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五百章 鼓励出关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将重要工厂内迁,将初级低端高污染的工厂外迁,被朱由校总结为开发内地与开发关外两个战略。
    而现在,朱由校先召集大臣廷议起关于开发关外的战略。
    “以臣之见,因初级工厂多是民营,所以,要想将初级低端高污染的工厂迁到外面,朝廷得拨国帑刺激民间商贾主动去关外苦寒之地才行,靠他们自发去的话是不够的,因为不是所有商贾都有远见卓识,要想在罗刹国南下之前,尽快开发好关外,就得由朝廷主导。”
    在廷议上,孙承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朱由校对此予以采纳并敕旨户部部议此事,筹划一个鼓励汉人去关外建厂经商的旨令。
    最终,在户部部议后,朱由校下达了一个“鼓励出关令”。
    与历史上满清搞“禁关令”,就算东北当时地广人稀,也不主动愿意甚至拒绝让自己的“嫁妆”给汉人共享不同。
    大明朝廷为了国家利益,直接让大明银行拿出两千万元的第一批无息关外开发专项贷款。
    按照旨令要求,本国子民无论官民皆可以申请贷款出关经商开厂。
    而这笔贷款是无息的。
    不但无息,朱由校还在这则旨令里附加了破产保护令。
    意思是,如果真赔了钱,哪怕把家产全抄没了,也换不起贷款,那没还的那部分就免了,不给予刑事处罚,还会由朝廷安排工作。
    除此之外,前三年还免税。
    这意味着,朝廷就是让你去关外发财,去捡钱的。
    没发财都不用担心还不起贷款后没后路可退。
    越接近权力顶端,越容易获取这些重要信息,以及知道朝廷这样做的目的。
    朱燮元的次子,因父功而赐官锦衣卫指挥使(虚职)的朱兆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先申请了一笔贷款就开始着手把自己朱家在江南的产业往北迁。
    与此同时,朱兆宜还挑唆江南望族祁家的人,而对自己妹夫祁象佳说道:“妹夫,论技术,论资本,我们没法跟官营比,甚至连徽商、晋商都比我们强,但胜在如今家父还在朝中当值,消息比他们灵通,这正是我们浙商崛起的时候!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先去关外立足脚跟,做大做强,将来直接垄断整个关外的皮毛生意和木材生意,到时候富可敌国也未可知。”
    “可小弟还是想考科举做官,报效朝廷。”
    祁象佳回道。
    “算了吧,别怪为兄说话直,你不是那块料,朝廷现在举子比例都扩大到每省两百名额,你都还没中过,你还是放弃吧!”
    朱兆宜说道。
    “我!”
    祁象佳脸上有些挂不住,心道:“你自己又好不到哪里去,若不是仗着父荫,也还只是个生员,怎么可能穿飞鱼服。”
    但祁象佳不得不承认,朱兆宜这身飞鱼服是真漂亮,让人很羡慕。
    从明中期以后,因为科举竞争压力大,再加上锦衣卫与皇权之间的特殊性,所以,文官们对锦衣卫官职开始没那么排斥,甚至开始出现很多高级文官的子嗣获得锦衣卫世职的机会。
    到现在很多锦衣卫都是士族子弟出身。
    如如今的锦衣卫左都督田尔耕其父就曾是大明尚书。
    所以,祁象佳也知道如果他通过军功,挣得锦衣卫前程,也能光宗耀祖。
    而这时候,朱兆宜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而继续说道:“你还不如跟我一起出关做买卖,再说,我实话告诉你,据家父透漏,西边那罗刹国正在东侵我大明领地,眼下已到我们北山布政司境内,将来早晚会寇掠各处边镇,那时候,我们有的是立军功的机会,你到时候由军功入仕多好,今上现在更看重军功你也不是不知道,还特地修订了军功爵制度。”
    祁象佳不由得意动:“此言当真?”
    “为兄骗你作甚!虽说皇恩浩荡,一再增加乡试录取名额,然江南富庶之地,读书人数量增加可比朝廷增加的录取的名额增加的快,江南读书举业者说是如过江之鲫也不为过吧,再加上,整个全国,正是盛世之朝,人人豪富时,而朝廷又取消各类贱籍科考限制,一视同仁,所以读书举业的,多若牛毛,要想中举中进士,何其艰难!还不如,去塞外靠军功入仕,那些地方有的立功的机会,即便没有立功,受荐举的机会也很大,因为那些地方缺官,我蒙师不过一童生,就因随王在晋出塞去察哈尔,而被荐举为知县,现已升去庙街做知府!如今已听说要调进京任兵部郎中,挂正四品太仆寺少卿衔。”
    朱兆宜说道。
    祁象佳听后更为心动:“如此说来,北上倒是一条捷径。”
    “岂止是捷径,那就是百分百升官发财的路!将来,朝廷还会在那一带建铁路,规划图已经出了,只是你们还不知道,我们现在北上,将来可以承包相应工程,绝对能成为当地豪族。”
    朱兆宜说道。
    “那行,小弟就举家与一起北上。”
    祁象佳说道。
    “我已在海参崴购下地,很便宜,地价不足江南十分之一,到时候我们先在那里定居,那里可以通航至旅顺,来取也方便。”
    朱兆宜说道。
    无独有偶。
    像朱兆宜一样消息灵通且有远见的士族子弟北上的有很多。
    有的甚至是朝廷官员主动辞官下海,然后携款北上。
    而交通最为便利,眼下又地价最为便宜,比辽东还便宜不少的海参崴港一带成为这些人最大的集聚地。
    数月后,站在海参崴港附近一新建楼台上的朱兆宜看着港口外停满的船只不由得道:“还真是变了,以前,朝廷是强迫一些士族北上,现在他们是主动北上,聪明人不少啊。”
    ……
    “海参崴光登记的新户口就已突破一万户,已然为塞外大县,鼓励出关令卓有成效,将来这地方如果不说是我汉家领地都说不过去的。”
    朱燮元对朱由校笑着说着开发关外的一些最新情况后,朱由校则因此道:“那看来,得把电报线铺设到这里去,这里将来也许会成为我大明最北之地的最富庶之城。”
    “那就敕旨工部筹备此事?”
    刘鸿训问道。
    朱由校点头。
    “启奏陛下,关外苦寒之地,不利于农耕,要开发关外,鼓励开厂经商是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合适的办法,眼下海参崴一带汉人户籍数量激增便是明证,但臣认为,这些地方地域辽阔,据中土较远,要想通达便利,目前得加强海路运输,因为海路快,且运货量大。”
    朱燮元这时候说了起来,且又道:“另外,从庙街到库页岛,再从库页岛到倭国虾夷诸岛,以及到倭国本土诸岛,接着到琉球、台湾,是一个完整的岛链,我大明若能占领这些地方,或纳入大明势力范围,就能使南来北往的船只可以沿着这些岛链随时停靠获得补给,或者随时避风避浪,从而构建起一个很完整的海运体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