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趁乱称王
而当这样的一个消息传到益都,作为山东西道都元帅的毛正梁自也就不禁为之长叹了口气。
“张思德先前所料真的是半点不差,各怀私心之下,毛军与田军果然是无法合作!”
双方都希望对方去和敌人死拼,而自己躲在后面捡便宜。
一个个抱着这样的想法,双方要是还能合作成功,那真的是见鬼了。
因而尴尬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黄河之南的汴梁城在这个时候是一日三告急,可就在黄河之北不远的十万勤王军,却到现在都未能商议出一个行动方案。
以至于困守汴梁的刘福通在知晓此事后,不禁愤怒的将自己的书房砸了个稀巴烂。并将毛贵与田丰这个两个各怀心思的家伙,各自骂了个狗血淋头。
但这种行为,显然也只能用来出出闷气。
毕竟以现在的局势来看,有求于人的到底还是他刘福通,而不是毛贵和田丰。
所以在发了一通火后,一手掀起红巾起义并亲自策划了红巾军北伐之战的刘福通,也就只好低声下气的对裹足不前的王士诚等写了封亲笔信。
以许诺高官厚爵的办法,恳请他们发兵。
然可惜,刘福通这次到底是急昏了脑袋。竟认为王士诚和高义寿是可以当家做主的。
以至亲笔信才送到王士诚和高义寿的手上,转而就成了他们表忠心的工具。被二人屁颠屁颠的送到了毛贵和田丰处。
也因此,援兵不但没能求来,反而还将毛贵和田丰得罪了。
弄得十万勤王军宁肯闲在曹州无所事事,也不东进南下半步。
所以为了取得毛贵和田丰的谅解,刘福通也就只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让汴梁城中的傀儡皇帝韩林儿以龙凤天子的身份,将毛贵册封为了齐王,将田丰册封为了济宁王。
不过因为汴梁城被李察罕重重包围的关系,这种册封也就仅仅局限于口头。
因此,就连专属于王者的冠冕服和王之九锡,都只能让毛贵和田丰他们自己花钱做。
可即便是这样,毛贵和田丰也依旧觉得很满意了。
毕竟身处乱世,那个男人不渴望坐北面南称孤道寡。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好机会,二人自也是想都不想便答应了。
也因此,远在益都的毛正梁还不知怎的呢。稀里糊涂的也就成为了齐王世子,弄得少主、元帅这两个称呼外,还冒出了个殿下。
而这,也就不禁使的原本就无比迫切的求援之事,又一下被耽搁了大半个月。
所以,当王士诚等十万勤王军终于离开曹州时,汴梁城那边就连妇女都被驱赶上了城头。
当局势逐渐演变到这一步时,明眼人也就都能看得出,红巾军此番显然是难有胜算了。
因而就在双方依旧处于鏖战阶段时,作为大宋齐王的毛贵却也就不禁穿着他的冠冕王服,来到了济南城外校场。
却是经过如此之长的时间,他的儿子毛正梁总算是为他送来了八百柄鸟铳。让他得以在济南组建出了一支新式的鸟铳军。
是以,就在元天子命令国王囊加歹、中书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枢密院事黑驴等进攻辽东红巾时,毛贵便也就带着济南城的那些下属,一同检阅起了那支新式的鸟铳军。
……
“大王驾到!”
随着毛贵在山东正式称了王,曾经不曾有的那些排场,现在自然也就被摆了出来。
所以当毛贵坐着四匹马拉乘的王车来到城外校场时,那些个随行而来的宦官,便也就立即扯着嗓子为毛贵他高呼起来。
因此,当身着一身冠冕服的毛贵从王车中走出时,四周也就不由传来了惊天动地的拜呼:“臣等拜见大王,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咳咳,众卿免礼,平身!”
登基为王了,却是无需旁人多言,毛贵自己就摆出了一副王者威仪。
所以他那因受伤而略有些行动不便的双腿在这时根本也就没挨地,而是直接乘上了八人抬的步辇。被这些个身强力壮的甲士给抬上了高高的观礼台。
故而在一众文武的簇拥下,高坐的毛贵俯视着台下的八百鸟铳军,也就不由摆摆手道:“好了,时间不早了,开始吧。”
“遵旨!”
身份不同了,传令兵也先是单膝跪地这般道了声。而后方才挥舞起了手中的令旗,让台下那些个早已等候多时的鸟铳军,开始了演武。
是以,只听得一阵响亮的金鼓之声,台下那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八百鸟铳军,终也就开始了行动。
“自由射击法!”
统领他们的千户官高举令旗开始下令。
因而,也就只听得一声令下,这数百名鸟铳军便也就开始依令而行。
“砰,砰砰,砰!”
就像是大年三十晚上的爆竹,一时间,校场上简直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
所以,就伴着这样的响声,毛贵及济南城的一众文武也就不由将他们的目光放在了不远处的那些稻草人靶子上。
“哈哈,不错,不错。”
见那一架架稻草人靶子在这时被打的稀碎,毛贵也不禁满意的大笑起来。
不过,或许是出于炫耀吧,自由射击不过才刚过去一轮,毛贵也就不由摆手道:“来,再让大家看一看,你们拿手的那三段射击。
听你们说,这可是能以一当十的办法。今天,正好让大家看一看。”
“是,末将遵旨。”
既然下达这样的命令了,自然不能不答应。
因而在高声应下后,令旗紧接着也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原本还在自由射击的这八百名鸟铳军,顿时也就改变了他们的阵型。分成了三组,依次站好。
“好了,给我将那些靶子赶到场上来。”
却是为了能更加直观的展现这鸟铳的威力,原本的稻草人靶子在这个环节却也被换成了活物。所以,但听得一声令下,足足几百头活羊,便也就被驱赶到了校场上。
“现在,全军听令,射击!!!”
“砰砰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