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槐树僧人
袁洪儿也紧紧搂住怀里的软玉温香,斩钉截铁地道:“造化弄人,既然今生咱们无缘在一起,那让我来世再见!月娘,你可愿随我一同走!”
“妾身愿意!袁郎去到哪里,妾身就去哪里,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妾身都只会跟袁郎在一起!”
月娘仰脸看着自己的情人,泪光莹莹地说道。
“好月娘!既然他们不让咱们如愿,咱们也绝不能让他们如愿!”
袁洪儿搂紧了怀中人,一脸悲愤地说道。
就这样,这对相爱的人就在亮如白昼的火炬和嘭嘭砸门的声响中,手拉手一起自尽了。
自从袁洪儿和月娘死后不久的一天夜里,有一醉鬼经过袁家的宅院,本是想找个角落小解。
可待他刚走到袁家宅院角门时,不经意见向门缝中瞟了一眼,这一眼却把那醉汉吓得一屁古跌倒在地上。
此后袁家宅院闹鬼一事就不胫而走,有人说看到了院中有一对男女在院中奏乐跳舞,男的在奏乐,女的在曼舞。
虽然听不见声音,却看得真真切切。
后来这事儿越传越悬,从一条曲巷传遍了整个崇贤坊,又从崇贤坊传到了周边几坊。
不出旬日,几乎就传遍了长安城。
不过,还真有那不信邪的主儿,非要住进去,结果不出三天,就死活要搬家。
即便房钱不退也要搬走!现在又来了一个不信邪的,那便是唐公子。
往崇贤坊行去一路上,和仲子又将实情的来龙去脉向唐公子道了一遍。
听完之后,唐公子紧皱眉头,脸色很不好。
和仲子看着唐公子,道:“公子,你若是现在悔转,为时不晚,可若到了彼间,你再悔转,可就有些不好办啦!”
和仲子自然是希望唐云及时悔转,因为他相信传闻都是真的,若非真事,众人岂会众口一词说见到了那对人儿的魂魄?
一个人看错了,情有可原,难道所有人都看错了么?
并且,和仲子以为自己唐云被吓到了,不由一乐,心道看来公子还是怕鬼的!但和仲子却是想差了,唐公子并不怕鬼,因为他深信这世上就没有鬼!当然,他也不会说古人傻,古人一点都不傻,而是比二十一世纪的人更聪明。
不过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面对的未知之事更多,他们笃信这世上有鬼魂,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公子之所以紧皱眉头,倒不是因为被吓倒了,而是被袁洪儿和月娘的凄惨遭遇所深深感染了。
同时也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上总会有人千方百计阻止别人的相爱呢?
但愿,他和宁姑娘不要落到这步田地才是!“粽子,咱们走快些!本公子想早一些去袁氏宅院一探究竟!”
唐公子突然回过神来,拍马行去,“若是不出意外,那栋宅在咱们要定啦!”
“啊……”和仲子立在原地,目瞪口呆,喃喃有声:“我家公子真是……与众不同啊!”
人家英雄好汉是明知山上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唐公子却是明知宅院有鬼,偏向鬼屋行!袁氏老宅子如今已归千福寺所有,千福寺位于长安城西北方的安定坊,出了安定坊便是长安城的北门光化门和光曜门了。
当年袁洪儿和月娘双双自尽后,考虑到袁氏一族到了袁洪儿就算是族灭了。
崇贤坊的坊正和几位耆老经过商议后,决定将袁氏的老宅捐给千福寺,一来也算是解决了原始老宅的归属事,二来也算是为了那对可怜的有情人祈福了。
看似一件大好事,然而却难倒了千福寺。
做为长安城有名的寺院,接到这么大的捐赠也不算什么稀奇事,只因长安城也算得上是一个佛的国度。
开元年间,单长安城内就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王祠四,历朝历代,只有唐代的长安城上空的香火才是浓郁的。
唐代长安,佛寺道观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来是因为李唐王朝崇道,尤其是李三郎,更是将道教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来是因为信众太多,只有信众多,才有可能出现了那么多佛寺道观。
而那些信众中不仅有权倾一时的权贵,也有腰缠万贯的商人,或许这些人在掠夺他人钱财时一点也不会心软,可是在向佛寺道观做功德时,却是一点都不心疼!或为先祖祈福,或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安,常常是一掷千金。
因此,崇贤坊将袁氏宅子捐给千福寺,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儿。
然而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却为此事犯了难。
何故犯难?
自然是为了原始老宅处置事宜。
寺庙收到信众所捐赠的房子,自然不是拿来自己住,也是向外租赁,收取房费,以资寺中常住。
然而自从出了闹鬼一事,原始老宅根本就租不出去。
别说按时价出租,就是按时价的零头出租,也无人敢租。
最后没法子,就贴出告示,以远远低于时价的价格挂牌出售,然而让千福寺难堪的是,即便他们已经仁慈到了这种地步,却依然无人问津。
原始老宅一直都空着,这样一空就是数载。
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为了袁氏老宅的事可谓连头发头愁白了,如果他们有头发的话。
因此,今日清早一听有人要买袁氏老宅,主持僧和知事僧高兴得都快跳起来了。
在知事僧前来与唐公子交接之前,主持僧还特意将知事僧拉到僧房里,反复叮嘱,无论如何要将这块烫手的山芋丢出去。
那知事僧背负着主持僧的厚望,从长安城之北的安定坊,一路行到了长安城之南的崇贤坊,早早就候在了袁氏老宅大门外的那颗水桶粗的老槐树下。
这边主仆二人也加快了脚步,不多会,眼前一条河渠拦住了二人的去路,一座木拱桥接通两岸。
而在河渠对岸,是一片小槐树林,一座老宅子掩映在槐树丛中,老宅大门口那株老槐像是有几百年的光景了。
树桩犹如水桶,繁茂的枝叶接天碧日,甚至将老宅的半个院子都笼罩在了其中。
老槐下立着一个身着黄麻僧衣的僧人,约莫四旬年纪,正伫立而望,手中的一串念珠转动如飞,似是很着急要见到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