基地是9月份,这样的天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很多来自于北温带甚至寒带的队员更难以适应,没办法,抗热就成了大家的第一课,我们就当宇宙中会遇到很多极端环境吧,身体上的反应可以用宇航服来克服,心理上的反应就需要自身了。
我们在基地建设了一座模拟飞船舱,按照飞船上的设计图设计了12个大主舱室,每个主舱室的功能各不相同,分别是:
1号舱:中控舱,政委、船长、操作台、驾驶室、飞船委员会会议室及六大部长办公室以及其它相关职员办公室。
2号舱:保安队成员办公室、装备室、训练场及保安员宿舍。
3号舱:农业实验室,包括科学部农科机构办公室及实验田、种植室、养殖室,种子库。
4号舱:工程部办公室及材料存储室,包括3d打印机。
5号舱:计算机室、网络中心及机器人存放室。
6号舱:郑和学院、附属基础教育班及学生宿舍。
7号舱:住宅。
8号舱:物资舱库、健身房、小活动室。
9号舱:小住宅区,探测器舱库。
10号舱:太空育种实验室,拟态自然环境区。
11号舱:储水、储氧舱。
12号舱:医院、血库、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基因库及医护人员宿舍。
十二大舱室在地面是呈平面摆放的,但是这些舱室在太空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重力舱。
众所周知,失重的环境会给人体带来损害,人不可以长时间在失重环境下工作,更何况度过一生,而重力舱就是这艘飞船能够飞远的最大依仗。
除了重力舱之外,飞船的主体又称中轴,这一部分由领航系统、观测室、电力中枢、发动机组成,中轴又称非重力舱,中轴有一部分空间被隔离出来建成真空舱,用来存放易于氧化的重要物品。
这些地面模拟舱室将是我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在这里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准备好了吗?彭嘉熙船长!”
面对李泽浩这位模拟政委的笑容,我笑着迈开步子第一个踏进模拟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