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五百五十七章 农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儒家不是那么容易轻易认命的群体,毕竟是自汉武帝起就独霸朝堂的存在,哪怕是遇到强势无比的嘉靖帝,为了道统,也必然会抗争!
    然而嘉靖帝的手段简直让儒家难受无比,皇帝没有把儒家一棍子敲死,更没有让大臣们感受到皇帝一定要把儒家给灭了的念头。
    比如科举,科举改革自嘉靖六年始,到最近嘉靖十二年的科举,都依旧是以儒学为主,四书五经依旧是必须要重点考的科目,新学所占的比重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是大臣们早就发觉了其中的猫腻,也是嘉靖帝狠辣的手段之一,那就是儒家文章做的好,是通往仕途这扇大门的钥匙,可也仅仅只是钥匙,中了进士,入了仕途,想要平步青云,固然要靠人脉,但是名次同样重要!
    同样的人脉和关系,在科举殿试之后的名次排位将会对仕途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排名次看的是殿试!
    殿试是嘉靖帝亲自主考,考的是策论,兼看的则是辅科!
    也就是说,你会试哪怕是会元,在殿试的时候写的策问也让嘉靖帝感到满意,然而最后嘉靖一看你的辅科成绩一般,那注定在放榜的时候名次不会太高。
    同样,如果辅科成绩特别好,会试成绩一般,策问成绩也一般,最后起码也能进入二甲前列,嘉靖六年状元郎范和范梓汐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嘉靖帝就是用这种无声的手段来告诉天下士子,他有多重视辅科!
    你不好好学辅科,即便成了进士,官场上有人提携你,能提携到什么时候,从三品最多了,因为正三品官员,现在根本不廷推,就算以前廷推之后,皇帝不满意也没有任何用处。
    你辅科成绩好,又有人提携进入皇帝视线,甚至一开始的时间就简在帝心,那才是真正的平步青云!
    还以范和举例,如果按照往年的传统,嘉靖六年的状元郎,现在过了六年,基本上还待在翰林院里面熬资历呢,可范和呢?
    人家在翰林院就待了一个月,算是把身上渡了一层金,然后就直接成了六品京官,六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范和已然是税务部核算司副司,从三品!
    六年时间,从状元郎到翰林院从六品修撰到从三品副司……
    这样的升迁速度如果不是简在帝心,他么的什么算简在帝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底下的士子尤其是举子怎么可能不去拼命学辅科!
    这就算潜移默化,嘉靖帝并不对儒家下狠手,但是就通过科举辅科,彻底扭转了读书人的向学风气。
    如今这些半儒半新,甚至都没参加科举,只是进行结业考试,成绩优异的读书人已经大量充斥底层官场,把持了九成以上财务部门,可以想象,再过个十年二十年,这些身上打着新学标签的官场中人,迟早一天会爬上巅峰!
    而儒家呢?
    能成为朝堂官员的儒家人,超过七成都已经过了五十岁,再过一些年,这些纯粹的儒家高官就会致仕,另外,嘉靖帝打着同化异族的旗号,往海外输送了海量的儒家人,此消彼长,儒家道统在大明势微甚至消亡都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臣们自然想要抗争,但是没有抗争的立足点,为什么?
    因为嘉靖朝的科举依旧是儒为核心,另外,大量的官员前往海外,外加官制改革,造就了太多的新兴官位,这些官位需要任命官员,儒家读书人早就捉襟见肘,不用新学士子用谁?
    所以大明的儒家官员基本上也都绝望了,更清楚在嘉靖朝想要死守基本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那么就算嘉靖帝现在废除了传承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他们也不会奇怪。
    唯一的希望在海外,在皇子们身上,只要在其它新建立王朝的地方,能够让儒学生根发芽,那么儒家的道统就不会亡!
    御驾缓缓驶入通州农业大学,其实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农业大学到底是教什么的?
    军工大学教制造研发军事装备,商业大学教商业经济,海洋大学教造船,交通大学教修桥铺路这些还都能理解,农业大学难道教种地?
    这绝对不是什么笑话,要知道即便到了后世文明时代,还有不少人觉得农业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学种地的……
    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不就是为了脱离土地成为特权阶层?
    然而好不容易读到了大学,竟然学种地?
    这不是拿学子们开涮……所以通州那么多的大学,唯独农业大学是最尴尬的存在,因为从府学考试合格者,愿意进入农大的几乎没有!
    哪怕农业大学招生说的很清楚,学校教授的知识很丰富,包括草原资源、草木培育、环境生态等等,可惜没学子买账……
    不过朱厚炜倒是没干预,他相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相信在文明推进的过程当中,农大迟早一天会为自己证名!
    而这次就是证名的机会!
    不算太大的农大,没有学生,至于教授也确实是老农,为了杂交稻培育研究了整整二十年的老农,和十几个在湖州就被朱厚炜分配给老农作为理论研究的永王学堂学子。
    整个校园与其说是校园,倒不如说是实验区,所有的空地都种植着庄稼,差不多有十亩地已经被收割,还有上百亩地里面长着郁郁葱葱,沉甸甸,金黄色的稻穗。
    “草民……学生叩见吾皇!”得知皇帝要来农大,所有农大的教授和农人都尽皆在校门口跪拜。
    “平身吧。”朱厚炜抬了抬手,然后有些急不可耐的迈入农大。
    “宋翁。”站在稻田边上的朱厚炜看向身边毕恭毕敬的农大校长宋康盛,这个三十来岁就被朱厚炜招募传授杂交稻理论的农夫,现在已然是年过半百的老头。
    “草民在!”身为农大校长,也是正经的祭酒,说他不是官,他拿着朝廷的俸禄,说他是官,又没有编制,但是宋老头显然也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在乎的就是粮食……杂交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