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近邻
朱家和苏家就隔了一条胡同,实在没多少距离。
朱家的轿子,很快就进了苏家。苏夫人一早就带着仆妇,在垂花门下候着了。这次请朱家老夫人过来赏梅,苏夫人自有打算。
眼下,苏家男主人苏长治在礼部做了个从五品的员外郎。礼部穷,吏部贵,户部富,苏夫人自然想让丈夫,调去吏部或者户部,远远地避开礼部这个清水衙门。
可是,苏家在京城,实在没什么根基。苏长治是江阴人,颇有些学识,可终究输在没有人脉上面。万里挑一地中了进士,又在翰林院做了三年的庶吉士,最后却进了礼部观政。之后,就留在礼部一直没有动弹了。
从太宗开始,礼部就一直重用道士,礼部尚书,已经好多年,都由全真道士出任了。连科举取士,皇帝都偏好擅长骈文,文采华丽的士子。
若是谁的青词写的好,升官的机会也大一些。上有所好,下有效焉,现任的内阁首辅和次辅,都有大量的青词传世。(青词是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
可想而知,儒家士子出身的苏长治,在道士横行的礼部,如何过的舒服?
朱家和苏家隔着一条胡同,也做了两年多的邻居。朱家老爷子虽然致仕了,可朱自恒却是颗政坛新星,年纪轻轻,就已经做到吏部的右侍郎。再加上,他在朝中极有人缘,和礼部尚书潘知远更是至交。
就算苏长治调不到吏部户部,他在礼部,总得跟上司潘知远打好关系。有朱自恒这么一个邻居,苏夫人自然要跟他们家搞好关系了。
刚搬到翡翠胡同的时候,苏夫人时不时派人去朱家,跟朱老夫人好的什么似的。
只是,苏夫人一开始就走错路了,朱自恒跟他的继母吴氏,关系明甜暗苦。他继母喜欢的,朱自恒一概讨厌。
苏长治是寒门学子,在地方上以学识为人称道。可他进了京城,能者无数,有学识者更是无数。他习惯了以学问自居,进了京城这人才济济的地方,一时间改不了臭脾气,得罪过不少人。进礼部观政,也和他的脾气有关。
朱自恒见过几次苏长治,也知道他是个什么人,这样直脾气的人,别说吏部,只怕连户部也进不去。
吏部的位置金贵,还没空缺就有一帮子人盯着,进去的,也个个都是人精,有能力不说,还都有不少人脉。
户部虽然没有吏部那么抢手,可户部主管天下税赋,天天要打交道不说,还得能计能算。
苏长治那脾气,还是留着礼部最合适,所以,朱自恒就是这么跟礼部尚书潘知远说的。
潘知远也知道,不能把礼部的人,全变成全真弟子。所以,像苏长治这样的儒家弟子,他也留了几个。既不闹事,又不给他添堵,乖乖地给礼部恭献多样化的假象。
邻居做了这么些年,苏家也知道朱自恒跟他继母吴氏的关系了,苏夫人才跟姚小夏走近了一些。只是,吴氏在后宅仍旧压着姚小夏。为了个苏夫人,姚小夏也不会挑战吴氏的权威。
所以,苏夫人得了什么好东西,仍旧会给吴氏送一份。可两家之间的关系,仍旧不远不近,很是客气。
前世,徐婉如自从跟了燕国公主,就很少来朱家了。徐简死了,她一个人,实在不想孤零零地来外祖家居住。
再加上吴氏总是横眉竖目,有事没事挑三拣四的,徐婉如被燕国公主宠的如珠如宝,怎么看得上这样的外祖母,自然是不愿意上门了。
朱自恒跟姚小夏,倒是常带着朱时雨去忠顺府,可去的,毕竟不怎么多。所以,苏落雪的娘家,就在朱家附近,徐婉如自始至终,都没什么印象。
一落轿子,苏夫人就亲自来扶吴氏了,“朱老夫人,我还担心您没空呢。”
吴氏一下轿,徐婉如也跟着下了。
“啊哟,这是忠顺府的大小姐吧!”苏夫人没见过徐婉如,却也听说过,朱自恒的亲妹子,当年艳绝京城,差点就成了当今皇上的妃子。
看见徐婉如的脸,苏夫人立马就想到当年的传说了,这样的孩子,只有朱念心生的出来。
明明还是个五岁的孩子,却长了一张绝色美人的脸,若是稚气褪去,只怕又是个红颜祸水。
吴氏听了苏夫人的话,就笑着点点头,“是念心的孩子,忠顺府最近很乱,她舅舅就给接回来住几天。”
忠顺府的事,已经传的满京城都知道了。柳姨娘的家人,如何狼心狗肺,为了赌债谋杀小主人的事,经过府尹一审,全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
因为涉及勋贵,承爵,赌场,姨娘,谋杀,哪一点,都踩中庶民的好奇心,所以这故事,就传的特别广。听说府尹审案的时候,围观的人把府衙边上的栏杆都给撞烂了。
临近过年,谁都无心做事,有这么个传奇的谋杀案,这年底再一发酵,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可是,苏家毕竟也是官宦人家,他们更关心的,反而是忠顺侯不分嫡庶的事。
肃宗登基半年了,过完年,眼看就要改年号了。他是新皇登基,自然最在乎自己的皇位,是否正大光明。他虽然是三皇子,却是皇后嫡出的长子,他的皇位,自然是天命所归。所以,肃宗对嫡庶之分的态度,也是一种政治指向。
听话的人,就该按肃宗的意思,好好分清嫡庶,管好家务事。而忠顺侯嫡庶不分的事,自然也是百官讨论的重心了。
忠顺侯徐铮虽然犯错,可妾室的事,毕竟不是大事。只要他有些悔改,不见得日后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一点,京城的百官也都看见了。
已故忠顺侯夫人朱念心的一年孝期将满,忠顺侯徐铮会娶谁做继室,自然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事。
朱老夫人吴氏,带着徐婉如一到苏家,苏夫人自然想到这个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