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北地烽烟
熹平六年,河东郡,解县。
秋雨刚过,道路有些泥泞,少年提着两大筐杂物,却仍然能够健步如飞。
少年身材高大,面如重枣,唇若涂红,丹凤眼,卧蚕眉,端的是仪表堂堂。
此人年方十七,姓关名羽,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圣关羽,不过眼前这位关羽,却与历史上那名武圣有些不同。
“真没想到,我居然来到了这个时代,还附身在了老祖宗身上。”
云长提着两筐杂物走路,却显得有些慢不经心,脸上时而还露出惶恐以及迷茫的神色。
他之所以惶恐,是因为这具身体的灵魂来自后世,还是自称关羽后代的关云长。
关云长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小时候没少因为这个名字而被同学笑话过。
不过我们的云长同志,非但没有丝毫不好意思,反而非常自豪。
由于姓名以及出生的缘故,云长同志对于自己传说中的祖上关羽,那可是极奇敬佩,甚至到了崇拜的程度。
猛然来到这个时代,而且还是附身到自己老祖宗体内,云长如何能不惶恐?
他可不愿意看到,历史上这位赫赫有名的武圣关羽,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变得平庸。
其实,他的担心也并非毫无道理。
云长如今虽然继承了关羽的遗产,而且还是天生神力,却只拥有一股蛮力。
蛮力,并不代表武力。
哪怕云长再如何锻炼,武艺仍旧不及关羽十分之一。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云长自己就是个习武的渣渣,纵然穷极一生,也不可能达到历史上关羽那种程度。
每每想到这里,浓烈的愧疚感就会将云长包围。
他真的很担心自己会辱没了祖上威名,会让这位注定将威震华夏的武圣,从此变得碌碌无为。
“哪怕我知道历史走向又如何?”
“在这个时代生活下去都非常不易,像我这样的出身,哪怕真的关羽都要蹉跎几十年才功成名就,更不用说是我自己了!”
不可否认,穿越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优势,却也并非如同小说中那般,随便三言两语都会哄得谋士、武将纳头便拜。
后世有句名言: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
以云长远超这个时代近两千年的见识,领先何止超过一步?
若云长不能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反而想要仗着两千年后的见识忽悠人,只会被打上疯子的标签。
“阿羽,阿羽。”
云长心中正烦闷间,忽然听见有人叫自己,急忙停了脚步抬眼望去,才发现一名男子正气喘吁吁奔跑过来。
“阿雄,何事如此慌张?”
来人名为关雄,与关羽年龄相仿,也算是同族子弟。
不过关雄此人崇拜游侠,喜欢游侠们的快意恩仇,也想通过结交游侠出人头地。
两汉时期,游侠之风甚浓。
不过溯其根源,游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侠,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远古的执剑之族,到先秦的‘国士’、‘游侠’,游侠之所以立身扬名,靠的是结私交,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
游侠们由于‘不爱其躯,赴士之扼困’,使得两汉时期豪门贵族结交游侠成风,甚至有的游侠为义气触犯了律法,亦会有达官贵族进行包庇。
这类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因此扬名州郡,被达官显贵私下奉为上宾。
如此一来,更是助长了游侠之风,许多出身不好或是郁郁不得志之辈,也都想通过成为游侠而扬名,继而出人头地。
两汉时期的大豪侠,真正能够做到‘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者亦不在少数。
不提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这些被载入史册,却鲜为后人所知的侠客,单说魏国大将典韦就因为友杀人,追者数百而无人敢近使其名声大震。
东吴上将太史慈,为完成上官任务,居然毁掉州吏奏章而弃官避祸于辽东,使其名扬州郡,连大儒孔融也因为太史慈的名声而多多照顾其老母。
甚至身为谋士的徐庶,年轻时候亦喜好游侠,为了义气帮助友人报仇杀人,自己也差点丢掉性命。
曹操、袁绍、袁术、张邈、刘备、关羽、太史慈、典韦等人,身上都带着任侠之气。
这些人年轻时候的任侠之风,不仅为他们博取了名声,也为他们日后崛起积累了原始的人脉基础。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游侠之气究竟有多么浓厚了。
事实上,两汉时代游侠之风已经有些复杂。
有施爱尚义、醇厚之风的志士,也有放纵末流、豪暴凌弱的恶霸,更有打着游侠旗号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
关雄自己本事不济,做不到大游侠那般权行州郡、力折公侯,只能算是乡间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
然关雄却每每以游侠自居,常言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终有一日定会‘权行州郡,力折公侯’。
当然,关羽对于自己这个族弟的志向,却有些呲之以鼻。
且不论关雄为人如何,他对待关羽这个族兄倒也敬重有加,只因为关羽天生神力,十四岁以后就打遍解县无敌手。
“兄长可知,天子欲兴兵北击鲜卑?”
关羽闻言眉头微皱,努力回忆着前世记忆,却始终记不起大汉在这个时候北击过鲜卑。
“自立春以来,鲜卑南下宼边三十余次,是以护乌桓校尉夏育向陛下进言,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
关雄没有在意关羽脸上的疑惑,仍旧满脸振奋的说道。
“自从段太尉扫灭东羌以来,为祸西北近百年的羌人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袭扰边境。”
“如今鲜卑不知死活,胆敢兴兵犯我强汉,又有段太尉麾下虎将夏育领兵出征,必可一举扫平北地。”
“兄长勇武过人,何不往北投军,跟随夏育将军远征塞外,也好建立功勋,光耀门楣,封荫庇子啊!”
关雄素有大志,虽然显得有些好高骛远,却也真的有些门路,能够弄到些寻常人不知道的消息。
云长闻言,却是沉默不语。
云长后世并未听说过夏育,不过段太尉段颎此人的名声,哪怕云长身处一千八百年以后,仍然如雷贯耳。
当然,这也归功于云长对汉末历史比较了解。
对于绝大多数后世人而言,段颎并不像关羽那般令人耳熟能详,甚至很多熟悉三国历史之人,可能都不知道段颎。
然而若提起贾诩,相信熟悉三国之人都清楚。
《三国志》中有段关于贾诩的记载非常有趣,其中写到贾诩在辞官回乡的途中被氐人所抓,同行数十人皆遇害,唯有贾诩说道‘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氐人因畏惧段颎威名,甚至不敢仔细盘问贾诩之言是否真实,就与其歃血为盟,并且恭恭敬敬将其礼送出去,贾诩也因此逃得性命。
云长后世读三国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个记载才去了解段颎,了解过后才知道,段颎究竟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名将。
羌人之乱,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东汉朝廷,东汉之所以到了后期财政空虚,很大原因就是羌人的反复叛乱所致。
羌人将近百年断断续续的叛乱,把大汉搅得不得安宁,就如同寄生虫般,不停吸食着东汉朝廷的鲜血。
然而,自段颎成为护羌校尉以后,与凉州羌人各部交战整整十年,期间共一百八十战,斩敌首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用费四十四亿,军士战死却仅有四百余人。
特别是建宁二年那一战,段颎率领田晏、夏育、冯禅等以寡击众,斩羌人一万九千人,招降四千人。
东羌自此元气大伤,与覆灭无异,段颎活着的时候,再无羌人胆敢叛乱。
直到段颎死后,羌人才再度叛乱,由此也造就了三个著名的西北诸侯,分别是董卓、韩遂、马腾。
大汉之所以最终走向末路,与韩遂带领羌人在西北叛乱脱不开干系,更与董卓祸乱朝纲有着直接关联。
若段颎尚在,羌人必不敢乱,董卓之辈也没有崛起的机会。
可以说,段颎就是东汉末年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也是这个时代武人最敬重的英雄。
故此,当云长听说护乌桓校尉夏育,曾经乃是太尉段颎部将以后,对于此人顿时肃然起敬。
“兄长,夏育将军跟随段太尉南征北战十余年,若此次由夏将军领兵,必定能够扫平鲜卑。”
“你我兄弟既满怀报国之志,何不北上投军,博取功名!”
关雄挥舞着手臂,脸色由于激动涨得通红,眼中燃烧着炽热的光芒。
云长此时,已经有些怦然心动,不过考虑到自己糟糕的武艺,却也有些犹豫。
“若我能继承这具身体的武艺,此时必定毫不犹豫北上投军,然而只有一身蛮力,如何能够在战场上活命?”
云长心中如此思量,也未尝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说到底,云长灵魂毕竟来自二十一世纪。
在那个和平时代长大的云长,虽然曾经也幻想能够驰骋沙场,为祖国开疆拓土,却也仅仅局限于精神方面。
真要让云长上战场,他根本没有那种能力与意志。
犹豫再三,云长终究还是推辞道:“父母在,不远游,家中父亲仍旧健在,我若此时离去,恐有不妥。”