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鏖战
“将军!”
拖曳是这一支队伍的最高将领。他的战死,直接给进攻的匈奴军队带来了精神上的重创。
五千人的进攻,在云中城下扔下了两千多尸体,死了一个拖曳。而大汉军人竟然毫发无损,当然,除了那个鼻子被自己人撞出血的家伙。
这还不算完。
在拖曳死后,匈奴人向后撤退了出去。
可就是他们撤退,城墙上不断响起的燧发枪声音,也会时不时的带走一个个匈奴人将官或者是射雕手的命。
来势汹汹的五千匈奴人,就这样扔下了两千多的尸体,狼狈溃退。
后面的匈奴主力,一万人的大军,并没继续压上,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他们看着云中城,从来没想到曾经不起眼的一座边城,竟然成了如此难啃的骨头。
“这云中城的城墙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建造的,弓箭射到上面,竟然只是冒出火星,根本射不进去。这种城池若是大汉在边关多建造一些,我们草原之鹰还有飞翔的天空么?”负责这次进攻的,不再是匈奴漠南王庭的小王。而是匈奴左贤王的王相。
“派出信使,让左贤王增兵。”王相似乎感受到了云中城的不一般,果断的让人回去禀报,并且要求左贤王派出更多的人马。
“以往的云中,咱们一个骑兵队就拿下了。如今竟然这么硬。我看不如等到晚上,我们兵分四路。从四面摸上去。他们城中只有后两千多守军,总是不能倒出都守的停当。”王相的幕僚说道。
“嗯,你说的有道理。晚上我们趁着夜色进攻云中城。”王相的手紧紧攥了起来。
和匈奴的愁云惨淡不同,云中城的军民们都兴奋起来。
大汉建立之后,面对匈奴的战争,总是输多赢少。就是偶有小胜,也是惨胜。
可今日一战,前后持续不足一个时辰,就把匈奴人的五千前锋杀了近乎一半。最为神奇的是,杀敌过半,己方全无伤亡。
这不能不说,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种一边倒的战争已经不能叫做战争,简直就是屠杀和虐杀。
军民兴奋,燕铭和卫青却不敢放松。
“匈奴人虽然死伤两千多人,可还未伤筋动骨。我料定,他们必然会趁着夜色袭击云中城。”卫青说道。
燕铭点了点头,夜色下,军用弩的确不好瞄准射击。更何况,正值月初,夜色降临的时候,正是漫天皆黑的日子。
“油,猪油和松木,城中有储备吧?”燕铭问道。
卫青点了点头,说道:“有储备,都是当初建城的时候剩下的松木料子,有的松树油太多,不能用。”
燕铭要的就是松油多的木头。
松油多,就喜欢燃烧。
“把松油用猪油浸泡了之后,晚上点燃了,用投石车扔出去。”燕铭说道。
卫青听了,立刻就知道燕铭的打算。
松油混着猪油,再加上木材,点燃了之后能烧很长时间。完全可以照亮战场。
“记住了,我们只往城外投射燃烧物品。城头则不允许有任何明火。”燕铭说道。
只有外面亮了,城头上没有明火。这种情况下,才能在城头瞄准下面的明火处。属于人为的制造了敌人在明,汉军在暗处的有利态势。
匈奴人不知道的是,此时,李广和程不识正带着两路汉军从两侧向着云中城赶了过来。
是夜,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云中城四周的投石车启动,一道道燃烧的火线在天空之中划出了好看的弧度,落在了云中城外,成了一处处火光闪烁的光源。
有了这些光源,外面的情况就在掌握之中。
和外面有火光闪烁相反的是,云中城上一点灯火都没有。
甚至对面的匈奴人大营也有火光闪烁,可云中城就是漆黑一片。仿若在黑夜之中消失了一般。
匈奴人按照计划,还是向着漆黑的云中城发起了进攻。
黑暗的旷野上,胡骑校尉军们没有匈奴人震天的喊杀声,他们就是在黑夜的映衬下,陈默的射击。
每一道弓弩都会给匈奴人造成最大的危害。
“火雷!”燕铭负责指挥火雷。
云中城的四方城头上,到处都是涌动的人,甚至云中城的居民们也都自发的上城抵抗匈奴人的进攻。
所有人都明白,今日把匈奴人杀的太狠,若是被匈奴人破开城墙,必然是一场屠城。
火雷从四周的城墙上抛射而出。在匈奴人的进攻队伍之中爆出了一团团的火色。
匈奴人在火雷的爆炸声中,一片一片的倒下。
正如燕铭所说的,云中城,仿佛一个绞肉机一般,成了匈奴人眼中拔不出去的钉子,成为了他们心头最为恐惧的噩梦。
王相开始还信誓旦旦的进攻。
认为趁着夜色,一万人攻打只有两千人守卫的云中城,定然是手到擒来。
可现在的情况让他感到一丝绝望。
云中城坚固的不可想象。
还有那漫天飞落的火雷,落在人群里就会开花儿。匈奴人强悍的身体,面对火雷却只有被撕裂的命运。
战争的天平终于倾斜向了汉朝军队。
一万人的进攻,两千人的守御。
在这一片旷野上,原本可以通过通商和平解决任何问题的两个民族,却在用最原始最粗野和最愚蠢的方式解决问题。
匈奴人死伤惨重,胡骑校尉军,也疲惫不堪。
这一场单方向屠杀的战争,在王相的坚持下,持续了近乎一个晚上。
两千胡骑校尉军不停的射杀,甚至有的人手中的军用弩因为使用频次过高,已经坏了。
没了军用弩的汉军拿起了弓箭,依旧参战。
天色微微放亮的时候,变故产生了。
匈奴人集结在一起,试图发起最后,最猛烈的冲击。
而这时候,在云中城外,广袤的草原上,出现了两支队伍。
这两支队伍出现的恰到好处,刚好把匈奴人围在了中央。
“汉人,是汉人的军队。”进攻了一夜,损失惨重的王相这才反应过来,一夜的鏖战已经把这支匈奴人陷入了死地。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概率是极为微小的。所以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事儿才会被郑重其事的记载下来。
更多的人,则是置之死地而真的死了,就如同匈奴的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