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兵临雁门郡
杨英此刻,正端坐在高山山腰处,礼部侍郎虞世南在一旁相陪。
在两人的身旁,还有两千骁果军守卫,以防不测。居高临下,杨英二人对整个战场看的十分清楚。
殷虎率领五千骁果军自左侧山上向下冲杀;薛豹领五千骁果军自右侧山上向下冲杀;
李景、李靖统帅一万骁果军自里向外追杀;裴行俨独领八千骁果军将刘黑闼去路拦住,左冲右杀,所向披靡。
在追杀李景、李靖的时候,刘黑闼部为了抢功劳,阵型已经散乱了。此时被四面围杀,更是慌作一团。
“哎,吾悔不该不听王将军之忠言啊。”此时刘黑闼想起方才王小胡的话,顿时懊悔莫急。
“汉王千岁,这昏君早有准备。骁果军武器奇怪,杀伤力惊人,不可力敌啊。恐怕刘武周大势已去,咱们还是逃命要紧。……”
王小胡再次来到刘黑闼近前,当年自武阳郡逃离的时候,刘黑闼的两千亲卫军此时都还健在。
这些人只对刘黑闼忠心耿耿,昔日对郝孝德并无什么留恋,对如今刘武周同样不会有什么忠心。
王小胡的意思很明显,将这三万大军就当做炮灰丢弃得了。有他们挡刀,刘黑闼只率两千人马还是有机会冲出突围的。
只是如此一来,就没法回雁门郡了。先不说刘武周那里不好交代,就连雁门郡能否安然守住都已经成问题了。
“哎,……,也罢!”刘黑闼沉思片刻,终于下定了决心。自从宋金刚到来之后,他就对刘武周有些不满了。
若是今日能够成功将昏君杨广擒来,自己立下大功,留在刘武周手下还能有所作为。
可如今已经兵败,回去之后,刘武周会更加对自己不满。就算勉强留下,也难免受人冷眼,还不如另寻明主。
“小胡,招呼咱们自己的兄弟们,一起突围!”
“得令!”王小胡早有准备,将手一摆,两千兵马很快就围绕在刘武周身旁,然后裹挟着三万大军向来路杀去。
此时的三万大军能够还听从命令的已经不足一万人马,这些人如同一股洪流迎着裴行俨悍不畏死的冲杀了上去。
至于剩下的两万多人马,有的早已经战死,有的则缴械投降,更有慌乱之间不听号令,向山体两侧冲杀的。
只是刘黑闼已经顾不上这些人了,在其迎面正遇上催马而来的裴行俨,他只得舞动手中马槊向前疾冲。
刘黑闼也是一员猛将,曾独战薛万均、薛万彻兄弟而不落败,足见其勇,可终究比裴行俨还是差了一筹。
当锤槊相交,震得他双臂发麻,险些将手中马槊丢弃。好在他无心恋战,二马错蹬之后,也不回转,而是径直向前冲杀。
“刘黑闼,哪里走!”裴行俨大怒,拨转马头,随后就追。奈何此时是混战,紧随刘黑闼之后有近万的大军,想要单独追杀谈何容易?
大战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刘黑闼终究还是突围而去。其率领三万大军而来,最终只带走了王小胡等近一千亲卫军。
隋军大胜,斩杀叛军一万有余,俘虏了一万七千余人。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刘黑闼没能彻底留下。
“如今天色渐晚,就地扎营吧。”杨英无所谓的传下了旨意。一个刘黑闼而已,还能跑出自己的手掌心么?
“陛下,这些俘虏怎么办?总不能再分兵押送到龙阳城去吧?”虞世南全程参观了此次战斗,此时他既兴奋,又有些忧心。
俘虏太多了可不一定是好事,首先就是粮草和给养问题,其次便是占用己方大军看押,还有后患。
这也是为何有一些大将,宁可坑杀降兵。可杨英不能将其全部杀死,毕竟都是自己的子民,只要以后不再造反,便没必要斩尽杀绝。
“不,明日就到雁门郡了,带上他们吧。”杨英摆了摆手,“朕明日要一战破开雁门郡,正好让他们参观一番。”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这个时代,若是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用火炮直接将雁门郡城墙炸毁,那是何等的震撼?
在强横的视觉冲击之下,不怕这些俘虏不真心投降。尤其是等杀死刘武周,清缴叛军之后,雁门郡还要重新修建城墙,没人怎么成?
这一万多人,在亲眼观看了火炮的威能之后,再许诺其服劳役可免死,相信没有几个还执意造反的。
“这,……”虞世南不明白杨英的心思,只是见陛下心意已决,也不敢再劝,“老臣遵旨!”
“哈哈,伯施,无需担忧,此事朕自有主张。明日爱卿就等着看好戏吧,不过好戏不能白看,你可还要写一篇观后感交上来。”
杨英知道,虞世南并不清楚火炮的威能,心有余悸。可他也没有解释的打算,说的再好,不如明天让其亲眼见识一下。
“观后感?”虞世南一个脑袋两个大,不明白陛下说的观后感是什么意思。
“额,就是战报战表。里面可以用你自己的视角,描述一番,让人引起共鸣,然后传达于各州郡,以传达天威。……”
杨英解释了一番,虞世南终于明白了过来。先前他写的战表,虽然也言辞华丽,可不够震撼。
杨英有心纠正,可自己所学文辞有限,只得作罢。今日正好有暇,便给他解释一下书写的方向,以尽量达到更好的效果。
……
雁门郡中,刘武周等了足够的时间,却没有等来刘黑闼的捷报,甚至传令兵也一直没有回信,让他心中隐隐感觉一丝不妙。
第二日,不等他派人去追查刘黑闼大军的下落,便有守城的将士派人前来禀告:隋军已经兵至城下。
“什么?隋军已至雁门郡城下?那刘黑闼呢?他三万大军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么?”刘武周顿时大惊。
“陛下,因数次兵败,如今军心不稳。还请陛下亲自登上城头,鼓舞军心。只要守住雁门郡,日后未必没有翻身之机。”
宋金刚出班跪到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