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收鲜的(3更)
大虎和二虎却是高兴的应了声,麻溜的去查看被砸坏的东西。
牛氏回过神来,一溜烟的跑过去,语气里带着欢喜:“我来,我来!”
没想到还因祸得福了,家里的东西全部换成新的了。
查点完,牛氏喜滋滋的说出了所有的东西。
其实农家人也没有什么,无非是锅碗瓢盆,陶罐一类的,最值钱的从张氏家里捎回来的上好的米面都装在了布袋子里,没有损坏。
村长听她说完,点头,对着人群道:“你们可都听清楚了?”
置办这些东西要花不少铜板呢,众人这才感到了心疼,纷纷懊悔自己刚才怎么会那么冲动,有什么话好好说不就完了吗,非得动手砸了人家的东西,这下好了,卖干花所得的那些铜板全赔给人家了,听闻了村长的话,都闷闷的应了声:“听到了。”
“既然听清楚了,你们合计一下,这些需要花多少铜板,都各自回家将铜板拿来。”
人们更加心疼了,感到心里在滴血了,可又不敢反悔,只好一家派出一个人出来商议。
这件事处理完,村长开始秋后算账:“小丫头,被砸坏的东西村里人也答应赔了,可是这李六被打昏了,至今没醒,你说这要怎么办?”
顾雅箬低头看向睫毛不断颤动的李六,颠了颠手里的木棍,冷笑着说道:“这个好说,我再给他一棍子,保准他立刻醒来!”
话落,高高的扬起手中的木棍,对着李六就要打下去。
李六嗷了一声窜起来,拔腿,头也不回的朝着院外跑。
村长气的脸都绿了,恨不得夺过顾雅箬手中的棍子追上去,再次打昏了这个不着调的玩意,你说你明明醒了,还装昏,害的他又一次丢了脸面。
众人商议了好一会儿,一个男人磨磨蹭蹭的走过来,“村长,我们算好了,这些东西总共需要六七两银子?”
村长的脸色更绿了,呵斥他:“到底是六两还是七两?”
“七两,最少是七两!”
还没等男人回答,牛氏忍不住叫起来:“我们家好多东西都是结实的,要是六两的话只能次一些的,不行。”
村长皱了皱眉,恨铁不成钢的瞪了男人一眼,“那就按七两算,看看有多少户人家,平摊了回去拿钱。”
男人都快哭出来了,七两银子,平均摊下来一家也好几百文呢。
众人都哭丧着脸回家去拿银子,院中一下清净下来。
牛氏欢喜不已,招呼了大虎、二虎动作麻利的将院中所有被砸碎的东西收拾了出去。
张生爹瓮声瓮气的吩咐:“张生,去给村长搬个凳子来!”
张生应声,去了屋内,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凳子,挠着头出来:“爹,凳子全被砸坏了。”
他这一说,村长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用手掩嘴,轻轻咳嗽了两声:“不用坐了,等他们将钱凑齐,我便回家去。”
张生爹哪里愿意,非得让村长去屋子里坐。
屋里一团乱,根本下不去脚,村长看了一眼,没有动地,缓和了语气问:“张生爹,今天没伤到你吧?”
张生爹摇头。
村里人陆陆续续拿钱回来,全部交给村长,等七两银子凑够了,村长捧着交给张生:“这是七两银子,你好好数数。”
张生捧着手接过:“不用数了,我们相信村长。”
村长郁闷了半天的心才熨帖了一点,端着架子,倒背着手走了。
牛氏上前来,一把抢过张生手中的银子,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放下,迫不及待的数了起来。
“姥姥、姥爷、大舅,咱们去屋里,我有话对你们说。”
顾雅箬笑着对几人说完,上前搀扶住曲氏的胳膊。
曲氏面带笑意的拍了拍她的手,拉着她走进屋内。
张老汉和张生随后跟了进来。
屋内没有了凳子,曲氏和张老汉坐在了床边上,张生和顾雅箬站在他们面前。
顾雅箬将五十两的银票逃出来,道:“姥爷,这是五十两的银票,明日您和大舅去镇上买辆牛车……”
“砰!”
她的话还没说完,张老汉惊得从床上掉了下来,重重的坐在地上。
“爹!”
“姥爷!”
“老头子!”
三人同时惊惧的大喊,张生和顾雅箬同时弯下腰想要扶起他。
张老汉抬手阻止了他们的动作,嘴唇哆嗦了老半天,才颤着声音问:“箬儿,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顾雅箬恍然,笑着蹲下身子,将五十两的银票放在他的手里,笑着重复了一遍:“姥爷,我说这是五十两银子,让您和我大舅明日去镇上买头好牛。”
张老汉这次听清了,激动的身子都颤抖起来,拿着银票翻过来覆过去看了好一会儿,才哽咽着说:“姥爷这一辈子能看到五十两的银票,就是死也值了。”
曲氏也是泪流满面。
顾雅箬弯腰搀扶张老汉,笑着说道:“姥爷,这些不算什么的,等以后啊,咱们会有五百两,五千两,五万两……”
张老汉随着她的动作起来,又哭又笑的摆手:“你就别逗姥爷了,有这五十两,姥爷已经很知足了。”
“我说的是真话,不和姥爷开玩笑,这以后,你们村里的野花咱不收了,等买了牛车以后,让大舅和大虎哥赶着去远一点的村里收野花,咱不要干的,只要新鲜的,还是五文钱一斤,我收你们的每斤十文钱,你们赚中间这个差价就行。”
张老汉急得直摆手:“这个可不行,你给了五十两银子,你大舅和大虎就是白给你们干三年也偿还不回去,哪里还能赚这差价。”
张生也是附和的点头:“爹您说的对,我们不能赚差价。”
“姥爷,大舅,其实这样做你们是在帮我,你们也知道,经过张财主这样一搅合,附近几个村里的野花咱们是收不到了,只能去远一点儿的地方,可让别人去我又不放心,只有你们最合适。那每斤多出来的五文钱,就当是给你们的辛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