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八章:安阳考古;使团惊魂!
作为当下著名的考古学家,童文正自然在考古界有不少朋友,这其中就有身在安阳的考古工作者。
他的电报一经发出之后,立刻就引起了安阳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尤其是以刘一曼、孟宪武以及杨锡章三人为核心的安阳考古工作队的注意。
作为安阳考古工作队的精锐骨干,他们三人的考古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是对于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有着突出的贡献。
当然,对于其他历史时期,他们也曾经主持发掘过不少,所以,对于安阳的历史考古情况是很熟悉的。
“曹操墓?真的假的?西高穴村?这个村子有些熟悉?好像在那里听到过?”孟宪武给自己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口,却是拿着手中的电报,不禁说道。
“就是以前安丰乡的那个西高榭村吧,我记得后来才改为了西高穴村。”这时候,刘一曼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瞥了一眼其他二人,回了一句。
“老刘说的对,就是那个村子,前些年,我还到村子里做过文物普查了,可是……也没听说曹操墓在那里呀?倒是听说西晋时期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在那边。”杨锡章点了点头,沉疑了片刻,开口说道。
“是吗?要不咱们派人去看看?这毕竟是魏武帝的墓,有多重要,大家也都知道,指不定....“
“我赞同老孟的观点,派人去看看也好!从各种古籍来看,安阳以前属于魏国的邺城,而且曹操的《终令》上也有“西高原”这样类似的记载,虽然这《终令》不知真假,可万一是真的,那岂不是一个重大发现?”
孟宪武与刘一曼的话刚落,却听得杨锡章又再次说道:“老刘,老孟,你们真的相信小说家之言?童老的电报可是写的很清楚,他也只是看了一篇《故事会》上的小说,所做出的推测而已,并不一定就是真的。”
对于童文正童老,三人都是比较尊敬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杨锡章就认可他的判断。
毕竟几年前,他可是亲自去过那个村子做过文物普查的,期间并未找到任何与曹操墓有关联的线索。
当然,对于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他们也是不信的,毕竟他们都是学考古的,自然清楚,这种无稽之谈是从宋代才开始流行的,宋代之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说法。
“咳咳......老孟,老杨,要不咱们先买一本《故事会》看看小说,再来判断?”一见杨锡章与孟宪武二人意见相左,一旁的刘一曼只好给二人找了个台阶下。
对此,孟宪武二人想了想,最终点了点头。
就这样,不久后,最新一期的《故事会》买来了,三人围坐在一起,很快就找到了那篇名为《考古笔记之真假曹操墓》的小说,认真看了起来。
对于“满江红”与他的“考古小说”,他们三人自是也有所耳闻,不过,在此之前,对于其中的争议,他们并未过多去关注过,因为此时的他们,都正忙着对殷墟等商周遗址的研究工作,哪有什么闲工夫去跟一群作家打“口水战”。
时间一点点过去,三人一点点往下看着。
不得不说,小说写的非常精彩,那种惊心动魄的冒险探墓经历,深深的烙印在了三人的心中,让他们甚至都觉得贺云这位作者曾经就下过“曹操墓”。
半个小时后,三人总算把小说的“上篇”给看完了。
尽管这“上篇”只讲述了主角一行人从发现墓,到进入到墓道口,再到打开墓道的金刚墙进入其中,眼看就要进入主墓室之后,便没了下文。
但是,就前面的这些情节而言,就足以说明,要么就是作者功底深厚,要么就是作者曾经下到过墓中。
“这......老刘,老孟,你们怎么看?”看完小说后,杨锡章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抬头看向了另外两人,问道。
“我觉得必须得让人查一查这个作者。”刘一曼迟疑了片刻,回了一句。
“我跟老刘的意见一致,是得好好调查一下,这人写的如此真实了,就跟亲身经历了一般,普通作家是根本写不出来这种感觉的。”孟宪武也跟着附和道。
“调查这位作者?就没这个必要了吧?我看还是派人去看一看现场吧,最好能够用洛阳铲实地勘探一圈。”杨锡章听到二人如此一说,却是愣了一下,笑着道。
“再说,咱们凭什么去调查人家?而且这调查必须得征询有关部门的同意,需要申请,与其这样,咱们还不如先派人去勘探一下,你们认为呢?”
“那倒也是,那就先派几个人去看看吧。”孟宪武看了一眼刘一曼,见他也点了点头,便暂且同意了杨锡章的建议。
.........
安阳,安丰乡。
自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之后,1984年,又改为了乡。
作为三县交界之地,其东部高,西部低,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就经过此地。
然而今天,安丰乡治下的西高穴村却是迎来了两个陌生人。
他们皆都穿着灰色的确良上衣,头带着蓝色软帽,其中一人背着一个包,另外一人所骑着的二八大杠后还捆着一些奇怪的工具。
二人就这样推着二八大杠来到了村口后,便径直去了村长家。
...........
对于这些情况,此时身在银城的贺云自然不知道。
这会,他正在宿舍内整理着稿子。
进入五月份之后,天气是越来越热了,贺云除了每天按时去上课外,就是待在宿舍内,忙着审稿与写稿。
校内期刊《梦想文学》最近不知为何,颇受追捧,尤其是第一期刊印之后,不少学生争相投稿。
这不,在经过一轮审核后,许多优秀的作品就被推荐到了他这里。
尤其是一些“民风民俗”题材的作品,他看完之后,也是连连叫好。
“嗯......这篇写得还可以,值得推荐,这篇也不错,还有这篇,这五篇都写的很不错。”
“就这五篇吧,待会我就给《洞庭文学.》送过去。”贺云选定好五篇推荐作品后,不由得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下,他总算可以安心写剧本《神探狄仁杰》了。
此刻就见他伏在桌上,拿起一旁的钢笔,在一张新稿纸上缓缓写道:背景: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大唐国号为周,重新勘定了与突厥的分界,此时的西北边陲呈现出异常的宁静与祥和。大周与突厥重开边境榷场,两国商人互市,百姓和睦相处。丝绸之路上,各国的驼马商队披星戴月,昼夜穿行,关河宁定,一排和平气象.......
好吧,对于这一段熟悉的开场白,贺云干脆直接借鉴了《神探狄仁杰》原著。
不过说真的,《神探狄仁杰》系列的时间线还是比较模糊的,或者说是互相冲突的,尤其是电视剧版,不仅剧情时间线对不上,而且其历史原型,也有一定的错误。
所以,在剧本大纲的设定中,贺云直接以原有的历史时间线来架构整个故事情节框架。
也就是以大周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开始,直到“神农”年号为止。
不过,在对剧本的创作上,他则会参照《神探狄仁杰》原著那般,采用单元式的探案方式来进行创作。
就如这一次,他的这个剧本计划只创作一个“大案”,名为“使团惊魂”。
与原著不同的是,这次的使团虽然也是突厥使团,但大案的核心并不在于使团本身上,而是集中在国与国的战争与和平之上。
原著中,突厥使团是假的,金木兰的人之所以假扮使团进京,目的自然是为了救出内卫关押的刘金,之后引出幽州案。
而贺云创作的这个剧本所涉及到的“大案”,则不尽相同。
突厥使团是真的,但在回突厥途中,使团在经过凉州时,却遭到埋伏被杀。
期间,护卫大军仅有一姓李的校尉下级军官逃脱。
与此同时,东北室韦大军围困幽州,突厥国内势力也蠢蠢欲动,一支鹰狮与一支豹师数万人正接近凉州,意图不明。
如今使团被杀,仅有大周一名小小校尉逃脱,这使团被杀真相自然是错综复杂,也因此导致边境局势紧张,大战更是一触即发。
为此,大周皇帝武则天不得不让狄仁杰调查使团被杀一案,顺便也以狄仁杰统帅众军,防备突厥大军。
以上便是贺云这个剧本的背景与前戏。
接下来,就是整个剧本的核心情节了。
在他这个剧本之中,狄仁杰也将与原著差不多,先从这案中最关键的人物,那名姓李的校尉查起。
期间,贺云不仅会穿插各种惊心动魄的查案经过,比如驿站送信之人神秘被杀,凉州大军遭遇纵火,谍间人员被劫走,他还将展现大军攻城战等战争场面。
可以说,他创作的这个剧本完全就是冲着电视剧改编去的。
当然,在贺云的剧本大纲当中,其实还在暗中设计了许多小细节,或者说是“映射”。
至于“映射”什么,其实也很简单,北方某大国代表突厥,室韦则代表南方某国,至于大周暗中藏匿的李唐复辟势力,则代表着改革开放之中,那些老旧思想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