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再快一些
皇帝还是挺有胆魄的。
封建王朝对商人充满了警惕,商人富集财富的速度太快,尤其是实物税逐渐换成白银税之后。
统一的货币和自古就有的土地买卖制度,使得商人阶层兼并土地的速度,只低于皇帝。
可商人又不可或缺,尤其是江南的外销型经济基础。不过商人在皇帝眼里,可能就是大肥猪。
刘钰感觉皇帝这是准备把松江府造个大猪圈,以方便养大肥猪。
至于为什么选择松江,除却那是江南富庶之地外,最重要的原因,刘钰估计就是威海的海军了。
有了这么一支海军,威海到松江,也就不过数日之程。
长江中游有大顺的基本盘驻军,海军又能随时控制无险可守的松江,这都使得皇帝敢于大胆的尝试。
要是没有这支海军,估计皇帝也没胆子把步子迈这么大。
不管是为了养猪弄个猪圈也好,亦或是皇帝真的“英明神武”也罢,总归这是一件好事。
猪再肥,在有利爪獠牙的老虎面前,始终都是一块肉。
大顺朝廷都江南的提防很严重,这一次新军改革,编练的新军基本都是北方兵。朝廷考虑到退伍兵在当地,只要有钱弄到枪,这些退伍兵就会立刻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故而在松江等地,是不招兵的。
招兵的主体,一部分是北方灾民,另一部分便是北方小农。怕的就是江南富有的白银贸易和走私,配合上高质量的退伍兵员。
要么迁都江南,使得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重合。
要么就只能提防江南,使得经济重心和军事核心错位。
李淦虽然自比那些明君,可迁都这样的魄力实在没有,即便现在北方已经稳固,北方边患基本解决,他也没有迁都的魄力。
只是现在海军有所成就,皇帝确定海军是个投钱的无底洞,海商海贼自此之后对国家级别的海军再无任何优势;陆军军改小有所成,江南孱弱,两三万人的新军就足以扑灭任何可能的起义或者反叛。
种种稳固皇权的基础都已具备,便可以试着松一松锁链,允许江南那边多搞出一些钱。
刘钰也不管皇帝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这时候还是要猛夸几句的。
“陛下胆魄通天? 这等尝试,于国大有裨益。既方便控制? 也便于税收。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有一点,臣知道商人最在意什么。”
“最在意的? 还是连带责任。陛下若想兴盛松江成为赋税重地,首先一点就该明确有限责任。若是公司出了事? 公司赔偿? 只把所有人的股本赔掉为之;若个人出了事,也只是个人赔偿,不能因为都是股东,便要牵连连带。”
别的事情都还好说? 股份制在中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真想搞出来合适的政策和监管也容易。
唯独最重要的一点这个牵连责任和有限责任的问题,若不解决,终究还是不能形成风潮。
现在的风潮虽然被刘钰带动起来,可实际上靠的不是大顺的法令,而是靠的刘钰的家世和与皇帝的关系。
加上他弄的那些? 完完全全就是一些之前没有的玩意儿,明显赚钱的行当? 他居中担保,而不是很多人确信有法令可以担保。
“此事自然。不消你说。既要尝试? 就要步子迈的稍微大一些。就像是青苗法,于全国推广? 自是恶政。但若如你在文登? 那便是善政。百里之地? 不可与万里江山同论。松江事,只限于松江,倒是可以试试。只要能收的上税,那便是好事。”
“除此之外,江苏节度使也上了奏疏,请试行海运,转运苏州、松江二府之漕米。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正好要在松江试行种种新政。”
“你是支持废漕改海的,但这事非是一日之功。先以尝试,若是将来不出问题,也好有个说法。”
刘钰惊了。
朝廷这步子迈的着实有那么点变革的意思了。
松江府、苏州府的漕米改为海运?
虽然只是两府,却也算是天大的好事。
海运的基础已经成熟,一来日本锁国倭寇之患基本消除;二来有海军。
最重要的航线问题,如今威海和松江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不再需要走海岸线。
直接走黑水洋,过威海,到天津,简直容易到不能再容易。
要是按照股份制公司的方式,只怕这消息一出,松江等地的商人就要爆炸,几十万两银子的股票很可能五天之内就认购一空。
皇帝又道:“江苏节度使的意思,便是看你在松江那边搞的贸易公司红红火火。便想着叫商人转运,如此利国、利商。”
“去往天津运米,若运苏州、松江两地漕米百万石,则可携带十分之一的免税货物,运费则可大省。回来的时候,正好可以装载辽东的大豆。于松江入港,也能增加赋税。”
“如此一来,国民皆利。”
皇帝心里也清楚,这江苏节度使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巴不得把漕运都废掉,专门走海运呢。
那样的话,湖广等地都要沿着长江运送到江苏,再从江苏出港。
原本漕运几个省的好事,都摊在了江苏一省。
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所以先想要在苏州、松江两地试行。
做成了,这就是政绩。至于能不能做成,刘钰很怀疑这厮已经暗中观察自己组建的海商集团许久了,心里有数。
“朝中有识之士多矣啊!此社稷之福、陛下之福。”
“哈哈哈哈……这话说的,似乎改海运便是有见识,走漕运便是无见识?你当就你有见识吗?”李淦朗声而笑,心想朝中自然不全是那些蝇营狗苟之辈,有识之士自然不少。
刘钰说的那些,都是些老调子,无非就是省钱省民力。
可走运河还是走海洋的争执,早已有之。
朝中一些有识之士所站的角度,却比刘钰不知道高了多少。
比如漕运是头等大事,那么不管出了什么情况,保漕运就是第一要务。
而漕运需要水,运河两岸又都是农耕区,经常会出现运河和农民争水的情况。
然而漕运的优先级又排在最高,考核政绩又肯定要看漕运,京城几万人的吃喝,可不管你天旱还是天涝。
这就导致了与民争水的情况。
若是能够改漕为海运,争水的问题可以解决,农夫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支持海运的人有见解,反对海运的也有新见解。
除了老调重弹的百万漕工的问题,还有就是要考虑运河修缮的投入,和稳定黄河的关系。
甚至也已经有人看到了海上的威胁,若只靠海运,风险极大。
如仍旧保留漕运,只要加固镇江、金陵、松江等地的炮台,建造棱堡。一旦海上失利,有军改后的陆军,亦可保证漕运通畅。
留着漕运,是对海军的不信任,以及对千年陆权之下的陆军战斗力的自信。
毕竟一旦废掉漕运,一旦海上失利,海军全灭,那南北之间的沟通就彻底断了。
留着漕运,只要陆军还能打,就能维持一个帝国的体量,足以应对种种可能的风险。
海军才搞,能不能行,现在还难说。留着运河保底,比什么都强,谁也不是先知可以断定海军一定镇得住场面。
还是有过实战检验的陆军,更可信一些。真要是到了那一天,哪怕放弃海岸,只要陆军能战,这天下就不会南北分裂,也就亡不了,总可以重整山河。
只不过刘钰平日里并不关注朝堂的事,这种争论他也少参与,很多事是他以为被人没想到、实际上别人早就想到了的。
这一次提议尝试海运的江苏节度使,原来是在西南搞改土归流的。
运气很是不错,没有摊上平准的“西路大军武装旅游”的悲催事,在西南搞改土归流颇有成效,故而升任为江苏节度使。
年纪在节度使这个级别中还算年轻,大有机会入天佑殿,自然是琢磨着干出一番政绩。
此番上书希望搞松江苏州的试点,也是为了政绩,同时还要尝试着学一学文登那边搞一搞摊丁入亩之类的政策。
皇帝权衡了之后,这才决定在松江试行新政,只要确保海军在手能够随时压制松江等地即可。
刀把在手,而且锋刃足够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折腾一番。
但要折腾漕运海运,还有一件事要解决。
“朝中有人反对,只说担心遇到风浪,船若在大洋上沉没了,那可就损失巨大,而且会导致京城米价上涨。”
“如今让商人运载,这粮食不是商人的,是征收的赋税。要是搞股份制公司,沉没了怎么办?是商人赔?还是怎么样?”
“此事你有什么见解?”
刘钰心想,既然松江要搞试点,不如步子迈的再大一点。
“回陛下,臣有个想法。或者说,西洋人有个办法,臣不知在国朝能否可用。”
“西洋人出海,海上风险极大,于是有了海上保险业。若船出海,则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若是船只沉没,则按照保险金额赔付。若不沉没,则缴纳得保险金,便可归保险者所有。”
“如今海运日益繁盛,陛下何不特旨允许人开办保险业?陛下可以直接出内帑的钱,光明正大,也使得参与的人放心。”
“只需要计算好沉没的几率,折算成本,这就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若能特旨垄断,则既能有财富收入,又可以使得漕米若沉国库并无损失。”
“只要有钱,松江、苏州不过百万石漕米,商人拿到钱,顷刻间就能从暹罗等地运来粮米。陛下亦知臣运米于倭国之事,百万石南洋米,实非难事。”
“若是不入保险,则船沉了自己负责便是。若入了保险,保险公司赔付。”
“而且,大量白银聚集于松江,若天下有乱,亦可学西洋人发行国债,迅速募集到足够的军饷等,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