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来客
?距离波士顿的市区越远,道路两旁的景象就越显得凄清,不仅高大的建筑物变得稀疏了不少,连来往的车辆也没有几辆。这条路梁葆光几乎每天都要开个来回,哪怕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因为这是他的通学路,也就是去上学的必经之路。
也许是放了冬假心情比较放松的关系,梁葆光的车速要比平常慢一些,眼角的余光时不时扫过不远处的大海,神情恬淡自然。总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可惜“知行合一”是圣人境界,内在的认知并不总是能指引人们的行为。
暮暮朝朝,时光轮转,春夏秋冬后必然又是一春,不仅人,芸芸众生乃至世间万物都是匆匆行者。
梁葆光承认,他自己也是一个行者,只不过这些所谓的风景略过眼前,他的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
将思绪从远方收回,信手打开了车载的无线电台,正在播出的是nbs孔雀台旗下whdh7的一档音乐节目,里面正放着黑眼豆豆那位女主唱菲姬(fergie)的新歌《伦敦桥》。很多作品在梁葆光看来都红得莫名其妙,比如一些写的矫揉造作的诗,比如一些画得乱七八糟的画,再比如正在播的这首歌。
一首没有什么内涵的口水歌,不断重复着呱噪的调子和支离破碎的歌词,简直是毫无理由地冲进了各大榜单还实现了制霸,在反复听到某s打头的倒胃口单词后他实在忍无可忍,连调换其他电台的心情都没有,直接关掉了电台,“就这鬼东西也能叫歌?要不是你的名字很好很强大,一定打得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节奏感。”
车载电台关掉后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只有车论碾过路面的声音格外清晰,今天梁葆光没有选择i93号高速公路,而是在下面滨海的道路上行驶,当然不是他给不起那4.63公里路段的两美元过路费,只是单纯想吹吹东海岸的海风罢了。可惜冬天的波士顿很不给面子,他只把车窗开了条缝,刺骨的海风就吹得他打了个哆嗦,赶紧把车窗又关上了。
昆西区(quincy)是地铁绿线的终点,虽然距离校区很远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得益于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治安,许多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都选择在这里租房子住,梁葆光也众多租房客中的一员。学校的房子有多难申请,没试过的人是不知道的,而且就算申请上了也有很大概率遇上奇奇怪怪的舍友,所以即便有点心疼高昂的房租,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在这里租了一栋房子单独住。
沙果树街这样的名字颇有点傻里傻气,而且crab这个词在英语里还有一些不太文雅的含义,所以梁葆光更喜欢用另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居住的街道:瑰柏翠(不知道的请自行百度)大街。瑰柏翠街116号,这栋被两座西班牙式大洋房夹在中间的单层小屋就是他现在的居所了,虽然一样是坐落在昆西湾的“海边小屋”,但相比一旁带个泳池还有小码头的邻居家,他这边实在是有点寒酸。
“hey,paul!帮我把东西都拿进去。”梁葆光的车子还没停稳,倚在路边皮卡上的男人便朝他挥手大叫,paul是他的英文名。
这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全名叫john·p·reading中文翻译应该是约翰·p·雷丁(两位教授二合一),看他健壮的体形和略显粗狂的穿着打扮,会有不少人将他当成一个不出名的棒球选手,可实际上他却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老师,主讲组织行为学。在波士顿的三大名校里师生关系一般都比较和睦,学生们以后总会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所以大家会像朋友那样相处,雷丁就从不在梁葆光面前端起教授的架子。
“john,今天来我这里可不是开party的,怎么又是一箱啤酒?”看到教授脚边放着的一箱波士顿本地产萨缪尔·亚当,梁葆光当即便觉得嘴里发苦,啤酒这东西他是怎么都喝不来,因为几乎所有苦味的东西他都不喜欢。
“不是一箱,而是两箱。”john打开车门后又从车后座上抱出一箱啤酒来跟之前的那一箱码在一起,“就算是彼得潘都有长大的那一天,你也快点成人吧chinaboy,平时多喝点大人的饮料是不会死的,反而还会促成一些美妙的事情。”
中国男孩、中国小子这样的称呼是有点轻蔑的意思在里面,不过这也得看关系的,有些黑人在亲近了之后被朋友叫做黑鬼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梁葆光也没往心里去,不过他并不想在成人不成人的话题上继续扯,开口岔开了话题,“看样子你在这里等了很久,没有冻坏吧?”
“也没很久,不过你把钥匙藏到哪里去了?我翻了门前的地毯和旁边的花盆,都没看到钥匙。”john其实半个小时前就过来了,在外面冷风吹着不太舒服,他也确实想过直接进屋子,只不过他翻了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备用钥匙的藏匿点。
“钥匙我都带在身上,没事干嘛要藏在地毯下面?”梁葆光有些无语,这些美国人也太耿直了,一家把钥匙放地毯下面就算了,千家万户就都把钥匙藏那里,一点创意都没有,简直主动给小偷降低犯罪的难度,这年头没一丁点儿专业技术的都能开锁偷到东西,叫那些真正的手艺人怎么混饭吃?
“嘿,没听说今天是庭院烧烤聚餐啊,怎么都站在门口这里?”又一辆车停了下来,走下车的是两位女士,这位看着就有些年纪的是barbra·kleinman(芭芭拉·克莱曼),也在哈佛大学任教,不过她是去年刚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系跳槽过来的,今天一样是过来帮忙的。
年轻一点的michelle·herzfeld(米歇尔·赫兹菲尔德)则是mit大学里的生物学教授,身上工科女的气息非常明显,也许是想要表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狂野,她套着一件棕色的皮夹克,只不过这件新潮的夹克穿在她身上相当违和。
“聚餐是一定的,不过肯定没法在家里弄了,今天屋子里堆了不少租借的设备,弄坏或者弄脏我可有得赔了。”梁葆光耸耸肩膀,不是他不想在家里招待,而是房子太小东西又太多,“不过可以先进来喝杯茶,正宗的龙井茶。”
“我喜欢新鲜的绿茶,大家伙都进屋子吧,还等什么呢。”barbra迫不及待地取出礼物塞进梁葆光的手里,然后催促他开门。
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连咖啡豆的好坏区别都品不出来,更不要说品茶了,但这里坐着的四个人却不一样,梁葆光自己撇开不提,另外三个教授都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对这些东西相当在行。茶叶泡开后光是闻着茶汤的味道,barbra就不住点头,显然对龙井的清香十分满意,“真是让人陶醉的味道。”
梁葆光这里也没有多好的茶具,也就是一个玻璃壶四个白瓷杯,所谓的正宗龙井也不是那颗树上产的,不过是品貌较好的特一而已。茶叶都是他自己带到这边来的,严格来说这玩意儿不能过关,但他往旅行箱里一塞,机场的警犬也闻不出这东西来,“要是真心喜欢,走的时候可以匀一些给你们。”
“那几个家伙还没来,晚饭不着急吃,咱们不如先研究研究剧本吧,群策群力尽量减少漏洞,毕竟将来是要放映出去的。”john搓了搓手,他们都是来帮梁葆光拍摄电影的,而且都会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
一群教授工资不低福利也相当好,平均每周还只上五个小时的班,生活简直轻松到没朋友,但他们远不像其他人看起来的那样清闲,研究的压力要远比工作的压力大,之所以愿意挤出时间来帮梁葆光拍摄这部电影,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这部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
“大家都是专业人士,书都出过好几本了,编个剧本还不是手到擒来?咱们是改编又不是亲自写,难度不大的。”barbra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在她看来几个名校的教授聚在一起拿出去当噱头就好了,而一个小小的剧本并没有被她当作问题。
“有您这话我也就放心了,到时候编剧一栏把大家的名字都写上,出了bug我可不能一个人背黑锅。”剧本的主体是梁葆光自己写的,不过他并不觉得独占编剧的名头是件好事,相反,能够把名字跟几位教授放在一起才适合搞后期宣传,就像刚才barbra说的,他们几个的名字凑一起就已经是个噱头了。
“我看还是算了吧,只是帮你出出意见解决一些bug,编剧一栏写你自己就好了,收购剧本原作的钱可是你一个人出的。”作为哈佛的教授,还真不在乎这点虚名薄利,john只想快点看到完成版的剧本。
“那好吧,大家先看看我改过之后的剧本。”梁葆光也不矫情,拿出了一叠打印好的剧本,递给了三位教授。天下的剧本都长一个样,厚厚一叠a4纸装订在一起,这份剧本的首页上印着它的标题:themanfromearth。
许多人人管它叫《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而梁葆光自己则更喜欢四个字的标题《地球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